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換崗後需長時間適應新環境?了解這個原則,提升適應能力

2020-12-03 木辛君觀職場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有這樣一個困擾:在自己熟悉的崗位或者領域內工作,我們會得心應手,一旦換了一個工作環境,或者到了不熟悉的領域,做起事來就沒有以往那麼順暢,到底是為什麼?

朋友小米最近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原本小米在公司負責營銷板塊,但因為公司要上馬一個新的項目,找到小米作為項目的負責人。

本來擁有多崗位經驗的小米,要負責一個新項目應該輕而易舉,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項目開發跟原來的營銷管理根本不一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在營銷崗位的時候,遇上一個熱點事件,整個部門都會聚集起來開會討論到晚上。

但在管理項目開發的時候,因為不同的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有時候負責市場的人在廣東,技術開發在上海,而且工作時間不一樣,很難做到靈活,及時的解決問題。

雖然知道舊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無法在新的崗位中取得新的成功,但遇到事情的時候,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處理方式,還是不知不覺的回到舊有模式中,導致項目進展緩慢。

小米的案例不是個例,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在崗位流動性越來越強的今天,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多,像阿里這樣的大公司,越是高層其崗位流動性越強。

換一個角度思考,快速適應新環境,新工作的能力,是不是越來越成為職場人升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答案是肯定的。

而要提升自己的這種能力,獲取新的職場能力,關鍵搞清楚這幾種認知:

你的適應能力,在於你對「腳本化行為」的破解速度

所謂的「腳本化行為」是指,我們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對於某些事情自動做出的應對因為。

比如我們感到喉嚨乾燥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一口,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見到有東西飛來,你會下意識的躲避等等,這些都屬於我們的腳本化行為。

生物學家曾經用鵝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鵝媽媽在孵蛋的時候,每當有鵝蛋掉出了窩,鵝媽媽都會伸長脖子,把鵝蛋夾在脖子放回來。

但當鵝蛋在中途被科學家拿走之後,我們會發現,鵝媽媽依舊會用脖子去拱鵝蛋,即使它明知道鵝蛋不在原來的位置。

腳本化行為能夠幫助我們處理大部分決策,節省我們的腦力,比如當我們在高速公路看到有障礙,我們會自動踩離合剎車。

而且不同於動物,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我們能夠打破這種腳本化行為,因為擁有「意識」。

比如當我口渴的時候,我發現桌上沒有水,我就會去找杯子裝水,甚至我會想為什麼要喝水?為什麼不試試其他飲品。

這種有意識的行為幫助我們打破「腳本化行為」,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要提升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關鍵打破「腳本化行為」

對於職場人來說,之所以我們需要長時間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是因為我們舊有的工作方式不適應新的環境。

舊有工作方式根深蒂固的程度,十分影響我們適應新環境所需要的時間長短。那麼如何讓自己打破這種腳本化行為,避免自己在舊有的方式下工作?分享3點:

1、為自己設置多個提醒

腳本化行為出現的原因,是我們決策方式被熟悉的事情劫持了,越熟悉的事情越能夠欺騙我們大腦的「意識」,從而劫持我們的判斷。

要打破這種劫持,我們需要經常設置提醒,喚醒我們的意識去做判斷,比如在電腦或者手機設置一句提醒語,甚至讓別人在你做決策的時候提醒你一下。

2、培養新的習慣

我們工作和行為,很大程度上由習慣控制,甚至我們的腳本化行為,很多都是習慣衍生的結果,因此要快速適應新的環境,我們需要重塑自己的習慣,越細微的習慣,越需要放大、打破、重塑。

3、保持正念

打破「腳本化行為」的關鍵是打破「自動回復」的狀態,比如當你的下屬拿一個請假條讓你籤字的時候,你直接籤字,這就是自動回復的狀態。但如果你在籤字的時候問問請假的原因,關心對方的狀況,這就是打破自動回復的狀態。

為什麼我們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很大原因是我們的「正念」發揮了作用,我們想要想要了解對方的感受和狀態。

但往往你會發現,擁有正念的管理者,他們所帶領的團隊更有戰鬥力,因為他能夠關注到下屬和當下的不同狀態。事事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有知覺,能夠為我們減少自動回復的狀態。

我是@木辛君,喜歡我的分享,歡迎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更多乾貨!

相關焦點

  • 適應能力自測,搞定新環境適應,這一篇就夠了(轉給有需要人)
    可見適應能力差、不能承擔社會角色的人,不能稱之為健康的人。我國學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標誌,其中也包括具備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指出支配環境的意思是不僅要適應環境,還要能主動地向其所處的環境挑戰,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無論是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是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你的個人觀念也要隨之變化,以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如果你無法適應環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你可以改造這個環境,讓環境來適應你;要麼你就只能被社會淘汰。然而,讓大的社會環境來適應你一個人,顯然不太現實,既然環境適應不了你,那麼只有你去適應環境了。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一位哲學家坐上一個漁夫的小船準備渡河。
  • 進化是為了適應環境,為何由類人猿進化的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很弱?
    高級動物在生物學上早已經過時,雖然在義務教育上還會有高動物這個傳統說法,只是人們的習慣而已!地球上的生命分類為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等! 那麼,人類到底來自何處,進化論早已經告訴我們,進化來的!
  •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適應能力最強,能很好適應新環境的三星座
    適應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我們成長的時候總是要經歷很多不同的環境,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就很有可能會被淘汰,所謂適者生存,優勝略汰,我們不能一直去抱怨社會的殘酷,生活的不公平,因為這些客觀原因和環境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適應環境才能成為強者
    陳果經朋友引薦進入了一家大公司,這家公司的知名度相當大,工作也是陳果夢寐以求的工作,可是陳果進入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感覺這家公司,遠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好,這家公司的老員工,對他不但不熱情,反而非常冷漠甚至厭煩,每天,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很少說話,陳果感覺自己已經非常盡力了,但還是很難適應這家公司冷漠的人文環境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他覺得這些與他的價值觀和做人原則發生了衝突,於是不顧朋友的勸阻
  •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想了想入職之前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最終確定入職這家公司,並且對這裡的環境也是讚不絕口,而且她入職後一段時間貌似也沒有說過與同事相處不好的事件,她之前也說過,她跟上司也挺熟稔的。但為什麼這次又在向我抱怨對公司各種的不滿以及適應不了環上一次她也是入職一家公司之後,沒多久就離職了,而上一次也是以適應不了這裡的環境,跟同事沒辦法好好的相處等等理由而選擇離職,這一次同樣她的理由也是抱怨適應不了環境,同事總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點與他們相處不來,結合上一次和這一次的情況,我在蛛絲馬跡中發現了一件事,她不是對環境不滿,適應不了環境,也不是和同事相處不來,也不是上司對她諸多淘汰,而只是她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 強化學習機器人也有很強環境適應能力,伯克利AI實驗室賦能元訓練+...
    然而,BAIR 研究人員的工作是要讓適應能力發揮到極致。人類的適應不需要在新設置下體驗幾回,這種適應是在線發生的,僅在幾個時間步內(即毫秒),太快了以至於不能被注意到。通過在基於模型學習設置中適應元學習(下文會討論),BAIR研究人員實現了這種快速適應。
  • 適應氣壓變化 血紅細胞能力超強!
    研究表明,人體血紅細胞能夠在幾小時內極快地改變輸氧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中含氧量的變化。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都認為之所以高海拔環境中會有人生存,完全是因為這些人身體中的血紅細胞數量比普通人多得多。尤其是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地區,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地區的53%左右,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應該是逐漸將體內的血紅細胞更換升級,用高配版的血紅細胞輸氧。
  • 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進化
    其次,用我們原來的眼光看地球的生命史,我們會覺得地質變化速度很緩慢,那適應環境的生物們進化速度當然也就很緩慢,這就是一種漸變論。古爾德提出的「間斷平衡」理論,完善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他告訴我們,生物的進化並不是漸變的過程,而往往是長時間的平穩生活和短時間裡的劇烈變化交替發生的過程。最後我們談到了進化論的適用範圍問題。
  • 研究稱智人適應多種生態環境的能力超強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德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與其他原始人類相比,現代人類所屬的物種——智人適應多種生態環境的能力特別強,包括一些相當嚴酷的環境。超強的「生態可塑性」可能是智人得以生存並發展至今的原因。
  • 它們怎麼適應環境
    沙土中冬暖夏涼,在荒漠生活的動物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於是它們各顯神通,都想方設法往洞裡鑽,這時四爪陸龜這對尖利的爪子就派上用場了,挖起洞來活像個小型掘土機。    當然了,適應這惡劣的荒漠環境,光會打洞可不行,人家四爪陸龜還有高招。
  • 學習螞蟻,適應環境
    螞蟻是群居動物,它們能夠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惡劣環境裡生存,秘訣就在於它們 生活在 一個有組織的群體中
  • 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未來人就更全面,「手「、」腦「兼備,適應能力就更強。
  • 北極熊是如何適應極端的北極環境的?
    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而且作為熊科動物,它是唯一一位生活在常年冰天雪地環境中的熊,那麼,它是如何適應這種極端的環境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次,北極熊的66%左右的時間都是在睡覺或者趴著不動的狀態下度過的,這有利於北極熊減少能量的消耗,也是保持自身熱量的一個好辦法。較少的運動量以及特殊的熱量吸收方式是北極熊能適應低溫的「法寶」。
  • 就讀中外合作辦學留學適應不了環境該怎麼辦?
    最近我們的收到了不少學生的諮詢說,自己就讀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出國留學項目,然後前往了國外生活,但是沒辦法適應海外生活該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大家針對該問題,來做個解答。
  •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4種苔蘚植物對乾旱的適應能力研究 苔蘚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之一,其中不少種類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能夠生長在裸露的巖壁和極端乾旱的環境中。
  • 盤點「適應能力」最強的5種狗狗,能在艱苦環境下存活!
    No.5:狼青狼青是一隻非常忠誠、靈活的犬種,在看家方面特別的優秀,而且狼青最大的優點在於生存能力強、適應能力強。No.3:馬犬馬犬的適應能力非常強,能很好的適應室外生活,而且也能忍受多變的氣候,就這一點就比德牧好很多。所以馬犬很適合出行野外任務,不管是搜救還是追捕馬犬都能勝任,而且馬犬的警覺性也很高,絕對可以用作看家和護衛方面!
  • 這些熱帶森林對溫度上升的適應能力驚人
    另一方面,在巴西和墨西哥的天然森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超過28℃後樹木的生長速度開始減慢。  Smith和其他專家稱,對於廣為流行的為什麼高溫會阻止光合作用的假說,最新的研究結果是一個有力的反駁。該假說認為,高溫直接破壞了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類的生化機制。  實際上,高溫似乎通過提高VPD和使空氣更加乾燥間接地對植物造成傷害。
  • 這些熱帶森林對溫度上升適應能力驚人
    另一方面,在巴西和墨西哥的天然森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超過28℃後樹木的生長速度開始減慢。 Smith和其他專家稱,對於廣為流行的為什麼高溫會阻止光合作用的假說,最新的研究結果是一個有力的反駁。該假說認為,高溫直接破壞了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類的生化機制。 實際上,高溫似乎通過提高VPD和使空氣更加乾燥間接地對植物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