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歡迎來到潮流科技fans!
無論什麼國家,無論什麼地區,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會成為暴力犯罪的實施者。暴力犯罪是各個國家主要的犯罪類型之一,是指那些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犯罪目的的犯罪行為,比如殺人、搶劫、傷害和強姦等等以暴力行為為特徵的犯罪。

暴力犯罪以對他人的人身實施侵害來達到犯罪目的,因此對社會的危害和造成的後果往往比較嚴重,各個國家也將打擊暴力犯罪作為刑法和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如何減少暴力犯罪,如何預防暴力犯罪,什麼樣的人容易參與暴力犯罪,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心理行為學家和司法工作者。
最近一項關於暴力罪犯大腦的研究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帶來了契機,專家們稱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預測暴力行為。研究人員通過對808名正在服刑的暴力罪犯的大腦核磁共振圖像的分析,觀察到了殺人罪犯與暴力罪犯的大腦在兩個區域顯示出巨大差異。

從對犯罪分子的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可以看出,殺人犯與那些相對不那麼暴力的罪犯相比,眼眶額葉皮質和顳葉兩個區域呈現出明顯區別。換句話說,殺人犯與其他暴力罪犯和不那麼暴力的罪犯相比,這兩個區域的灰質會少一些。
相同的一般暴力罪犯(非殺人犯)之間,大腦掃描圖像沒有明顯區別。但一般暴力罪犯與殺人犯的大腦掃描圖像之間就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參與研究的808名正在服刑的暴力罪犯中,排除罪行較輕的同謀殺人犯以後,有200名真正意義上的殺人犯,他們被視為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之間的大腦掃描圖像高度一致,並明顯區別於其它罪犯。
基於這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意識到,雖然這項研究不應該被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殺人犯的判斷標準,但是解剖學上的明顯差異可以為建立一種預測分析機制鋪平道路,這也會成為使用神經科學來幫助預測誰會犯下殺人行為和識別導致殺人行為的神經危險因素的第一步。這項研究還能應用於學校,以此來評估青少年實施暴力行為的可能性。

或許很多人對於把這項研究應用於未成年人身上十分反感,相當一部分人甚至將這項研究看作是一門偽科學,但不管怎樣,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在成年人中取得了成功,未來必定會應用於未成年人。長遠的目標是通過跟蹤部分有暴力行為傾向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預測可能發生的暴力犯罪和殺人行為,從而更好的保護更多的人。
一些神經犯罪學家認為,通過早期識別和幹預可能的暴力犯罪和殺人行為,科學家就有機會在案件發生之前預防和阻止暴力行為的發生。少數持有懷疑態度的人則認為,如果真能在殺人行為發生之前作出預測,這項技術可能被濫用。
總結:暴力犯罪是指那些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犯罪目的的犯罪行為;殺人犯與普通罪犯相比,眼眶額葉皮質和顳葉兩個區域呈現出明顯區別;這項研究可能殺人行為發生之前作出預測;
潮流科技fans本著認真、嚴謹的態度為大家提供科技類資訊文章。如果你喜歡,請多多留言關注。每篇文章都是潮流科技fans嘔心之作,也許不是最好,但絕對是認真的。請抄襲者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