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夜空中的滿天繁星是浪漫的生活布景,催生各式美妙的遐想,更是藝術家們經典之作的靈感來源。繼光汙染讓星空黯然失色之後,新的擔憂再次出現——人類不斷向太空發射的人造衛星,正改變著我們熟悉的星座夜景。迄今,人類已向太空發射了數以千計的衛星,而這些衛星在帶來發達網絡的同時,也可能留下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人造衛星的「邪惡面」究竟如何?衛星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有什麼舉措能夠挽救這片珍貴的星空?
人造衛星正改變著我們所熟知的夜空
等著看吧,這片夜空將快速發生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大批的人造衛星在數量上可能會超過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
早在去年春天,就有一些專業天文學家對此發出警告;今年十一月,在 SpaceX 推進「星鏈」計劃,發射了第二批的 60 顆衛星後,這一擔憂被再次提出。到目前為止,這些衛星還沒有造成什麼大問題。不過,當我們再發射數以千計的衛星上去,它們反射的光可能會干擾我們去探測宇宙中最遠、(光線)最微弱的天體,而這些天體正是我們探尋遙遠過去的一個窗口。
SpaceX 已有 1.2 萬顆由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及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的可發射衛星,除此之外,SpaceX 還計劃再發射 3 萬顆衛星。喬納森·麥克道威爾是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一位天文史學家、天體物理學家,他預測其他公司可能也會發射自己的衛星,組成所謂的「巨型人造星座」。儘管這樣能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提供便宜、甚至免費的高速網絡,可代價卻是我們要失去那亙古不變的星座夜景了。
明明知道現在仍然有一些人上不了網,可我還是想留住我們熟悉的那片夜空,這種想法是不是很自私?也許是吧。但是有很多還不能上網的人,肯定也感受到了他們與這片夜空是相連的。
麥克道威爾說,一個權宜之計將是制定一份與「太空垃圾協議」相似的國際協議,「太空垃圾協議」由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協商制定,在它的約束下,凡是有衛星發射計劃的公司,現在都需要將衛星設計成會在 25 年後返回地球。那麼,一份類似的協議可能會激勵人們優化衛星設計,使其對我們的視覺影響最小。
儘管人造衛星能幫助人們彼此建立聯繫,星星也能讓我們感受到某種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建立在我們與世界上的其他人之間,也將我們與整個歷史脈絡中,曾仰望星空且深受啟發的人連在一起。
「太空垃圾」更專業的說法是「空間碎片」,由於太空中的空間碎片會對地球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構成威脅,因此後來有了「垃圾」這樣的說法。
一直以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都密切關注著空間碎片減緩和整治議題。空間碎片會對地球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造成威脅,影響飛行任務,甚至會對載人太空飛行器中的航天員造成生命威脅。
2007 年,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空間碎片減緩準則》。2008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該《準則》。其中包含的減緩措施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近期減少產生具有潛在危害性的空間碎片;二是從長遠上限制此類碎片的生成。
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條準則:「限制在正常運作期間分離碎片」、「最大限度地減少操作階段可能發生的分裂解體」、「限制軌道中意外碰撞的可能性」以及「避免故意自毀和其他有害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