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要注意過年十大忌:吃魚不能吃頭和尾,吃飯不能數餃子!
哈嘍大家好,歡迎閱讀追尋歷史故事帶來的精彩內容,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為:春節要注意過年十大忌:吃魚不能吃頭和尾,吃飯不能數餃子!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的禁忌。人們認為一年之始的正月是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禁忌就更多。神州大地幅員遼闊,「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各地的禁忌也不盡相同,但趨吉避兇的心理和吉祥如意的期望是人同此情的。如在喜慶場合不講不吉利的話,不做不吉利的事等,要尊重並做到「入境而問禁,入門而問諱」。
一、除夕忌到別人家做客。除夕之夜,神州大地家家戶戶「大團圓」,出遠門的親人也千裡迢迢迎風冒雪往家裡趕,就為了闔家吃一頓熱氣騰騰的「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平日三餐都可以湊合,這頓團圓飯無論貧富都要精心製作。歇後語云「大年三十吃餃子——沒外人」,這特殊時刻無論前來串門探望的客人還是債主討債,都擾亂了家庭的年終團聚。想想別人其樂融融還得擔心對客人禮待不周,這時探訪豈不是「不合時宜」?於是便有這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家鞋子」之外的人一律免擾(吃完飯後呼朋引伴相互串門除外)。
二、忌吃魚頭、魚尾。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餘」。有些地區除夕飯要有魚卻不可吃(要留全魚),等初一才可對魚動筷子。不管是在自家還是到親友家中,切不可主動夾魚頭魚尾吃,因為魚有頭有尾表示主人來年有吃穿,家境富餘。
三、初一到初三忌打罵孩子。初一到初三,大人不得打小孩,更不能讓其跌倒,不能大聲呼叫孩子的名字等,怕啼哭不吉祥。傳統認為孩子年初若挨了罵,就要挨一整年的罵。為了防止小孩說不吉利話,家裡還寫上「童言無忌,百事順遂」的紅紙條貼在中堂上。近人豐子愷在《緣緣堂隨筆》裡說:「吃過年夜飯,母親趁孩子們不備,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毛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搭抹,其意思是把嘴當屁股,即使是說了不吉利的話,也等於放屁。」如孩子哭鬧,父母長輩也應設法哄他破涕為笑。
四、請客點菜忌觸黴頭。許多人過年時都愛到餐廳聚餐請客吃飯,點菜時除了注意客人的口味,也要儘量避免諧音不吉利的菜餚,看人「點菜」。比如,以前魷魚是年菜必備的海鮮,但在經濟低迷時期「炒魷魚」就有點觸黴頭,還有飲料「仙草蜜」因聽起來很像中文加英文「先炒ME」(先把我炒魷魚),在一些地區也被列入黑名單。
五、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大人過年,小孩過錢」,過年時不少小孩最喜歡迫不及待跟長輩們拜年問好「兜」利是。如去到親友家有長輩尚未起床,注意管好孩子行為,不要進入對方臥室拜年。民間認為跟睡夢中的人拜年會讓對方整年都在病床上。不管有理無理,這也是一種交往禮貌。
六、回娘家禮物忌單數。按照傳統習俗,過年初二、初三等日子女兒回娘家是一件很鄭重的事。娘家要擺宴款待女兒女婿,有些地區規矩是每桌都八個碟子四個碗,總之是很豐盛。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糕點、水果、菸酒等幾樣拿得出手的禮品,最好是雙數比較吉利。
七、忌從他人口袋掏東西。過年期間年輕人愛跟三兩好友聚在一塊,有時候興起喜歡相互打打鬧鬧,但是要注意不要從別人的口袋裡掏東西,民間認為被掏的人整年錢財都會被人掏走。如果因此讓對方心裡不舒服,這就得不償失了。
八、吃飯忌諱數餃子。北方舊時只有過年才吃餃子,因而非常慎重。因此,不管是自家吃還是到親友家做客,都忌諱數餃子,更不能說「夠了」、「多了」、「少了」這樣的話,民間認為一數數就少了。同理,吃完飯時也不應說「吃完了」、「沒有了」、「吃夠了」等話,應該說「吃好了」。
九、忌送粿類食品。粿是指用林米、粳米先磨成粉後製作成的食品,如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在福建、潮汕、海陸豐、臺灣等地,過年時節忌煎棵類食品送人,因粿類經油煎後,色變赤色,閩語「赤」字和「赤貧如洗」的「赤」字同音同義,意味著赤貧,表示會散財,表不吉利。
十、忌對送財神貼紙的人說「不」。做生意的商家,一般到初五就開市了,這些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穿戴成財神、福星的人來「送」財神貼紙等,如想討個好意頭則可接過封個紅包,如拒絕也切不可說「不要」,而應說「已有」,民間認為說「不要」會把財神、福星送走。
以上就是追尋歷史故事帶來的精彩文章,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何觀點,歡迎大家在留言板發表自己的觀點!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