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回憶了金溫鐵路籌建情景,又勾起對溫州飛機場建設的點點滴滴記憶。首先聲明:本人不是機場建設的領導和指揮者,當時我由分管城鄉建設的副市長調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正值溫州列為十四個對外開放城市之時,因工作需要又兼任外經貿委副主任,因而協助市政府與省民航局的領導參與溫州機場較重要事宜的研討,如選址、軟土地基處理等問題,發揮「參議」作用。同時,作為在溫州土生土長的九旬老人,對舊中國溫州建立飛機場也曾耳聞目睹,回憶起來對年輕人或有所啟迪。
水上飛機落戶溫州
如今,年輕的溫州人總以為溫州機場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有的,其實不然,早在1933年溫州不僅有機場,而且還開通了溫州至上海、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的航線。乃至於1936年延伸至香港航線,這作為沿海中小城市在中國航空史上為數不多,拿當今的話說,較為「靠前」或「領先」吧。
記得我還是10來歲小學生時,雖在瑞安讀書,但回溫(老家住西郭月湖頭)探親時,聽到城裡有了「水上飛機」的新鮮事,就與小夥伴們去看熱鬧。就是在江心嶼到麻行碼頭的江面上,浮著一架飛機,旁邊設有一艘大舢舨,作為旅客上下飛機使用,並有一隻浮筒子系在飛機旁邊,大概作為降落標誌,後來新造了一艘10多米長,6.7米寬的木質躉船代替大舢板,躉船上有間10多平方米的小木屋,算是候客室或管理房。這就形成「水上飛機場」模樣,聽大人說,乘飛機很貴,去趟上海來回一百多法幣,去廣州就是300法幣多,相當於普通百姓一年多的收入,所以我見到的乘客多是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的達官闊賈。我在高中時偶閱讀資料才知道飛機型號叫「賽可斯」,兩層機翼,很長,據說還是木架帆布的。經營飛機的是中美合作的中國航空公司,並在溫設立飛機站,首任站長叫張正澤,辦公地址為溫州市石板巷8號。1937年上海打響「八一三」淞滬抗戰後,溫州空中航線中止,前後歷時4年多。
南塘機場毀於日軍轟炸
除了江心嶼的水上飛機外,1932年秋,溫州東南面還修建了一個軍事機站(史稱「南塘機場」)。該機場佔地1500多畝,黃泥碎石跑道,從南塘上塘殿起直至橫瀆,約長500米,寬10米,機場建有三四間平房,據說當時政府要求各界人士捐認機場建設「特別捐」,僅溫州中學就認捐銀元5000多元。1933年11月蔣光鼎、蔡廷鍇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就利用南塘機場,派飛機赴閩轟炸。「福建事件」平息後,國民黨空軍又將南塘機場作臨時停降,加油之用,每次二三架,最多一次停13架。
據機場附近的一位叫周品仙的老人回憶,當時的站長叫喬瑞熙,山東人,與他的關係非同一般,還曾帶他乘軍用飛機在溫州上空轉了一圈。機場建成後僅5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機常來沿海轟炸,南塘機場亦難以倖免。當時機場人員用紙糊了10多架飛機,日軍中計上當,一下子來了十多架飛機,扔下33枚重型炸彈,機場被毀。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省政府曾派項鎬蓀來溫督導修復南塘機場,重新勘測,於1948年12月剛動工一下,不久溫州和平解放,機場復修也不了了之。
日寇徵夫強修機場
1944年9月9日溫州遭受第三次淪陷,入侵溫州的是日軍第13軍第70師團的黎岡旅團,他們將鬼子司令部設在位於甌江下遊的樂清縣磐石鎮重石村,號稱「日本皇軍永樂總防司令部」,黎岡少將就駐此處,其目的是加強甌江口守衛,並保障日軍海上交通安全,派出比過去二倍多的兵力,企圖長期佔領。是年10月中旬,日軍在佔領區裡修碉堡、炮臺、油庫與戰壕等,並在樂清三山鄉與磐石鎮的門前坊,蓮池頭、東嶼之間的田坪上搶建軍事機場。鬼子並從當地抓來1000餘名勞工苦役,在日寇皮鞭與刺刀的淫威下,勞工們日夜輪流勞作,挑土填坑,日曬雨淋,風雪無阻。勞工若有怠惰者,鬼子輕則皮鞭,重則酷刑,甚至槍斃殺頭……經半年工夫,機場基本建成。它佔地約1000多畝,跑道用水泥、石沙鋪成,長約2000米,寬40米左右,可停軍用飛機6-7架,次年5月18日上午,六架日軍用飛機降落在磐石機場,裝運走大批從溫州搶奪的重要物資,駐樂最高指揮黎岡也乘機離開磐石駐地。
1945年日機常在磐石機場停靠,一般為3-4架左右,時至9月,日軍投降前夕,作惡多端的日軍用地雷炸毀機場,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欠下中國人民血債的一份罪證。
溫州工人建造路橋機場
新中國成立後,溫州市政府曾多次計劃復修南塘機場,均因財力、物資有限未能付諸實現。但在建國之初的1954年,倒大力支持現與溫毗鄰的台州黃巖路橋建設機場。
由於戰備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在靠近一江山、大陳島的黃巖縣路橋區興建一座軍用機場。由於當時台州併入溫州,黃巖隸屬溫州地委(1962年6月恢復台州專署。黃巖、溫嶺、仙居、臨海、玉環劃歸台州)。這次修築飛機場時間緊,任務重,建設工程十分艱巨,除重件由汽車裝運外,其石泥沙路料全憑人拉肩扛。在機場工地上,僅有幾條泥路日夜奔波著來自溫州市區及瑞安城關的機場勞動大軍,他們每天拉著負載千餘斤的大平板車,要在2.5公裡的運距來回10趟,有時車輪陷入泥坑進退兩難,只得由幾個人用肩把它扛過去。
時值嚴冬,朔風凜冽,天寒地凍,工人們卻睡工棚,凍傷的腳板鮮血滲流,大家用凡士林塗一下,第二天照常拉車,裝卸的鐵鍬不夠用就用手撥,指甲磨掉了,仍然堅持裝運,工人們還利用休息時間,把撒在地上的小石子掃起來,鋪在機場工地上。新中國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勞動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被極大激發出來,就這樣,由溫州搬運工人組成的1100多人(含瑞安城區搬運站160名),調運270多輛大平板車在路橋機場整整奮戰150天。1955年3月機場建成後,其有68人評為「人民功臣」,市運輸公司搬運工人、共產黨員朱啟芳與孫馬定創造日來回拉24趟(超過他人一倍多,日行60公裡),被評為一等功臣,9人評為二等功臣,25人被評為三等功臣。
30年前,市委、市政府把建設溫州機場列入重大議事日程,當時列為溫州機場選址的有三處地方,你知道嗎?包括現在市政府辦公中心及世紀廣場曾是三處選址之一,欲知詳情敬請關註明日報導。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