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可以見到江豚,它們在水裡嬉戲,有時追著漁船跑,偶爾還能聽到它們喘氣的聲音。」46歲的楊金龍在4年前還是個漁民,靠打漁為生。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他再也沒有在水面上見過這些靈動活潑的黑色身影。
如今,隨著長江漁業資源的衰退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江豚數量急劇減少。為保衛江豚的「家園」,在江蘇省南京市長江浦口段,一場聲勢浩大的「江豚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拆除十裡造船帶 恢復生態公益林
「長江浦口段是由下遊南京長江五橋至上遊駟馬山河口處,是江豚出現頻率較高的地方。」南京市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正祥介紹,由於歷史原因,長江浦口段江岸被造船廠、攪拌站佔據,「濱江不見江」一度成為浦口的「生態之憾」。
2018年,江岸「變形記」在浦口段拉開序幕。「整個28.5公裡的浦口段都被劃入了保護區範圍,曾經數十家造船廠林立的「十裡造船帶」被拆除,南京港集團部分碼頭佔用的生態公益林全部恢復,七壩港碼頭的6家非法混凝土企業被取締……」對於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吳長兆來說,這一系列動作他仍記憶猶新。
一組數據反映了浦口區整治力度。截至2018年8月14日,整治片區61個混凝土攪拌罐體全部被拆除,32萬噸砂石粉等原材料全部清運結束,5.1萬平方米無證廠房、料倉及臨時活動板房全部被拆除,34.8萬平方米綠網鋪設完成。至此,浦口區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面貌煥然一新。
多方合作 拯救「水中大熊貓」
3月17日上午,在長江三橋江豚監測點,隨著鱅魚、鰱魚、草魚等在內的72萬尾魚苗遊回長江,2020年浦口區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正式落下帷幕。
「這些品種的魚類都比較容易存活,能進一步改善這一水域漁業資源種群結構,保持水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張正祥表示,作為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鱅魚和鰱魚以浮遊生物、雜草和有機碎屑為食,科學投放後將有助於淨化區域水質、防範水體的富營養化。
更重要的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喜食魚類。長江漁業資源的衰退使得食物短缺成為江豚面臨的最嚴重威脅因素,投放的這些魚苗將幫助江豚「吃得更多、長得更好」。
長江三橋附近水域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是江豚最喜歡出沒的地方。2019年12月,一套長江江豚水下聲學監測系統在這裡布設完成,這一系統由南京市園林局林業站委託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炳耀的團隊負責研發。
「這個監測系統就好像是一套錄音設備,可以記錄江豚發出的聲音。」陳炳耀表示,通過無線4G傳輸,可以將江豚發出的聲音及時傳送到相關數據平臺,最終進行分析判斷,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江豚對附近水域棲息地的利用規律等。
漁民上岸 狩獵者」成為「守護者」
「怎麼樣?拍下來了嗎?」「嗯,拍到了,今天第三回了。」在長江三橋的橋墩下,楊金龍遠眺著江面,逆流而上的江豚在江水中戲水玩耍,黑色脊部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沒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轉體靈活,情景頗為壯觀,一直舉著手機的楊金龍再次定格住這一畫面。
2016年,為響應南京整治沿岸捕魚養殖工業企業號召,楊金龍和浦口區100多位長江漁民全部棄漁上岸。
也是在那一年,楊金龍手裡的漁網變成了記錄江豚活動情況的表格,捕魚的老手藝也慢慢變成保護江豚的專業知識,以往的江邊「狩獵者」轉型升級為江豚的「守護者」。
轉型之路沒有捷徑。楊金龍和他的團隊每天要定點值班12小時,不間斷觀察記錄這一段江面上江豚出現的時間、數量、活動規律,還有周邊人類和船隻情況。楊金龍從起初不懂觀察記錄的外行,到如今練就「火眼金睛」,嫻熟地用「第一視角」呈現江豚在南京水域的個體和活動情況。
「到了枯水期,江豚就在岸邊遊泳、覓食……所有動態你都看得一清二楚,特別是在它把魚攆出水面、躍起來吃魚的瞬間,是我覺得最美的時刻。」楊金龍每每談起江豚時,神情都變得溫柔。
幾年來,楊金龍所在的巡護隊拍攝了許多江豚的珍貴畫面。「最大的變化是能經常看到小江豚了,說明江豚的繁育狀態很好。」楊金龍說,「長江永遠保留著我們祖輩們的青春和汗水,我真心希望能通過環境保護,讓兒時所見的『微笑』能重現,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長江的保護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