第一個「犧牲」的電池巨頭-虎嗅網

2020-12-06 虎嗅APP


多家媒體相繼報導稱深圳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發出放假通知,稱由於訂單不足、資金困難等原因,自7月1日起全體職工放假6個月,放假期間公司繼續承擔工資與社保費用,引起業界關注。


今天晚上8點左右,沃特瑪的母公司堅瑞沃能發布公告確認上述通知屬實,並公開了更多信息,包括本次放假僅限深圳地區員工,涉及500多人且主要為行政後勤類員工等。



在了解到沃特瑪發出放假通知後,車東西第一時間與數名沃特瑪員工取得了聯繫。其中一位在職員工向車東西確認了放假情況,並同時向車東西透露了放假細節、公司此前的運營情況等更多關鍵信息。

公告透露更多信息 電芯開工率大幅降低


電芯開工率大幅降低


堅瑞沃能在發布確認公告中透露了更多信息:


1. 沃特瑪開工情況


電芯生產線:深圳電池電芯生產線的開工率為4%,其它地區電芯生產線停工。


PACK生產線:深圳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為24%,舒城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為9%,其它地區PACK生產線停工。


2. 新增固定資產、子公司產權被查封及凍結情況


因沃特瑪與相關債權方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債權方向廣東省珠海橫琴新區 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目前廣東省珠海橫琴新區人民法院已查封沃特瑪相關化成櫃、充放電櫃、圓柱電池內阻電壓分選機等機器設備,價值約4000萬。


因公司與相關債權方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債權方向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目前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已凍結公司持有的全資子公司達明科技有限公司75%的股權。


3. 債務逾期情況


沃特瑪通過存貨銷售和固定資產銷售將公司對相關供應商的應付債務進行抵扣,降低公司負債,截止目前,所涉金額共計約29億元。截至目前,應付票據逾期25.95億元,銀行借款逾期11.73億元,融資租賃長期應付款2.18億,其他非金融機構借款3.29億元。


放「暑假」背後5大真相


1. 放假實為「勸退」


一位正準備離職的沃特瑪總部的研發人員向車東西表示,公司放假後每個部門會留少量人員,但是公司只負擔基本工資,例如自己此前一個月拿到8000~9000元,但是放假後其實只能拿到2130元/月。此外,公司放假後,7月6日起不在提供三餐,7月31日後住宿也不再提供


很明顯,這种放假模式就是在變相勸員工另謀他處。而有趣的是,就在消息曝出的第二天,央視就對沃特瑪放假事件進行了報導。


央視2套《交易時間》在報導中稱,沃特瑪在3月份就已經出現了離職浪潮。上述沃特瑪員工向車東西確認了此事,並且表示公司內部數據顯示,全國員工數已經從去年9月的1萬人減少到了目前的2000多人,並且還有人在不斷離職。



而在沃特瑪發出的放假通告中,也明確寫著放假措施是為了「解決公司訂單不足、資金困難給員工帶來的職業發展影響。」



2. 優先結算離職人員工資


上述沃特瑪員工透露,沃特瑪此前還拖欠了部分員工3、4、5三個月份的工資,不過在端午節後又結清了這部分工資,包括尚在堅守的和已經離職的員工,並且還是優先結算已經離職者。


上述員工也指出,在發生欠薪後如果主動申請離職,公司可以直接結清工資。由此看來,沃特瑪在3月份起就開始了「勸退」的動作。


從另一面來說,結清欠款可謂是沃特瑪有了一些好轉的跡象,但這位員工卻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3月份離職潮後員工人數減掉不少,所以4、5、6月份的工資開支就變小了。」上述沃特瑪的研發人員向車東西分析道,「此外公司也退訂了一些租賃的辦公樓和宿舍縮減成本,我們已經從此前的辦公室搬了出來。」


3. 危機肇始於2017年9月


該名沃特瑪員工透露,沃特瑪自去年9月份就出現了車用動力電池訂單較少的情況,表現為自己所在的研發部門不加班了,到後期訂單再少的時候甚至都出現去公司上班但是沒活幹的情況。


與此同時,自訂單下降後其所在的研發部門也不再招聘新員工。「以我們部門為例,目前已經走了80%。」該名沃特瑪員工說道。


4. 剩餘訂單主要是儲能產品


近日,央視二套《交易時間》欄目記者赴沃特瑪總部進行了採訪,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馬斯向央視記者表示,本次放假僅針對人員有富足的深圳總部工廠,並且還是從行政人員開始,其他分廠並不受影響。


與此同時,她也向央視透露,年初及目前沃特瑪的開工率在20%左右,不過並未表明剩餘訂單類型。而根據上述員工向車東西透露的消息,目前剩下的訂單主要為少量儲能產品,而非沃特瑪起家的車用動力電池。


5. 供應商堵門討債現象已結束


今年3月底,有多家國內媒體報導稱沃特瑪因為拖欠資金問題,被多家供應商堵門討債。根據曝光的現場照片,有供應商拉出了「沃特瑪虛開商業承兌匯票期票供應商」等橫幅,而另外一張照片中,還有手持防爆盾的執法人員在一棟沃特瑪建築大門前列陣守護。



對此,上述沃特瑪員工表示目前堵門供應商已經撤走。而上述沃特瑪辦公室主辦馬斯也向央視記者表示,沃特瑪與供應商之間並非討債關係,雙方目前處於一個友好協商的狀態。


半年時間,沃特瑪「大廈傾倒」


在沃特瑪大廈傾倒之前,這家公司也曾是動力電池領域的頭部玩家。GGII統計數據顯示,沃特瑪2017年佔據國內動力電池市場12%的份額,僅次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同樣是根據GGII統計數據,到了2018年1月,沃特瑪就已經跌出了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前十名,在1—5月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名中,也沒有沃特瑪的身影。


僅僅半年時間,沃特瑪已經走到了目前相當危機的關頭。


事實上,除了上述沃特瑪員工透露自去年9月就出現訂單下降,資金鍊緊張的情況外,沃特瑪大股東的動作也說明了其危機。


2017年9月,沃特瑪的母公司——上市公司堅瑞沃能5.26億限售股解禁後,佔股超過5%的股東方長園盈佳和實際控制人郭鴻寶先後堅持約4500萬股股票,套現3.29億元。機構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減持套現行為致使股價接連下跌。



2017年9月12日,堅瑞沃能的股價處於高位12.22元,隨後就開始一路下跌。去年12月,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堅瑞沃能停牌,並且一停就是4個多月。截止今天下午15點,其股價僅剩下2.76元。市值較9月12日的300億元下跌了230多億。


今年4月初,堅瑞沃能復牌,但同時也出現了堅瑞沃能總經理、沃特瑪董事長李瑤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一批銀行帳戶被凍結等負面情況。



紙包不住火的態勢下,堅瑞沃能發公告自曝嚴重的資金問題,其整體債務整體債務221.38億,其中包括100億應付票據,22.21億應付帳款,54.74億銀行借款,25.93億融資租賃長期應付款,3.32億非金融機構借款和15.09億股東借款。


四五月份,堅瑞沃能又接連發布公告稱有幾十個銀行帳戶被銀行凍結,涉及6000餘萬元資金。而堅瑞沃能董事長郭鴻寶及沃特瑪董事長李瑤所持的股份也存在被司法凍結或質押的情況。



與此同時,堅瑞沃能與沃特瑪也在開啟自救,其在5、6月份發布了多份公告,包括與成都大運汽車、中國鐵塔等公司籤署銷售合同,引入戰略投資等利好消息。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沃特瑪這些利好消息並未能夠挽救公司。


堅瑞沃能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96.59億元,同比下降152%,歸屬股東淨利潤-36.89億元,同比下降967%。今年一季度,堅瑞沃能營收11.1億元,同比下降59.88%,歸屬股東淨利潤-3.19億元,同比下降225.86%。


戰略方向錯誤,盲目擴張是問題根源


沃特瑪前身為樂凱電池,由沃特瑪創始人兼董事長李瑤於2002年在深圳成立。在成立樂凱電池前,李瑤曾在當時的電池龍頭比亞迪工作一段。


最開始幾年,樂凱主攻鎳氫電池,後來又在2006年帶領技術團隊轉向成本更低、壽命更長、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鐵鋰方向,並在同年將公司改名沃特瑪。而需要指出的是,磷酸鐵鋰也是比亞迪成名的方向。



2008年,我國政府接著奧運會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國有的公交系統成了排頭兵。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沃特瑪拿到了很多城市純電公交的電池供應合同。2013年,沃特瑪又牽頭成立了沃特瑪新能源產業創新聯盟,拉來包括幾十家上市公司在內的1000多家企業,成了新能源行業的明星玩家。


2015年,沃特瑪淨利潤2.76億元,較上年增長123倍,引來強烈關注。2016年,做消防產品起家的A股上市公司堅瑞消防以52億的價格收購沃特瑪,並改名堅瑞沃能,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財報數據顯示,兩者合併後業績增速迅猛,2017年增營收迅速擴張到了96億元,而沃特瑪在2015年的營收也僅僅為21億元左右。


在快速擴張的同時,新特堅瑞沃能也開始了大踏步前進的步伐,近兩年迅速在安徽銅陵、湖北十堰、荊州、河北唐山、陝西渭南等地建立了生產基地擴充產能,目前全國總計有10座工廠。



不過就在堅瑞沃能快速向上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由於沃特瑪此前的核心技術為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具有安全性高、成本較低的優勢,但是其劣勢也很明顯,就是能量密度比較低。


2017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程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車企轉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方向,因而導致沃特瑪的訂單開始銳減。與此同時,新能源政策補貼也對沃特瑪起到了「補刀」的作用。


2016年起,為了遏制補貼現象,政府對新能源商用車設出了運營裡程需達2萬公裡才能領取補貼的限制,拉長了堅瑞沃能等產業鏈公司的補貼帳期。


與此同時,2018年的補貼政策又對新能源汽車的能量密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量密度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量進一步下降,現有庫存也產生了嚴重積壓等情況,進一步導致了沃特瑪的困境。


沃特瑪董事長李瑤年初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沃特瑪也在從事三元鋰電池的研發工作,並稱在上半年要建成三元鋰電池的產線,但目前來看,沃特瑪似乎並沒有撐到那一天


結語:「犧牲」的電池巨頭


自我國掀起新能源汽車發展浪潮之後,大量國企民企湧入這一領域,從事整車製造、動力電池生產、充電樁運營等業務的玩家頻出。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動力電池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像是寧德時代、比亞迪、沃特瑪這樣的玩家快速崛起。


也並非是所有玩家都能順利起飛


在寧德時代創造了24天閃電過會,股價超過此前新能源第一股比亞迪的神話的同時,沃特瑪卻因為技術路線出現問題,盲目擴張產能等問題走到了目前的艱難境地,成了動力電池行業犧牲的第一個巨頭玩家。


而比亞迪此前雖然也走的是磷酸鐵路線,但是隨後又迅速轉型到了三元鋰電,並將其搭載到了旗下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之上,依然保持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在面對行業變化之時,沃特瑪的案例也給了我們具有實際意義的啟發——例如要謹慎控制擴張節奏,在發現走錯路後要敢於果斷止損斷臂轉型才能避免更大損失等。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巨頭之戰:大者生存
    網際網路時代的四個巨頭(谷歌、蘋果、臉譜、亞馬遜)是非比尋常的動物。世上從未有過成長這麼快、觸角伸得這麼長的公司。蘋果公司成了資本主義的龐然大物,市值佔了標準普爾500的4.3%、全球證券市場的1.1%;使用該公司iTunes網上商店的有4.25億人,該店的虛擬貨架上放滿了音樂和其他數字內容。
  • 虎嗅網分析的智慧辦公如何實現?MAXHUB賦能多行業實現智慧辦公
    但近日,虎嗅網發布的一篇題為《智能設備一堆,咋還開不好會?》的文章卻指出,遠程辦公趨勢之下,還有個問題急需解決,那就是很多看似「智能」的硬體或軟體僅僅只滿足某一特定場景,割裂的使用體驗難以滿足開會多樣性。文章提到,類似MAXHUB這樣高度集成的智能會議平板才是支撐企業高效遠程辦公的利器。
  • 小米、華為的背後,有一個中國電池巨頭,靠賣電池淨賺超1億
    其中,作為中國電池巨頭的德賽電池便在小米、華為身後,在今年上半年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將達到1.62億元到1.79億元,成績很是矚目。德賽電池是成立於1983年的德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身為世界五百強的德賽集團擁有超2800名研發人員,實力強悍。而德賽電池的的表現也很是亮眼,在2019年全年,營收高達184.43億元。
  •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巨頭搶入布局
    生物燃料電池研發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在基於細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電池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出具有較高能量輸出和穩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電池。該電池在連續工作55小時後仍可保持84%的最大輸出功率,表現出很高的穩定性。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其有望作為心臟起搏器電源和可攜式電源得到廣泛應用。
  • 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 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一塊電池引發的鋰電材料股價閃蹦。1月11日,鋰電池材料龍頭悉數大跌。但固態電池實現產業化仍較遙遠。受蔚來發布固態電池方案等消息的影響,1月11日,A股動力電池概念板塊遭重創。
  • 碾壓三星SDI,韓國動力電池巨頭,3個月對應業務營收189億
    1、從小作坊到化學巨頭 雖然動力電池業務已經從LG化學分拆出來,但要想了解LG新能源的前世今生,還得從LG化學說起。 1947年,LG化學正式成立,剛成立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家生產小型日用化學品的小作坊。
  • 深藏不露的中國電池巨頭,為小米華為提供電池,半年吸金115億
    公司主要為小米、華為等廠商提供電池,根據欣旺達發布的最新財報,僅今年上半年,欣旺達便吸金115億。欣旺達雖然知名度並不高,但成績卻十分引人注目,稱其為深藏不露的電池巨頭毫不為過。據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成立於1997年,最早是生產、銷售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等二次電池模組,之後不斷發展,拓寬業務。如今在3C消費電池、動力電池以及智能硬體產品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績。
  • 聯想Moto Z全球最薄致敬V3 用戶吐槽:寧願犧牲厚度換大電池
    不過,為了達到5.19mm,Moto此番不得不做出一些犧牲,比如電池容量只有2600mAh(雖然支持TurboPower渦輪快充,充電15分鐘,續航8小時)、取消了3.5mm耳機孔、攝像頭凸起碩大等。PhoneArena最新的一次投票顯示,近75%的用戶寧願以犧牲厚度換取大電池,而且大家對Moto Z準備的模塊似乎並不感冒,比如Power Pack電源就可以顯著增加電量。好在這次,聯想還準備了Moto Z Force,後者7mm但電池增加到3550mAh,官標續航40小時。
  • 蔚來新品問世「嚇壞」鋰電巨頭,全固態電池量產短期難實現
    1月9日,蔚來汽車(NIO)發布了搭載全新150kWh固態電池的旗艦轎車ET7,計劃於2022年第一季度起逐步交付。據了解,固態電池被認為是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研發的主流方向,優點主要體現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且全固態電池完全沒有電解液。此次蔚來汽車發布的150kWh電池不再採用行業主流的液態鋰電池技術,而是採用量產的固態電池技術,實現50%的能量密度提升。
  • 犧牲陽極與外接電源陰極保護的區別
    犧牲陽極與外接電源陰極保護的區別   一、兩者的原理不同:   1、外接電源的陰極保護法的原理:通過外加直流電源以及輔助陽極,迫使電子從土壤流向被保護金屬,使被保護金屬結構電位高於周圍環境來進行保護。
  • 量子計算,巨頭如何布局?-虎嗅網
    中國信通院2020年10月發布的量子云計算發展態勢報告中指出,量子云計算將加速量子計算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成熟,目前谷歌,亞馬遜,IBM,微軟等巨頭都紛紛布局量子云領域。硬體方面,從較為直觀的量子比特數領域來比較,目前世界一流的谷歌正在實驗54量子比特晶片,IBM開發出了53量子比特的計算機。
  • 【電化學防護】為什麼不叫犧牲負極的正極保護法?
    電化學中,原電池和電解池都是電池,兩種情況是不分開的——發生氧化反應是陽極,發生還原反應是陰極。在放電時,陽極相當於負極,陰極相當於正極;而在充電時,陽極相當於正極,陰極相當於負極,這是電池領域的一個普遍規律。也就是說,陽極、陰極與電極的正或負沒有必然的關係。陽極(anode)是發生氧化反應的電極。
  • 首家「京東汽車商城」加盟店開業;電池巨頭沃特瑪資金難放假半年
    3、昔日電池巨頭沃特瑪因資金困難放假半年6月28日,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向全體員工發出通知,稱公司2018年以來一度出現資金困難的緊張局面,為解決因公司訂單不足、資金困難給全體職工帶來的職業發展影響,經公司高層戰略研究決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全體職工放假六個月,放假期間工資按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支付、五險一金也將按照法律規定購買。
  • 合肥遇襲犧牲民警生命最後瞬間:第一個衝上去與嫌疑人展開搏鬥
    10月23日18時30分,合肥市公安局視頻偵查支隊一大隊民警張雪松在抓捕一名逃犯時,遭嫌疑人王某持刀襲擊,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年僅44歲,他在生命最後的瞬間,用身體擋住尖刀,將嫌疑人王某當場抓獲。監控視頻顯示,張雪松當時第一個衝了上去,與嫌疑人展開搏鬥,期間嫌疑人持刀捅傷張雪松的肺部。被捅傷後,張雪松當時還未倒地,繼續與嫌疑人在路邊綠化帶中搏鬥,直到和兩名同事一起將嫌疑人被控制。10月24日上午,從合肥市公安局了解到,張雪松送醫後,因為大動脈出血搶救無效身亡。該逃犯經查實涉嫌多起盜竊案,是否涉嫌其他案件警方還在查證。
  • 國際汽車巨頭87億「定增+協議轉讓」戰略投資A股電池公司
    來源:高禾投資 中國引入特斯拉這條新能源汽車「鯰魚」,攪動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廠商,甚至連國際傳統汽車巨頭在華的產能布局都在加速進行調整和布局。
  • 200年的電池進化史-虎嗅網
    如果沒有用電器,但是迴路接通,就意味著能量無處可用,將會變成熱能,且速度非常快,因為電子移動的速度與光速相同,也就是為什麼電池發生短路時會劇烈發熱甚至燃燒爆炸。一旦電池內部化學能量消耗完畢,則電池就沒用了。所以可充電的電池,即是能夠通過外部通電將內部的化學反應「還原」,也就需要選擇特別的材料和設計,能夠「完美」恢復原樣,使得電池重新獲得化學能量。
  • 第一個將鈷酸鋰電池應用於汽車,Tesla憑什麼?
    在汽車上使用鈷酸鋰電池,Tesla算第一個 作為動力輸出的後盾,電池對電動車的作用不言而喻。女士就發明了18650電池,這種電池常應用於筆記本電腦、強光手電等數碼產品上,但是,將這種直徑18mm、高65mm的圓柱形鋰電池用在汽車上,Tesla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動力電池負極巨頭混戰,璞泰來冉冉升起!
    03  動力電池負極巨頭混戰,璞泰來(603659,股吧)冉冉升起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儲存鋰的主體,使鋰離子在充放電過程中嵌入與脫出。負極是電池放電時流出電子的一極,負極材料主要影響鋰電池的首次效率、循環性能等,負極材料的性能也直接影響鋰電池的性能,負極材料佔鋰電池總成本5~15%左右。
  • 巨頭們「後18650電池」的開發與生產,我們要不要跟?
    毫無疑問,特斯拉(Tesla)的成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18650動力電池的蓬勃發展,不僅電池廠持續發力擴產能,同時也帶動了上遊原材料廠、設備供應商,下遊特色Pack生產廠的發展,創造了不少機會,應該是大功一件。
  • ...孚能、吉利合建電池廠 先導智能新規劃電池產線 豐田固態電池...
    ,合計產能不少於120GWh  12月25日,孚能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吉利科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孚能科技與吉利科技將設立合資公司建設動力電池生產工廠。  03 落戶安徽蚌埠 比亞迪動力電池再下一城  日前,比亞迪與安徽蚌埠市政府舉行籤約儀式,確定將20GWh動力電池項目落戶蚌埠市,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