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母子嬉戲圖(資料圖片)。
水族館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江豚。在江豚腹部能看到小江豚的尾巴。
24日上午9時許,有市民在海上皇宮西南側海岸處,發現漂浮著類似海豚的動物。隨後,市民進行了多次打撈,但都沒能順利將其救上岸。直到中午12時許,附近一家碼頭工作人員駕駛快艇,將其拖上岸邊。現場相關專家查看表示,這是一頭七八歲年紀的成年母江豚,更為可惜的是,其腹部已經露出了一條小江豚的尾巴。專家斷定,該江豚因難產死亡,已經在海上漂流了近10天的時間。
4月24日上午9時許,市民翟女士撥打了本報熱線96663反映在海上皇宮西南側,發現海水裡漂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像是一頭海豚。聞訊記者立即趕到現場,隨著翟女士的指引,記者看到海豚模樣的「大魚」,隨著波浪上下浮動著。「有時候看著好像還在動,可能還活著 。」翟女士說。此時,附近不少市民趕過來圍觀,有市民表示從外形看這並不是海豚,而是海豬,也就是江豚。還有市民急切地說:「在海上漂著總不是辦法,快點想想辦法,救救它。」
這時,記者注意到了兩名待在海邊的市民。據了解,他們已經下海打撈了一次,因為繩子太短,結果無功而返。一段時間後,其中一位吳先生從豬肉攤販那裡借來4個鐵鉤子。上午10時46分,「江豚」距離岸邊僅有2米左右的距離。吳先生將拴了繩子的鉤子扔過去,經過幾次嘗試後,鉤子正好掛住了「江豚」的身體。吳先生立即將它拉向岸邊。然而鉤子卻從「江豚」身上脫離,嘗試了幾次都沒能再次掛住。
時間到了中午12時許,距離發現「江豚」已經有3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記者聯繫了有關部門,希望能夠利用專業工具進行營救。這時,青島水族館的工作人員趕到了現場,他們查看了情況,初步判斷漂浮海上的正是一頭江豚。但是打撈不屬於水族館的工作範圍,也沒有專業的打撈工具。
正在這時,附近中苑碼頭的工作人員駕駛一艘快艇出現了。快艇慢慢靠近江豚,其中一名男子用木棍支撐,用繩子拴住了江豚的尾巴。隨後,快艇啟動,慢慢駛回了碼頭。
隨後記者趕到中苑碼頭,碼頭的工作人員慢慢將它抬出來。江豚的體長約1.5米,皮膚手感光滑,有多處傷痕。在其腹部,小江豚的尾巴露了出來,還有血跡流出。
「這還是一頭母江豚啊,真可憐,一屍兩命。」碼頭上不少市民查看了這頭江豚,紛紛覺得惋惜。隨後,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將這頭江豚運走。據工作人員介紹,從江豚目前的狀況來看 ,可能還有科研價值,是否要製作成標本,還要進一步檢查鑑定。24日下午記者從水族館獲悉,經過測量 ,江豚長1.8米,重量 200多斤,已死亡10天左右。
專家提醒,江豚皮膚非常脆弱,即使江豚當時還活著,打撈時鉤子等造成的傷口也可能會危及其生命。因此市民看到擱淺或漂浮在海上的江豚不要擅自碰觸打撈,應告知漁政部門,讓專業人員進行營救 。
-死因
應該是難產導致死亡
青島水族館業務部靳主任仔細查看了這頭江豚,發現江豚腹部、背部的幾個傷口已經腐爛,且江豚的軀體已經頗為僵硬,對此,靳主任判斷,這條江豚可能已經死亡了數日。「估計死亡已經有近 10天時間了,隨著風浪漂到了這裡。」靳主任說道。
對於這條江豚的死因,靳主任表示,初步判斷應該是因難產而死。據靳主任介紹,雌江豚每年在春季分娩一次,每次分娩一胎。雌江豚分娩時每隔3分鐘左右在水裡上下急遊、翻滾一次,大約持續2到 3分鐘後改為緩慢遊動,間歇3分鐘後再次急遊。每次急遊時,江豚便開始用力,這樣幼仔就可以從產道內出來一點,但一鬆勁的時候,幼仔就又縮進去了。如此這般持續幾次後,江豚突然持續用力,一次將胎兒整體娩出,幼仔馬上奮力向上遊動,雌獸則腹面朝上,身體朝與幼仔相反的方向遊動,拉斷臍帶。幼仔順勢衝出水面,呼吸空氣。靳主任分析,該江豚很可能是在持續用力時,幼仔沒有順利產出而是卡在產道內,最終導致雌江豚力竭而亡。
-資料
「水中大熊貓」江豚
江豚,別名江豬、海豬,屬於鼠海豚科,有著天然「微笑」表情的可愛動物。江豚和海豚最大的區別是沒有尖嘴、沒有背鰭。體長150釐米左右,體重100至200千克。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從3月3日到 4月19日,媒體曾陸續報導了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陽湖多起長江江豚(江豚的一種)密集死亡事件,特別是在洞庭湖發現12頭長江江豚死亡,其中9頭集中在一周時間內被發現,引起了市民廣泛關注。
目前,江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一(即受高度保護的物種)。
記者採訪過程中,多位市民擔心江豚被捕食。「這種保護動物是嚴禁捕撈販賣和食用的。」靳主任告訴記者,「而且江豚的肉質發酸發腥並不好吃」。
-提醒
江豚皮薄易因傷致命市民切勿擅自打撈
現場,記者還在海上發現一隻已經嚴重腐爛的江豚。「爛得都沒法看了,靠近了都能聞到臭味。」碼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終他們放棄了打撈。靳主任告訴記者,就在一個月前,還有漁民在即墨沿海海域的淺海處打撈上一條江豚。「那條江豚身體狀態比較好,我們的工作人員過去仔細查看後就把它放歸到大海裡了。」靳主任說,「但那條江豚身體上也有傷口,可能是漁民在打撈時不慎碰傷的。」
靳主任告訴記者,江豚屬於洄遊性水生動物,在黃海海域有著比較廣泛的分布。「每年春季,在膠州灣近海海域活動的江豚開始增多,到夏季達到一個頂峰,然後到了秋季江豚開始逐漸游離膠州灣。」近期頻繁出現的江豚受傷甚至死亡的消息,多數是因船隻的螺旋槳等外力造成的。江豚的洄遊線路與船隻進出港線路有交叉,因此不可避免會造成江豚受傷。
記者在現場看到 ,死亡的雌江豚的表皮摸上去光滑堅韌,但從它傷口處可以看到江豚的表皮其實只有薄薄一層。靳主任告訴記者,江豚的皮膚非常脆弱,根本經不起尖銳物體的觸碰。「像岸邊的礁石,船隻的螺旋槳,漁民的漁網漁鉤等捕魚工具都會給江豚造成傷害。」靳主任說,一旦江豚的表皮遭到破壞,傷口處輕則發炎,嚴重的話會出現腐爛,進而導致江豚喪命。
因此,靳主任提醒廣大漁民及市民,一旦發現有擱淺或者漂浮在海面上的江豚,切勿為了營救它們而擅自使用工具觸碰它。「像這條雌江豚身上的幾處傷口就是剛剛那兩位男士用鉤子鉤傷的,這樣的話即使江豚當時還活著,打撈時造成的傷口也可能會危及其生命。」市民應及時通知漁政部門,找專業人員營救、處理。(半島都市報 記者 景毅 韓小偉 實習生 何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