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的電池進化史-虎嗅網

2020-12-03 虎嗅APP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為鋰電池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分別是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


三位並非是共同工作研究,而是作為鋰電池奠基者、鋰電池改造者和鋰電池優化者在各處單獨進行鑽研。目前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種種電子產品都離不開他們的功勞,無論是手機、電腦、相機還是電動汽車,都是基於鋰電池技術的成熟才得到快速的發展。


電池簡史


要想了解他們的貢獻,得先了解一下電池發展裡程。


電池的基本原理即是用「活性較高」的金屬材料製作陽極(即負極-),而用較為穩定的材料製作陰極(即正極+),陽極材料由於庫侖力的原因丟失電子,流向陰極使其獲得電子,而電池內部則發生陰極的陰離子流向陽極與陽離子結合,由此形成迴路,產生電能。



也正是因為這種流動本質上是化學反應,所以遵循能量守恆定律。如果對外部用電器做功了,也就意味著反應產生的能量被用電器「吸收」了,達到相對的平衡。如果沒有用電器,但是迴路接通,就意味著能量無處可用,將會變成熱能,且速度非常快,因為電子移動的速度與光速相同,也就是為什麼電池發生短路時會劇烈發熱甚至燃燒爆炸。


一旦電池內部化學能量消耗完畢,則電池就沒用了。所以可充電的電池,即是能夠通過外部通電將內部的化學反應「還原」,也就需要選擇特別的材料和設計,能夠「完美」恢復原樣,使得電池重新獲得化學能量。


(伏特堆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Alessandro Volta發明了第一款電池,他利用鋅片和銅片以及浸溼鹽水的紙片製成了電池,以證明了電是可以人為製造出來的。


(丹尼爾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大約40年後,以為英國化學家John Frederic Daniell通過變換電池形式,解決了伏特堆放電時產生的氫氣氣泡問題,此時電池可以達到1V電壓。


(鉛酸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Gaston Planté發明了鉛酸電池,利用鉛不僅僅做到了極低的成本,還能夠提供12V的電壓,且能夠充電循環使用。這類電池被廣泛使用,車載蓄電池、早期電動車等都採用這類電池,截止2014年,全球約售出了4470萬塊鉛酸電池。


(鎳鎘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899年,瑞典人Waldemar Jungner發明了鎳鎘電池,也就是小時候經常會用到的隨身聽、四驅車所用的充電電池,為現代電子科技打下了基礎。不過這類電池有個巨大的缺點,也就是老一輩人經常會告訴你充電池必須用完才能充電的原因,由於其化學特性的原因,如果未用完電量就充電,會發生「鎘中毒」現象,導致電池「記憶」了「最低電量」,導致下次充滿電量縮小,所以漸漸就被市場淘汰了。


(鹼性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950之後,加拿大工程師Lewis Urry發明了現在非常常見的鹼性電池,就是平時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電池,絕大多數都是不可充電的,當然也有特殊設計的鹼性電池能夠充電,甚至還能夠通過按壓電池表面顯示當前電量。全球售出超過100億顆。


(鎳氫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989年,第一款商業鎳氫電池問世,耗時超過20年研發,由戴姆勒-奔馳和德國大眾贊助。通過新的配方,鎳氫電池相較於鎳鎘電池提高了能量密度,並且汙染減少。更重要的一點,鎳氫電池沒有「記憶效應」,所以不必像鎳鎘電池一樣擔心使用問題。除了大量被使用於數碼產品之外,還被早期的豐田Prius混動車所採用。


(鋰離子電池,圖來自Visual Capitalist)


1991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業鋰離子電池,由於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配方不同能夠適應不同使用環境的特點,被現在廣泛使用。


(左側縱向為電流、右側為單位功率、橫向為能量密度)


上述多種電池歷經200年歷史才走到鋰電池階段,其目的就是為了更為輕便、小巧、能量更高,期間很多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諾貝爾化學獎


鋰元素是由Johan August Arfwedson於1817年發現的。鋰的特性決定了它非常適合做高能量密度、高電壓的電池。



但是由於鋰活性過於高,所以遇到水或者空氣都可能發生劇烈反應以至於燃燒和爆炸,如何「馴服」它成為了電池發展的關鍵。此外,鋰作為陽極時無可厚非的了,但是如何尋找一種適合作陰極的材料成為了研究著正向追逐的目標。


(鋰遇到水發生劇烈反應)


1970年代爆發過一次石油危機,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決定致力於研發新的能源科技擺脫石油的束縛。


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開始他專注於研究超級導體,然而偶然發現了一種蘊含巨大能量的物質,可以作為鋰電池的陰極。



經過多年的實驗和研究,M·斯坦利·威廷漢最終採用用硫化鈦鋰作為鋰電池的陰極材料,金屬鋰作為陽極材料,製成了一款鋰電池。其電壓可達到2.5V,並且在幾乎不損失電量情況下循環1100次。但是,由於陽極材料中含有金屬鋰,而它活性太高,該電池非常不穩定,容易發生燃燒或爆炸情況。


(鋰枝晶現象)


那時,「大哥大」使用的就是這種電池,持有該技術的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將產品問世不到半年,就因為起火爆炸問題而全球召回,從此一蹶不振,後來被日本NEC公司收購。但NEC公司經過幾年的檢測和摸索,終於弄清楚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使用過程,陽極材料金屬裡會發生「鋰枝晶」現象,使得陽極材料變形導致可能碰到陰極材料引起短路。雖然找到了原因,但卻遲遲不得解決辦法。


所以這款電池在商用研發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礙。


出現問題後,科學家們想起了1938年Rüdorff提出的理論,「離子轉移電池」方法。於是決定採用一種材料可以替代金屬鋰作為陽極材料——石墨,陽極材料的目的就釋放電子,而石墨的特性可以使電子儲存在碳元素之間,雖然石墨相較於金屬鋰活性差一些,但是更加安全。


基於此發展,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也在研究陰極材料的改善,他預測氧化鋰化合物比硫化鋰化合物要更為合適。


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


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後,1980年,古迪納夫想外界展示了鈷酸鋰(LixCoO2)作為陰極的鋰電池。



由於採用了石墨作為陽極,這款電池部分解決了「鋰枝晶」現象,防止了內部短路現象,又因為其陰極材料的選取,將電壓提高至4V,總體來說相較於威廷漢的鋰電池性能好很多、安全很多。


由於該思路過於前衛,又或者是Moli Energy的教訓太過於慘痛,當時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接古迪納夫的發明,甚至自己的母校牛津大學都不願意為其申請專利。但索尼公司伸出了橄欖枝,將其技術應用於生產,幫助索尼一躍成為鋰電池行業老大。


然而有一位科學家認為這還不夠,日本的吉野彰以古迪納夫的鋰電池為基礎,將陽極材料從石墨改為了石油焦。


吉野彰(Akira Yoshino)


雖然同為碳元素組成,但是以此達到了輕量化和耐久性。這款電池能夠充放電幾百次也不失去性能。



其實從古迪納夫開始,這兩種鋰電池已經不是化學反應產生的電能,而是「單純」的陰陽極之間的電子流動產生的,而這種能量純粹來自於外界充入的「過量」電子,存貯於兩極之間,用於做功,所以其實這兩款並不叫鋰電池,而是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鋰電池的未來


從1991年鋰電池問世以來,已經經歷了很多的變化,但基本上都是基於上述三位的研究成果而來。從小處看,鋰電池為方便生活、豐富生活提供了可能,從長遠看,未來使用可持續能源,例如風電、水電、太陽能是趨勢,鋰電池作為儲能設備,能夠將這些能源保存起來,並在需要時候使用,使得發電裝置「去中心化」。


此外,隨著汽車逐漸開始「電動化」,鋰電池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寵兒」。


車載鋰離子電池其使用特性與電子產品不同,例如手機電腦,其鋰離子電池設計之時考慮的就是「快速充電滿足日常使用,長期性能不必過度考量」。但電動汽車要求的是「多次循環性能不變、電量大、充電快」,其條件更為苛刻,在這其中其重要性是按順序排列的,循環耐久性是最重要、電量大和充電快差不多是一個量級。


所以對於電動汽車而言,其鋰離子電池的要求之高,使得各家廠商不斷再嘗試新材料或者新配方,以適應市場需求。


目前較多採用的方案無非兩種,NCA811(鎳鈷鋁鋰電池,數字代表比例)和NCM811(鎳鈷錳鋰電池),不過由於專利原因和其他因素,NCA只有特斯拉在採用,而NCM則是絕大多數廠商採用的方案。兩者各有利弊,NCA能量密度更高,但是NCM則更為安全。


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愈發普及,鋰電池技術或許將會成為各大車企「重新洗牌」的關鍵部分。而伴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鋰電池的重要性也或許比肩於石油。


在諾貝爾獎頒發後的委員會成員採訪中,記者問道:「如果讓你30秒來描述鋰電池技術得獎的原因,你會怎麼說?」


回答中有一句話讓筆者印象深刻是:「鋰電池很可能會對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其技術落地和應用為人們帶來了福音,但雖然技術與應用結合對人類來說更有意義,但也正是這些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才為這些帶來了可能,古迪納夫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年長的一位,97歲,但他每天仍舊進入研究所鑽研電池技術……」


1997年,一方面由於鈷酸鋰結構在長時間時候後會發生「崩塌」,造成性能下降,另一方面鈷礦石非常昂貴,導致其成本太高。75歲的古迪納夫又發明出了「磷酸鐵鋰」材料的鋰電池,震驚了世界,此時他75歲。而當古迪納夫90歲之時,他又做出了另一個決定,研究全固態電池技術……


古迪納夫曾說過一句話:「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或許這些獲獎者的精神才是更為珍貴的財富吧。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化史:200年後看宇宙的新人類
    據人類學專家稱,人類的進化將在未來發生戲劇性的變代,而未來的人類會是怎麼樣的,你想提前知道嗎?200年後的新人類,也許在《機戰(專區 官博)》中你將親身經歷「進化」過程! 人類偉大的進化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屬於剛剛脫離動物型態,只懂得製作、利用簡單工具的原始人類,相比還在茹毛飲血的猿人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化。而現代的人類則比起一千年前的古人,在身高和身體素質及腦區域開發,都有長足的進步。在不知不覺間,人類又經歷了一次次細微的進化,於是人類可以擁有製造航天飛船的智慧。
  • 自拍神器進化史
    自拍神器,作為一個伴隨著手機前置攝像頭誕生成長起來的新名詞,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已經有了一段不短的進化史: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遊戲進化史》續作《遊戲進化史2(Evoland 2)》截圖首曝!
    Shiro Games放出了《遊戲進化史2(Evoland 2)》的最新截圖。從中可以看到,新作將繼續在貫穿歷史的冒險中體驗特別的「進化」歷程,並呈現別樣風格的畫面。
  • 電視進化史
    電視進化史公眾號[2018]第100期本欄目由電視淘寶欄目組獨家呈獻好,很好,非常極其特別的好那今天我就讓你看看咱家喻戶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機,是怎麼一步步進化到現如今這般: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可愛的、迷人的、好看的、好玩的
  • 3分鐘掌握昆蟲3億年的進化史
    3分鐘掌握昆蟲3億年的進化史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國民手機進化史 華為G7 Plus告訴你真相
    而到如今,智慧型手機已經遍地開花,短短的幾年時間,手機的發展和進化已經讓我們目不暇接了。  1973年3月,摩託羅拉的工程師MartyCooper用「手提式行動電話」打出了第一個電話,到2007年iPhone的誕生,手機的演變譜寫的就是一場包含創新的進化史
  • 《進化之地》評測 追憶RPG遊戲的20年進化史
    作者的初衷是帶大家回顧整個RPG遊戲過去20年的進化和變革,而用遊戲來呈現遊戲進化史的方式也非常有趣。正是被這個獨特而有趣的想法所打動,我們決定繼續延展作者的理念,在遊戲裡加入更豐富元素讓「進化」的概念呈現得更加完整,最後就有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進化之地》。每一個玩家都會在遊戲裡獲得逐漸進化遊戲的能力,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從無聲到有聲!除了畫面和音效以外,連劇情、戰鬥等等這些 RPG 元素一開始也都不存在,只有靠大家探索和開啟寶箱才會得到。
  • 《進化之地》遊戲評測 品味30年RPG遊戲的進化史
    《進化之地》這款遊戲在剛上手時不少玩家都會覺得簡陋,仿佛是上世紀的產物,但當遊戲逐漸進行,畫面和玩法都不斷進化,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RPG遊戲的樣子。這款遊戲正是一款以RPG遊戲進化史為藍本的遊戲,那麼遊戲的表現究竟如何?下面我們就來評測一下。
  • 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告訴你不一樣的「人類進化史」
    >>> 重大改變:「人類進化樹」認知可能錯了! 要說這顆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化石(編號MRD-VP-1/1,簡稱MRD)可能給人們帶來的認知改變,先要說說我們對人類進化史的現有認知。和樹狀的生物進化史相似,人類進化史也可直觀地呈現為一種樹狀圖。一些「枝杈」分歧之處,就是生物進化的拐點。
  • 進化史最大的騙局,誤導人類40年,人類起源於哪裡?
    進化論需要解決人類的起源以及演化的歷史過程,這項工作十分困難,畢竟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根本沒有留下一些可以考證的資料。我們只能通過零星的化石碎片來慢慢的拼湊出數百萬年間已經發生過的事。直到今天,關於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過程依然有很多的未解之謎。
  • 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1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第2頁:人類進化史改寫?"能人""直立人"並存50萬年(圖)   以往人們認為,早期古人類存在兩個種群即「能人」和「直立人」,並且由「能人」進化成「直立人」直至發展成現代人。但考古學家日前在肯亞發現的兩個古人類化石對達爾文的人類進化論產生了衝擊,有可能重新改寫人類進化的歷史。
  • 有溫度的人類進化史
    《瘋狂人類進化史》,史鈞著,重慶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這本書的內容看起來並不複雜,主要是介紹了一些常見的人體現象,諸如人類的直立行走,裸露的皮膚,碩大的腦袋,獨特的生育模式,男人和女人的身體結構差異等等,看起來相當零散瑣碎,但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卻一點都不簡單。
  • 小進化大不同:iPhone的「S」系進化史(組圖)
    外媒CNET就對每一次S級進化做了仔細比較,一起來看看iPhone的S系進化史。  從iPhone 3G邁向iPhone 3GS:S代表速度(speed)  iPhone 3G其實是第二代iPhone系列產品,主打的3G功能在當時能夠提供相當快速的網絡連接。
  • 圖說日本各路美少女進化史
    圖說日本各路美少女進化史 2014年10月22日08:16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圖說日本各路美少女進化史
  • 人類進化史不完整,有很多缺失環節?
    神創論者經常叫喧著缺失環節,實際上就是想讓你把人類進化史當成這樣一個模式:        比如神創論者最喜歡造謠南猿和直立人缺少一個過渡態,其實他們完全無視能人,甚至很少提及(大家別忘了神創論科學的精髓,對聖經不利的證據,就仿佛章魚怪物一樣,趕快躲避無視掉)……而能人是個很關鍵的轉折點。        這種直線進化完全是錯誤的。
  • science:進化史是如何「進化」的
    2015年4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關於物種起源的爭論其實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產生了。Niles Eldredge在他的新書《永恆的生命》(《Eternal Ephemera》)中詳細地描述了如今的讀者可能都不太熟知的一段歷史。
  • 萬物進化史之適者生存
    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弱者是被淘汰的一類,強者才是生存下來的那一部分,其實我們的認知早在幾億年前便產生了偏差,只有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物種才能生存至今。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能生存下來才是王道,而生存才是萬物永恆的主題。
  • 《萬物:創世》世界進化史
    中國江西網訊 《萬物:創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畫宇宙史」三部曲之開篇,該書以宇宙大爆炸「奇點」為起始,描繪了長達140億年的宇宙進化圖卷,直到人類誕生前夕。  本書畫風大氣,想像力奇詭,集人類史上各種經典文化符號之大成,給自然科學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