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鯊」進化史解密:科學家3D重建3.3億年前鯊魚頭骨
「鬼鯊」進化史解密:科學家3D重建3.3億年前鯊魚頭骨2017-01-05 17:07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報導,去年12月科學家首次在北半球發現深海銀鮫,這是一種被人們稱之為「鬼鯊」的魚類,這物種在約3.59億年前從魔鬼魚和鯊魚中演變出來,比恐龍更年長,科學家為了證明「鬼鯊」跟鯊魚存在著進化聯繫,一支由芝加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
-
3億年前的石炭紀,為何會進化出2米長的昆蟲?
石炭紀指的是距今2.86億到3.6億年前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被稱作「巨蟲時代」,有長達2米的「千足蟲(馬陸)」,翼展1米的蜻蜓,這些昆蟲得益於當時豐富的含氧量(高達35%)。在3.5億年前,地球生物剛剛經歷了泥盆紀,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瘋狂崛起,那時候陸生動物並不多,於是在泥盆紀的5000萬年間,地球大氣的含氧量急劇上升,進入石炭紀後,大氣含氧量達到了地球歷史的最高值,平均濃度35%(現階段是21%)。
-
3.75億年前,生命史被一群登上陸地的魚改變
然而,3.75億年前,一群魚類不走尋常路,開始艱難地離開水環境,成為最早在陸地上定居的有脊椎生物。這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那麼,到底是哪一批魚最先登陸的?它們又是因為什麼上岸呢?在距今4.5億年到7千萬年前繁盛的多種魚類化石中,可以看到多種魚類已經演化出的具有肌肉發達的肉質基部的鰭。其中,最常見的是腔棘魚科的魚類。
-
3.85億年前,視覺進化引導遠古海洋生物爬上岸
一項由西北大學和克萊蒙學院聯盟聯合進行的研究表示,引導遠古海洋生物上岸的不是肢體的進化,而是眼睛。遠古的海洋動物首先看到了岸上的食物,之後才逐漸進化出可以爬行上岸的肢體。此項研究是由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以及工程系教授Malcolm A.
-
會走路的魚可能改寫進化史 恐為人類祖先(圖)
「會走路的魚」或改寫進化史 3.75億年前生活在北極地區,科學家視其為陸棲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 據新華社電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
彈塗魚花了3億年去進化,來到中國卻要靠養殖,網友:坎坷的命運
但它並不是一種「單純」的魚,為了適應陸地上的全新生活,它足足花費了3億年。2、彈塗魚的進化史在三億年前,彈塗魚和普通的魚類一樣,它們是沒有經過三億年的進化演變,彈塗魚也算成功地適應了陸地上的生活,進化出了可以幫助它前進「爬行」的四肢。3、彈塗魚的外觀形態從外觀上來看,彈塗魚是有些呆萌可愛的,從形態上跟泥鰍有些相似。但在它們跳躍時,魚鰭張開時又如同小型的「旗魚」一般驚豔。彈塗魚可以接觸腹部的魚鰭,靈活快速地在泥濘中「走動」,這也是我們很難憑藉雙手直接將其抓獲的原因所在。
-
彈塗魚花了3億年進化,脫離大海來到中國,如今為什麼要人工養殖
但它並不是一種「單純」的魚,為了適應陸地上的全新生活,它足足花費了3億年。 2、彈塗魚的進化史 在三億年前,彈塗魚和普通的魚類一樣,它們是沒有「四肢」的,靠著魚鰭和魚尾在水中遊動覓食。
-
「會走路的魚」改寫進化史?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由水登陸 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這種魚的化石,把它命名為「提克塔利克」,因紐特語中是「一種大型淺水魚」的意思。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昆蟲的翅膀是怎樣進化來的
化石證據表明,最早的有翅昆蟲是在石炭紀晚期出現的。那是距今大約3億年前,大地上到處都生長著高大茂密的森林,不過樹種與現代的大樹完全不同,主要是熱帶的蕨類植物,如木賊、石松和各種木本蕨類。有翅昆蟲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出現了。它們成群地在森林裡飛來飛去,種類也很快地越來越繁雜。實際上,這些高大的樹木正是昆蟲獲得翅膀的環境條件,因為昆蟲只有先上樹,適應了樹上生活以後,才有產生翅膀的需要和可能。 雖然發現有翅昆蟲化石的最早時代是石炭紀晚期,但是根據種種事實推測,有翅昆蟲的起源是發生在泥盆紀末期或石炭紀初期。泥盆紀地層中已經有煤層存在,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森林。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
-
揭秘跳蚤進化史
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
昆蟲的翅膀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昆蟲擁有翅膀,這聽起來就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這是一個困惑了生物學家一個多世紀的謎團。近年來,關於昆蟲翅膀進化的理論層出不窮,但沒有一個是完全令人滿意的。現在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MBL)的一個團隊利用很久以前的科學論文的線索以及最先進的基因組學方法,解決了這個爭議。
-
中國特有的8種動物,大熊貓上榜,第3種至今有1.5億年進化史
這類鱷魚性格溫順,行動緩慢,迄今為止已有1.5億年進化史。
-
古生物學家揭秘跳蚤進化史
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
人類祖先在2.79億年前就已稱霸全球|人類進化史3:生存之爭
3.5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第一次從海洋踏足陸地。在3.4億年前,我們開始進化出了堅硬的皮膚去抵擋陽光的侵襲,進化出堅硬的爪子在崎嶇的路面前行。我們不需要再依賴海水去繁衍後代,我們進化出蛋殼來保護我們的卵免遭太陽曬乾。這讓我們得以在離海洋很遠的地方生活。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我們擺脫了海洋,朝著更廣闊的陸地深處進發。
-
2億年不進化也不退化的昆蟲,體重超過麻雀,古老神秘的巨型沙螽
導讀: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多樣化的星球,數以百萬計的物種在這裡孕育而生,其中昆蟲無疑是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它們不僅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昆蟲佔了超過50%,而且同個種群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可以說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從捕食昆蟲進化到殺人,漏鬥網蜘蛛不幸的進化巧合
雪梨漏鬥網蜘蛛的毒液非常危險,它的神經毒性可以在15分鐘內殺死一個人。
-
為了「脫離」大海,彈塗魚花了3億年,剛上岸卻遇到了中國人
據《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中介紹:彈塗魚又名跳跳魚,是能夠在陸地上生活的魚類,不要妄想抓住它們,除非捨得用5年時間,練就一門絕技。彈塗魚花了3億年進化,脫離大海來到陸地,在中國為何要人工養殖不就是一條魚嗎,除了可以離開水還能繼續生活外,還能有什麼特殊之處?
-
小蝴蝶身上有大學問:新技術揭示蝴蝶進化史
這完全改變了科學家對蝴蝶進化的理解。研究還發現,曾被劃歸為飛蛾類的一些昆蟲實際上是蝴蝶,蝴蝶的品種數量越來越多,超過人們以前所想像的。 「這一項目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各種各樣的昆蟲提供了一個進化的基礎,地球上已知的昆蟲有近16萬種。」論文第一作者、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鱗翅目副館長河原秋田說,「通過這一進化樹,現在我們明白了大部分種類的蝴蝶和飛蛾是怎樣進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