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哈裡窗理論:人心是一扇窗
認識自我的那扇窗
人們都會得意地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就是我自己」。事實上你了解你自己嗎?答案一定是不了解。或許你身邊的人總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誇獎:「你真是太有趣了、太幽默了」,「你的頭腦太靈活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新奇的想法」或許有些人還對你有一定的看法:「你這人太死板了、能不能變通一下」、「你的脾氣有時很不好」。這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的問號????」。難道是有些人在說謊嗎?您冷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他們究竟說的是對是錯?
這就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幾天前,當我讀墨菲定律時,發現了周哈裡窗理論,周哈裡窗理論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該理論用窗戶比喻一個人的心,並將窗戶分成四個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不同類型的我,有四個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我。
開放我屬於左上角部分:它屬於自由活動範圍。這個部分暴露在大家面前,無所遁形,比如:性別、外貌、職業、特長、愛好、能力等,開放的的大小取決於自我內心開放程度、個性的張揚程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他人的關注度、信息的利害關係等。
盲目我屬於右上角部分:它屬於盲目領域。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態和情緒流露,本人不覺察,除非別人告訴你。因為事先不知、不覺,所以當別人告訴自己時,或驚訝、或懷疑、或辯解,特別是聽到與自己初衷或想法不相符合的情況時。「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點比較少,「盲目我」比較小。而熟悉並指出「盲目我」的他者,往往也是關愛你的人,欣賞你的人,信任你的人。
隱藏我屬於左下角部分:屬於隱藏或逃避領域。左下角那一扇窗稱為「隱藏我」也稱為「隱私我」,屬於逃避或隱藏領域。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與「盲目我」正好相反。就是我們常說的隱私、個人秘密,留在心底,不願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的人,自閉的人,自卑的人,膽怯的人,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更多一些。適度的內斂和自我隱藏,給自我保留一個私密的心靈空間,避去外界的幹擾,是正常的心理需要。沒有任何隱私的人,就象住在透明房間裡,缺乏自在感與安全感。但是隱藏我太多,開放我就太少,如同築起一座封閉的心靈城堡,無法與外界進行真實有效的交流與融合,既壓抑了自我,也令周圍的人感到壓抑,容易導致誤解和曲解,造成他評和自評的巨大反差,成為人際交往的迷霧與障礙,甚至錯失機會。勇於探索自我者,不能只停留在「開放我」的層面,還應敢於直面「隱藏我」的秘密和實質。
未知我屬於右下角部分,屬於「處女」領域,這是我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惡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後,獲得新的技能,或者在指定的機會中展現出來的才敢幹。對於未知我的探索和發現,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學著嘗試一些全新的領域,挖掘潛力,會獲得收穫的驚喜。勇於自我發掘,要善於開發「位置我」。
如何客觀地認識自我?
從自己的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己:和他人交往是認識自己的重要來源。從幼年到成年再到社會,人際關係的不斷變化往往可以通過這些人物關係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規劃自己的領域。
從與事的關係認識自己:從做事中吸取經驗不斷地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做事情來豐富自己,取長避短。養成反思的習慣,每天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取得的經驗揚長避短,明確認識自己。
從自我關係中認識自己:首先要從自己眼中看自己。就是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眼中的自己包括:身體、年齡、性別、容貌、職業等,給出一個評價。其次,別人眼中的自己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眼中發現自己的情況,如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不同的人際關係反映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從中歸納出自己的認識,好的保留,不好的改變。最後就是自己心中的自己:理想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