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青年急盼跨越國門與世界交流,於是,「英語角」應運而生,並在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北京的英語角誕生於王府井,隨後迅速「蔓延」到校園、文化館等場所。
1、到王府井「嘗鮮」
北京最早的英語角誕生於王府井。上世紀80年代初,應了改革開放的大潮,王府井新華書店裡開闢出一個英語角。好些平時不好意思張嘴的年輕人,第一次在這裡用磕磕巴巴的英語相互對話。(2012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特10版,《王府井的故事》)
2012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特10版
英語角漸漸「蔓延」進了校園。
1988年暑假,北京六十一中職業教育中心創辦了一個中學生英語角。它的出現立即受到城近郊區數百名中學生英語愛好者的青睞,北京旅遊學院、外語師範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等10多所院校的大學生們主動提供義務服務。
本報報導了這個英語角1989年2月10日的活動情景: 當天下午,在北京六十一中明亮的教室裡,聚集著來自本市城近郊區的近二百名中學生英語愛好者,他們正在饒有興趣地進行著英語對話和演講活動,活動中不時地爆發出陣陣掌聲和歡笑聲。
這天雖然是正月初五,但前來參加活動的中學生絡繹不絕,其中有20多人提前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有的還是從海澱、石景山等地趕來的。他們三五成群,談笑風生。
一位準備報考大學外語專業的高三女生高興地說:「我是聞訊從公主墳趕來的。我在課堂學英語,主要是聽,很少有會話機會,即使有,也是老師問什麼,我答什麼,很呆板。到了這個英語角,給我一種親切感,一點也不感到拘束,用英語自由交談,對提高聽力、口語會話能力很有好處。」(1989年2月14日《北京日報》2版,《六十一中英語角受學生青睞》)
除了這種單位或學校主辦的英語角外,社會上還有不少由英語愛好者自發設立、形成的英語角。
上世紀80年代,很多自發組織的英語角出現在公園裡、街道兩旁,英語愛好者們在這裡交流和暢談。 翟偉/攝
當時,在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工作的張勁林,正在夜校學英語,但苦於光會寫不會說。紫竹院的英語角強烈地吸引著他。可他家住左安門,來回跑路就得三個多鐘頭。於是,他與夜校學友商量,「咱不能自己辦一個嗎?」
1988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他們的「英語角」在龍潭湖舉行了第一次活動。雖只有8個人,卻給了張勁林信心。他組織夥伴們向學校、企事業單位、賓館發邀請信,在圖書館交朋友。
1989年3月31日,《北京日報》1版
外語學院陳琳老師聞聽城東南又有了個英語會話天地,十分支持,熱情覆信,親自幫助編改資料。到當年年底,「角友」達到60多人。(1989年3月31日《北京日報》1版,《張勁林倡辦一處英語角》)
2、夜幕遮擋羞澀
早期的英語角多集中在傍晚活動,而且很多是在室外。夜幕下,人們褪去羞澀,開始張口說英語。
大學是當時英語角的「重鎮」。
1994年2月2日,本報8版的《雪中英語角》記錄下了人民大學英語角裡的情形:初冬第一場雪便給大地披上了厚厚的銀裝,但人民大學花園的英語角仍是熱鬧非凡,百餘名同學在這裡穿梭、交談。
1994年2月2日,《北京日報》8版
在英語角裡有一對一單聊的;如果害怕這種單聊壓力太大,可以加入一個三到四人的小組,避免冷場;如果擔心自己英語口語水平較差,還可以找一個十來人的大圈,先以聽為主,碰上適合的話題,不時插上幾句。
這處人民大學花園裡的英語角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全國最有名的英語角之一,規模能達數百人,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
當時,不少大學都像人民大學一樣有英語角活動,其中很多是自發形成的。大部分英語角都是在周五晚上活動。每次活動時,人群逐漸聚集,三五成群,各自生長。
2001年,每逢周六下午,京城一些中學生自願匯聚在北京大學俄文樓前小廣場,用英語互相交談,以提高自己的外語會話水平,無形中成為一個英語角,就連外國留學生也饒有興致地一同交談。龐錚錚/攝
如何快速學好英語是英語角裡永久的話題。走入英語角後,大家會根據自己的英語,尤其是口語水平的高低,來選擇交流的對象。
晚上10點以後,人群才開始逐漸散去,走得最晚的一撥人能持續到夜裡12點。
3、時髦休閒場所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英語培訓機構大量出現,口語練習方式日益多元化,很多城市的英語角逐漸衰落,連在全國範圍內最早開辦的上海人民公園英語角也已不復當年的盛況。在這種狀況下,京城的英語角卻仍保持著熱度。
1997年8月的一個周六,本報記者探訪位於交道口的東城區圖書館的英語角。這是一個寬敞明亮的房間,看上去像個大教室。每個人只需花兩元錢,就可以購得入場券。隨著夜幕降臨,三三兩兩結伴而來的「說客」們,使英語角變得門庭若市。
1997年8月20日,《北京日報》9版
這裡年輕人居多,還有由家長引領而來的中小學生。有位男士見自己的兒子膽怯,便獨自發揮起來,中英文並用,連比劃帶說,生動傳神。原來,他在歐洲和美國先後工作了兩年,可謂近朱者赤。一位來自廣西的公司職員,借出差途經北京之便,慕首都北京英語角的盛名而來,與高手過招切磋之後,志滿而意得。
最令人感動與難忘的是,一位美國63歲的工程師,來北京旅遊,住在附近的旅館裡,出於好奇來此坐坐,想不到充當了一晚英語教師。此後在北京逗留的三周的周末,他每回必到,分文不取地陪著大家說話,以至口乾舌燥、喉嚨沙啞、額沁汗滴。
將求知與消遣融為一體,將舞樂與交談並作一處的,是北京青年宮的英語角。每逢星期天下午2點,設在巨大舞廳裡的英語角便開始人頭攢動,少說也有幾百人。
有趣的是,這裡「等級森嚴」,分成三個區域。貼在牆壁上的紙條赫然標註:初級水平、中級水平、高級水平。英語角還有一個節目主持人。這裡的入場券稍微貴一些,八元一張,因為會話過程中,穿插有舞會。吧檯上出售各種軟飲料、啤酒等,為交談的人們助興。
英語角的活動從下午2時開始,一直持續到5時30分結束。不時有金髮碧眼的異國友人,穿梭在一個個談興頗濃的「群落」裡,馬上會變成眾星捧月,人們都渴望進行高質量的對話。
在這裡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面孔居多,置身其中,你會感到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那濃鬱的文化氛圍和鮮活的時代氣息。(1997年8月20日《北京日報》9版,《花錢買話說》)
1997年,為了給英語學習者一個提高會話能力的場所,朝陽區文化館設立了英語角。圖為青年們在與外國專家交談。 陳德生/攝
朝陽區文化館開辦的這處英語角很受青年人的歡迎。這是1997年12月,同學們在用英語表演小品。 段瑞林/攝
在藍島大廈開設的英語角裡,除了自由交流,參加者還可以自告奮勇當主持,唱個英文歌曲,表演戲劇,氣氛輕鬆而熱烈。這個免費活動創辦後4年就接待英語愛好者5萬人次。(1999年4月16日《北京日報》,《藍島有個「英語角」》)
1999年4月16日《北京日報》,《藍島有個「英語角」》
可以看出,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北京這種國際交往比較多的大都市,英語角從當初單純的英語口語練習向著文化交流、人際交往轉變。一些英語角已經發展成為文化休閒娛樂場所。
英語角裡的外國人越來越常見,大學的英語角裡大學生不再佔多數,反而是社會人士更多。人們不再過於關注自己的英語語法是否正確、發音是否標準,而將重點放在了交流上,真正開始把英語當作了解世界的交流工具。
4、「洋玩意」進社區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的英語角還是大家眼中的「洋玩意」,覆蓋人群集中在大學生和「白領」等高學歷人群,那麼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北京首次申奧成功,群眾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市政府大力推進市民學外語活動,英語角徹底摘下了「高傲」的光環,走入尋常百姓中。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朝陽區團結湖街道辦起了老年英語班,14位老人參加。2003年,有3名學員通過了北京市中級英語考試。
2005年3月9日,《北京日報》7版
2004年,老年英語班的楊景琇向朝陽圖書館提出了創辦英語角的想法。在街道和圖書館的支持下,當年3月27日,銀色年華英語沙龍辦了起來。(2005年3月9日《北京日報》7版,《7旬老人辦起銀色年華英語沙龍》)
2006年12月22日,《北京日報》7版
2005年7月11日,本市首個由社區居民自發創辦的外語協會——團結湖英語協會成立。5年後,會員已經從十幾人發展到千人。協會每周七天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其中不乏學員們自發組織的英語角、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2010年7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很多學員從最初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變成了能和外國人進行交流。協會有60名成員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志願者服務,而外語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7月15日《北京日報》2版,《社區英語角》)
當時,像團結湖英語協會的學員一樣,北京不少社區裡的居民都參加了類似的英語角等學外語活動。戴著紅袖標站在街頭值勤的北京大爺大媽見到外國人問路時,嘴裡經常能流利地蹦出兩句常用的英文。
而隨著北京這座城市的國際交往不斷增多,市民開始接觸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高校中,來自各國的留學生們加入到英語角,也將英語角變為名副其實的「外語角」。在這些外語角裡,不光是中國人在學外語,很多外國人也在努力地學中文。
截至2012年6月,全市已建立社區外語培訓點701個、社區外語角433個,每年開展活動超過4萬次。據初步統計,全市外語人口數量已從2002年的300餘萬人發展到550餘萬人,超過常住人口總數的35%。(2012年6月17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外語人口十年增長近一倍》)
2012年6月17日,《北京日報》1版
時至今日,北京的一些高校、社區裡,仍有英語角、外語角的活動。可以說,在世界城市建設過程中,英語角對於提高北京市民外語交流能力、提升城市外語服務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北晚新視覺
來源:猜你會好奇
作者:侯莎莎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