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孩子進京免費上大學 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西藏孩子進京免費上大學 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

2015-12-02 20:18:52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嶽川

2015年12月02日 20:18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校長楊波與西藏學生吉美曲珍(左)和曲丁(右)在一起

  今年9月份的一天,來自西藏類烏齊縣的吉美曲珍和曲丁在烈日炎炎中走出北京西站。在火車上經過了近三天的顛簸之後,兩個藏族年輕人夾雜在熙熙攘攘、行色匆匆的人群當中,顯得有點兒不知所措。這是在他們過去近20年的生命裡,第一次需要面對這麼多的陌生人群。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西藏,出門遠行。此前,他們連走出類烏齊縣所屬昌都市的機會都不多。兩個人分別只提了一個小小的皮箱,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

  「前天剛學會了淘寶」

  三個月後,吉美曲珍喜氣洋洋地坐在記者面前,眼神兒裡已經沒有了一絲的侷促,「我前天剛學會了淘寶!」一頭利落的短髮,一口藏族味兒的普通話。不過,這磕磕絆絆的口音卻絲毫擋不住急於表達的語速,「我性格本來就活潑,在家的時候,我媽媽就總說我像個男孩子。來到這裡之後,碰到的同學都很好,很快就適應北京的生活了。」吉美曲珍告訴記者,來北京後,她參加了學校的國旗班,打籃球的時候認識了一堆的好朋友;學了書法課,背了三字經;去了天安門廣場,看了鳥巢。雖然剛剛過了三個月,但是吉美曲珍說,她自己的世界像是已經被擴充了好幾倍。當挖空心思想要表達出近距離接觸那些只在電視和課本上看到過的地標建築物時,吉美曲珍卻一時語塞,除了一句「好壯觀」再也說不出別的什麼話來,「你知道嗎?我們縣裡最高的樓大概也只是四五層高而已。」

  新學校的教育,讓吉美曲珍睜大著雙眼,盡情地看著這個與之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心靈和大腦迅速地被滋養著。在一次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放了一部與環保相關的紀錄片,吉美曲珍立馬被這個更大的世界迷住了。「只要到了有網的地方,我就把紀錄片下載到手機裡,一有空就看。」生活在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吉美曲珍此前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世界上居然有的地方連水都喝不到。在紀錄片的世界裡,吉美曲珍的視線觸及到了更遠的地方;她不再是那個父母離異陰影下的自卑女孩,而是成了這個新奇世界的眺望者。

  對於曲丁來說,來到北京後,最讓他開心的是,他終於可以隨時能吃到自己喜歡吃的香蕉了。「在西藏,水果是很貴的。」曲丁說,在來北京之前,一個禮拜能吃上一次水果就不錯了,有的時候,一個月都很難吃回水果。

  電話「播報」北京的新鮮事

  要說起來,吉美曲珍和曲丁來京求學後,收穫的第一個驚喜還不是來自這個讓他們大開眼界的新世界,而是來自校長楊波。因為,兩個人除了是來自同一個縣的老鄉,吉美曲珍和曲丁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他們都是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首屆「播種班」的學生。「播種班」是校長楊波為來自西藏和新疆的少數民族學生特設的班級,班上像他們這樣的學生還有39位。學校不僅為「播種班」上所有的學生都減免了三年的學費,還為他們每月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此外,在新學期開學之前,學校就為學生們準備好了被褥和生活用品,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僅提著一個箱子就敢來「闖蕩」北京了。

  如果不是享受到「播種班」的優惠政策,曲丁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走出藏區。在他還小的時候,父母因病去世,曲丁便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沒有享受過來自父母親太多的庇護,曲丁小小的年紀就開始挑起養家的擔子,8歲起跟著爺爺奶奶下地幹活,一家人靠農田和低保維持著生活的基本花銷。「家裡沒錢,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藏區,爺爺奶奶都七十多歲了,身體也不好,我不想給家裡添那麼大的負擔。」曲丁說,雖然考上大學是爺爺奶奶以及自己最大的夢想,可真到夢想要成真的時刻,他又不得不考慮到家裡的情況,「我是打算外出打工,貼補家用的。」在爺爺奶奶的「逼迫」下,曲丁心情複雜地接下了來自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的通知書。作為村裡第一個來北京念書的學生,在曲丁動身那天,全村幾十戶人幾乎是全體出動,通過哈達獻上對他最真誠的祝福。看到父老鄉親對他寄予厚望,他也很高興,但心中還是感到一些傷感,因為父母沒能看到他的成長和為他上大學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送上一程……

  然而,沒想到一到學校,曲丁就被驚喜給砸到了,「校長說要給我們免除學費,我一下子就鬆了口氣。」由於家裡沒有電話,曲丁和老人做了約定:遠在西藏的爺爺奶奶,每周五下午5點就會守候在親戚家的電話旁邊,等待著北京求學的孫子跟他們聊聊北京的新鮮事兒。

  校長「當房賣畫」公益辦學

  這個「播種班」可不是校長楊波一時興起來做點兒好人好事兒。要知道,他已經在公益助學這條路上歷盡艱辛,堅持了27年。據統計,從1988年為教育捐款開始到2015年,楊波所帶領的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及前身共資助貧困生1300餘人,減免本校學生學費萬人次。橫跨全國17個省份、700多個縣、1200多個村莊及街道。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都會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這並不是楊波的最終目標。早在1995年,楊波就曾立下了「十萬工程」的志願:在有生之年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和資助老少邊窮地區的10萬名貧困學生。

  公益助學的背後需要的巨大資金支持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在發到學生的每筆補助金裡,有一部分錢就是來自楊波的房產典當。那是楊波在北京唯一的房子,現在的他住在學校辦公室裡,名副其實地過上了「以校為家」的生活。

  走進楊波的辦公室,更像是走進了一個裝滿了寶貝的倉庫:《地道戰》作者羅工柳的大幅作品《大樹》、張大千弟子田世光作品《秋豔圖》、季羨林題寫的「播種者」、沈鵬題寫的「教育人才為根本計」……各式各樣的書法、畫作滿滿地掛了一牆。很多文化大家受到楊波公益助學精神的感染,紛紛為其獻出筆墨。此外,楊波經營文化公司多年,藏有範曾、劉大為、張海、蘇士澍、陳昔未、王乃壯等名家的作品,大大小小有近3000件。如今,楊波要用這些積攢多年的「寶貝」,解眼下資金運轉困難的燃眉之急。「很慶幸,『十萬貧困子弟』得到了這些書畫名家的支持。這些價值不菲的作品,為改變貧困子弟的命運而捐獻出來義賣,我十分快樂。」楊波說,義賣後所得的資金,將用來公益辦學,繼續資助貧困生上學,同時未來還將創立一個藝術發展基金,計劃明年在今年的基礎上招收更多的貧困子弟免費入學。

  對楊波的付出,孩子們心懷感激。來自藏區的吉美曲珍說,如今生活的校園雖然並不是盡善盡美,但「楊校長把他能給的都給了」,「我們覺得很滿足。」

  牛偉坤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今天中午兒子放學回家告訴我一個壞消息,他們班上一個女同學休學了。因為她患抑鬱症………,我聽完心裏面揪心的痛。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就是標籤效應以愛之名,「成人對孩子的控制可能無孔不入。
  • 西藏孩子進京免費上大學 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
    原標題:西藏孩子進京免費上大學 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 今年9月份的一天,來自西藏類烏齊縣的吉美曲珍和曲丁在烈日炎炎中走出北京西站雖然剛剛過了三個月,但是吉美曲珍說,她自己的世界像是已經被擴充了好幾倍。當挖空心思想要表達出近距離接觸那些隻在電視和課本上看到過的地標建築物時,吉美曲珍卻一時語塞,除了一句「好壯觀」再也說不出別的什麼話來,「你知道嗎?我們縣裡最高的樓大概也只是四五層高而已。」 新學校的教育,讓吉美曲珍睜大著雙眼,盡情地看著這個與之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心靈和大腦迅速地被滋養著。
  • 全國科普日:打開一扇窗 讓科學照進生活
    全國科普日:打開一扇窗 讓科學照進生活 2020-09-27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朗讀,為山裡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作者:王茂華首屆「郵政杯」湖南日報朗讀者大賽為安化縣樂安鎮青園小學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門!從教二十三年後,去年秋季,我又回到夢想啟航的地方——青峰村青園小學,此時恰逢湖南日報朗讀者大賽如火如荼之際。作出這個決定,緣於父親的嘮叨。
  • 現實世界蒙住你的眼,我的世界為你打開一扇窗,特殊玩家:謝謝你
    克里斯多福為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非常陽光自信的一個人,他喜歡玩遊戲,在我的世界盛行的時候,他偶然接觸到了我的世界並且迷上了這款遊戲。我的世界這個遊戲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雖然眼睛無法看得真切一些東西,但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聲音和遊戲中的小夥伴一起交流玩遊戲。所以他的家人給購置了一整套主播工具,平常也經常通過這些設備聯機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儼然我的世界成為了他的生活的一部分。
  • 思維導圖為複習數學知識打開一扇窗
    那麼如何上好複習課呢? 針對數學複習課的特點,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複習數學知識。相機在黑板上板書「時間單位」在樹幹上,引導學生思考:時間有哪幾種單位?使學生領悟首先要將學過的時間單位分成時、分、秒,並分別畫出三個枝杈,分別寫上「時、分、秒」,這時學生漸漸對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有了清晰的了解,熟悉了思維的方法與過程,思維開始活躍了,大家開始熱烈的討論,在三個分叉的基礎上進一步分。
  • 引力波觀測的意義:為認識宇宙打開一扇新窗口
    Drever)今年3月在愛丁堡辭世,享年85歲,未能等到這一科學界的最高獎項。德雷福設計並實現的Ligo幹涉儀對於探測引力波所需的極度靈敏條件至關重要。「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沒有光的時候,就已經有引力波了,所以發現引力波,就可以研究宇宙最初期的物質形態。」上海天文臺原臺長趙君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過要用於未來實際的天文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人民公園英語角:打開世界一扇窗
    這是刊發在1984年12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的一張照片:每逢星期天,人民公園西北角七號門內的左側場地上,總是自發聚集著一大群英語愛好者。學英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一種潮流。這麼多年過去了,人民公園英語角還在嗎?
  • 有三扇至今都沒有人敢打開的門,兩扇在印度,一扇在中國
    秦始皇陵1,秦始皇陵地宮,位於中國西安的秦始皇陵建造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這座結構宏偉奇特,內涵極其豐富的帝王陵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自古以來中國廣大地區盜墓不停,許多歷史名人的陵墓都被盜過,但是秦始皇陵地宮到現在都沒被盜墓賊光顧過。
  • 感動社區人物楷模獎|孔暉:給孩子們打開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26年以來,孔暉在村子裡義務教學,給不同年級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每到周六,孩子們都會準時到達,低年級和高年級分不同時間段上課,最多時候能有30多個孩子。1月8日,作為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楷模獎獲得者,孔暉做了個人故事的分享,她也是此次活動中,最為年長的獲獎人。1966年大學畢業,孔暉被分配到新疆,退休後在北京南地村開始資助村民。
  • 「氣象炸彈」打開地球內部一扇窗
    地震這一自然災害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加之頻度較高,且常常帶來嚴重次生災害,總是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威脅。所幸,在這場災難發生的第二天,日本科學家宣布首次監測到一種微弱的深層地震波,而追溯其源頭後發現,竟是來自於遙遠大西洋的「氣象炸彈」(WeatherBomb),一場強烈的海洋風暴。
  • 通過周哈裡窗,幫你打開心靈之窗
    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四格窗口,打開這四格窗口,才能真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而行為心理學,正是打開他人心窗的鑰匙。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了解自己,但是當我們遇到什麼事,或是受到什麼打擊時,我們會做出十分反常的反應。
  • 《天火大道起源》:為科幻遊戲,打開了一扇「新門」
    《天火大道起源》:為科幻遊戲,打開了一扇「新門」,在《天火大道》的世界中實力最高層的主宰者才能有稱號,這對於能力者來說既是一份莫大的榮譽也伴隨著更大的人身危機。很多異端能力者都想要殺掉主宰者揚名立萬。由於身處環境危機很多主宰者都會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安心進行自己擅長的研究。
  • 披星戴月奔波的《異鄉人》,只為一扇窗|聽,一首歌
    在李健看來,一個歌手的音樂風格,是在一脈相承中又蘊含變化的,可以在對音樂理解的深度與廣度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的音樂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相比於旋律的編排,李健更希望通過文字來表達對世界的觀點,以歌詞來展現自己的視角,所以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和敘述,帶領這些音符直達別人的心靈。  2013年李健發行了精選集《拾光》,其中再次收錄《異鄉人》,但經過了一些改編。
  • 人心是一扇窗,它有哪四個部分?快來瞅瞅吧
    周哈裡窗理論:人心是一扇窗認識自我的那扇窗人們都會得意地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就是我自己」。事實上你了解你自己嗎?答案一定是不了解。這就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幾天前,當我讀墨菲定律時,發現了周哈裡窗理論,周哈裡窗理論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該理論用窗戶比喻一個人的心,並將窗戶分成四個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不同類型的我,有四個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我。開放我屬於左上角部分:它屬於自由活動範圍。
  • 5G為教育開啟一扇新窗~
    5G為教育開啟一扇新窗~ 2020-11-30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俞章盛: 為中國生物統計 推開一扇窗
    「聽說您評上『2015年度中國科學人』了?」  「評上了?我不清楚啊。」  俞章盛盯著電腦,頭也不抬。因為研究生物統計,常年和數據打交道,俞章盛走到哪兒都夾著筆記本電腦。偌大的實驗室,十餘個學生擠在一起,嘈嘈嚷嚷。
  • 塑鋼窗和鋁合金窗區別,一文看懂塑鋼窗和鋁合金窗哪個好
    如何區分塑鋼窗和鋁合金窗的不同?首先得介紹一下它們的類別。鋁合金窗現在有普通全鋁門窗和斷橋結構門窗(即鋁中間用塑料隔開,如下圖)區別。塑鋼門窗有普通塑料結構和內部有鋼結構支撐的塑料窗。那塑鋼窗和鋁合金窗的區別在哪呢?
  • 上汽大通D90的C2B模式打開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門!
    但是現在上汽大通作為目前國內首家真正意義上可以C2B深度定製的車企,可以給予消費者最想要、最實用的配置。可能說到這裡,很多的看官還沒有了解到C2B模式具體是什麼,在這裡,小編也會通過上汽大通D90作為載體來介紹C2B模式。上汽大通D90的C2B模式打開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門!
  • 老房爆改三代同居,靠一扇窗直接逆襲成200㎡北歐風豪宅!
    全家人希望感受微風和陽光的同時,改造後也能尊重環境和意境,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成長童年,給老人一個滿懷溫情暮年。家人不管在書房還是客廳,都能通過室內窗形成互動,日後還能隨時關注到孩子在客廳玩耍的狀態刀具、鍋蓋、廚房雜物上牆,是屋主家保持臺面空無一物屢試不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