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您評上『2015年度中國科學人』了?」
「評上了?我不清楚啊。」
俞章盛盯著電腦,頭也不抬。因為研究生物統計,常年和數據打交道,俞章盛走到哪兒都夾著筆記本電腦。偌大的實驗室,十餘個學生擠在一起,嘈嘈嚷嚷。
去年10月,俞章盛回到國內,以生命科學院、數學學院雙聘教授身份入職上海交通大學。在此之前,他已經在美國生活了15年,並且在2014年獲得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具備終身教職的副教授職位。
生物統計是把統計學運用於生物實驗設計、分析的複合學科,在國內剛剛起步,如何發展迷霧重重。俞章盛「腳踏兩隻船」,希望憑藉自己在國外統計理論研究和臨床醫學結合的經驗,為中國的生物統計推開一扇窗,吹吹國外的「風」。他說:「國內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正好我也懂怎麼做。」
出國探索統計應用之路
從大學開始,俞章盛就對統計學科的應用充滿了困惑。
1992年,俞章盛從小山村考到華東師範大學統計系專業,開始了20年的統計職業生涯。但畢業後俞章盛並沒能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只是找了份技術銷售工作。這讓他意識到,傳統統計教育與應用嚴重脫節。
出於對統計應用的強烈興趣,1998年俞章盛辭去工作,再次考取了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統計專業碩士。雖然學的是統計應用方向,但他感覺自己對統計應用還是沒有完整的深層次的理解。這讓俞章盛認識到,國內的統計學應用和理論融合程度不高。
碩士二年級,俞章盛決定走出國門,一探國外應用統計學之究竟。僅1個月時間,他就搞定了所有手續,赴美國鮑靈格林大學,攻讀統計碩士專業。兩年後,俞章盛以滿績點的成績申請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博士項目,開始了生物統計研究的生涯。「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學習和研究,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生物統計理論和應用的學者。」 俞章盛說。
讓生物統計幫上醫學的忙
博士畢業後,俞章盛一直致力於生物統計、臨床和轉化醫學研究工作。
「一個團隊裡有兩個最重要的人,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搞生物統計的人。」俞章盛認為,現代醫學研究不是醫生一個人的研究,要靠團隊合作,而生物統計學就是最重要的一門支撐學科。項目從開始立項、設計到數據搜集、分析、成果發表,生物統計人員都必須共同參與。「統計設計上應該怎麼做?樣本量需要多少病人?如何隨機搜集樣本?生物統計人員如果不能前期介入,那麼後期的數據分析沒有任何意義。」
在美國,每年有近6000億美元疼痛相關治療費用和7000萬億人次疼痛門診流量。如癌症會給病人帶來長時間的疼痛,而止痛藥使用過多會上癮。在獲得最佳止痛效果的同時,儘量降低止痛藥的使用量,這對病人健康尤其重要。在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期間,俞章盛曾和醫學院專家合作,進行臨床實驗,開發出一種新的疼痛管理模式,顯著降低了病人慢性疼痛指數,對臨床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伴隨著現代臨床研究的發展,相關性的生存分析數據在醫學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如癌症病人復發事件、腎移植病人的住院事件,以及多中心臨床試驗中的死亡事件。然而,通常情況下,復發、死亡、康復等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之間並沒有關聯,即變量之間沒有固定的函數形式。俞章盛和他的導師用局部核回歸估計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正態分布的模型,拓展並深化了對相關性生存數據的分析,使得預測病人未來病情的走向有跡可循。
6年研究生涯,俞章盛共發表醫學期刊論文50餘篇;還發展了可用於癌症預後建模的相關性生存分析非參數回歸方法,提高了生存分析數據建模的準確性及效率;針對癌症研究中常見的復發事件數據,建立時變係數模型,揭示傳統分析方法未能發現的醫學結論;發展在生存分析和縱向數據的聯合模型中的變量選擇方法,為癌症高維數據的降維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
「國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除了生物統計學者,俞章盛還有一個身份:SCI雜誌Statistics in Medicine和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的副主編、兩個國際醫學SCI期刊統計編輯。
在去年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的一場講座上,有人問俞章盛:「為什麼國內很多醫學雜誌稿件被撤稿?」俞章盛思考良久,回答說:「科研體制問題!醫生要做試驗、發論文,卻沒有合適的科研結構支持。而在國外醫學院,臨床試驗都有生物統計系、生物信息系等眾多單位協同合作。」就是衝著國內對生物統計的需求,俞章盛決定回國發展生物統計。
得知俞章盛決定回國,朋友們都覺得很驚訝,因為回國意味著放棄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全職終身教授身份,放棄穩定優越的生活,在差別極大的科研環境裡從零開始。
俞章盛說,早年他的父親患有腎病。父親去世後幾年,在和相關醫生合作時他了解到,高血壓和腎功能有著緊密的聯繫。而父親得腎病前被醫生忽視的前兆,就是高血壓,牙齒大量出血。當時國內的醫生還沒有意識到腎病和高血壓的關聯性,所以只當高血壓處理。現在回想起來俞章盛深感惋惜,「如果生物統計在國內發展起來,那麼父親的腎病就能提早發現。」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發展生物統計的想法。
「其實中國的病人資源遠比美國豐富,數據規模大且病人依從性高。」想到這點,俞章盛本就不大的眼睛擠成一條線。「搜集2000個病人數據,在中國1年就搜集完了,在美國可能需要搜集3年。」
回國來到交大,俞章盛擔任交大—耶魯聯合生物統計中心副主任。除了科研,在學科建設上俞章盛有著很多設想。
國內學生物統計的人有兩個極端:要麼特別注重理論,要麼只做應用。「脫節非常嚴重!」這也是很多藥企雖然對生物統計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卻不願意聘用國內學生的原因。
未來,俞章盛計劃將國外生物統計學科的架構引進來,培養研究生水平的生物統計人才。除了利用生命科學學院和數學學院的雙聘身份,打通兩個學科的課程外,俞章盛還將以研代學,實行教學和研究合作機制。「中心和國內外醫院合作項目很多,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做。」
前不久,密西根大學的朋友來中國拜訪俞章盛,俞章盛興奮地跟他說:「我回國回對了,國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事情很多,經常忙不過來,堅持做下去,肯定會有收穫。」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