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刊發在1984年12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的一張照片:每逢星期天,人民公園西北角七號門內的左側場地上,總是自發聚集著一大群英語愛好者。
學英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一種潮流。這麼多年過去了,人民公園英語角還在嗎?
外省趕來只為聊英語
1962年出生的黃嘉宇,或許是上海最早一批接觸到英語角的人。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直到上了高中,黃嘉宇從老師那裡學到的都是「散裝英語」。簡陋的英語教材,教師略帶上海口音的英文發音,這些就是學生能在英語課堂上接觸到的全部內容。與數理化相比,當時的英語課算不上什麼主課。
1978年之後,改革開放大門打開,社會上湧現出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受困於英語學習資料匱乏,加上缺少練習口語的環境,不少人空有學習熱情但沒有學習門路。在此背景下,年輕人自發在人民公園、復興公園等地聚集,英語角由此誕生。
英語角最火爆時,甚至有外省市的年輕人專程趕來,在人民公園荷花池旁,用英語一聊就是一下午。希望通過學習英語改變命運,汪瓊士就是那批人中的一員。1981年汪瓊士通過英語考試進入上海皮革廠,後來出國了。
準備複雜句就為站在中心
不只是渴求學習英語的中國人,一些外國人也把人民公園英語角當成上海的一處旅遊景點。汪瓊士說:「外國人也很樂意來這裡跟我們說幾句。雖然那時候我們的口語不行,但不怯場,敢說!」
英語底子薄,並不妨礙大家熱情交流。以一句「Hello(你好)」開始,緊接著用自己熟悉的語句相互交流,若有人能說出更高級的句子,就會引得大家刮目相看。
為了能在英語角出風頭,黃嘉宇有時候會「有備而來」,提前準備一些複雜的句子,在與其他人交流時,刻意把話題往準備好的內容上引。在英語角,誰的英語說得好,誰的詞彙量大,誰就可以站在「舞臺」中心。回憶起在英語角的歲月,黃嘉宇最開心的,就是能學到新的語法,「偶爾一個人來說一句漂亮的句式,我學到了,能高興好幾天」。
在英語角日益火爆的同時,社會中各類英語補習班也如火如荼,各類英語教材成了書店的熱門。英語教師更是稀缺資源,大學畢業後,黃嘉宇在一所高校兼任夜校英語教師,課時費從3元漲到100元,只用不到10年。
不過,即使已經有夜校等學習機構,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大家對英語角的追捧依然沒有衰減。黃嘉宇也曾鼓勵自己夜校的學生多去英語角轉轉,增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上海市民英語水平上去了」
汪瓊士清楚地記得為什麼自己毅然與英語角揮手告別:「沒啥必要去了,對我又沒有提升,我也並不缺那個『展示』的『舞臺』了」。
這或許正是英語角逐漸消失的原因。
對於英語角的消失,黃嘉宇沒有遺憾,「說明上海市民英語水平上去了。」黃嘉宇的女兒出生於1991年,5歲時第一次進入英語課堂。「10後」外孫女更厲害,4歲起就能拿著iPad學英語,直接和線上的外籍老師互動。
如今還能尋到人民公園英語角一星半點的蹤影嗎?
記者分別在工作日下午、周末下午來到人民公園,尋遍公園每個角落,還是未能再見英語角。就連在公園鍛鍊的阿姨都知道,「現在誰還在英語角學英語呀,上網多方便」。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