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美食眾多,其中不得不說的一個就是「狀元鵝」。那麼,狀元鵝到底是什麼呢?狀元鵝又名酸梅鵝、梅子甑鵝。古人飲食中的酸味多源自梅子,而狀元鵝又特地選用了以鹽和梅調味製成的湯羹做調料,而且保留了古老的製法,所以吃起來酸酸甜甜,非常爽口。
據當地朋友介紹,狀元鵝多取材於農戶們散養的「走地鵝」,因為這種鵝吃得雜,生長周期相對較長,所以肉質結實,皮厚脯小,營養豐富,做成的鵝肉自然比圈養的鵝肉味更醇正、鮮美。
既然有這種美味,我這個「吃貨」又怎會不去一試?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之下,我選擇了倫教街道裕成中路的「大景小菜」。當時去得有些晚了,已經過了午飯的點,店裡的人見我對狀元鵝這般感興趣,便趁著空隙跟我聊了起來。
狀元鵝在烹製時採用的是古法「甑」,通過加熱的方式讓各種調味料和鵝肉形成可口的複合味以及濃鬱的混合香。故而,在食客們面前的狀元鵝都是盛在滾燙的砂鍋裡的,散發出濃濃的香氣。一塊鵝肉入口,肉香中透著淡淡的豉油味,味道鮮美,讓人不由得食指大動。
作為「吃貨」,因著內心對美食的「虔誠」,我習慣去追溯一番它的由來和歷史。清代順德人羅天尺所著的《五山志林》中記載著狀元鵝的「來龍去脈」。相傳,在明朝後期,順德的甘竹灘地區有一位非常窮的秀才,名字叫黃仕俊。黃仕俊因為家世不好受盡了世人的白眼。成年後,機緣巧合之下,黃仕俊娶了同縣的富戶之女李氏為妻。李家人非常看不起窮秀才黃仕俊,說起黃仕俊這個姑爺時都是暗恨著翻白眼的。雖然黃仕俊娶了他們家的閨女,可是在他們眼裡,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他們並不想因為女兒的關係去提攜黃仕俊。這一年,鄉試在即,黃仕俊窮得實在沒了主意,便想向嶽父借點盤纏好去赴考。不巧,那天正值李家宴請賓客,嶽父見自己的女婿衣著寒酸地來了,怕被滿堂賓客笑話,就讓自家門僕把黃仕俊帶到靠近後門的小廊上,應付著塞了兩枚鴨蛋便將黃仕俊打發走了。
黃仕俊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李家的另一位僕人廣積,廣積看見黃仕俊又是羞憤又是為難的樣子就問他緣故。黃仕俊如實回答,廣積聽後心裡甚是不平。他向來看好黃仕俊的才學,便不假思索把黃仕俊請到自己家中,不僅讓妻子做飯招待,還變賣了自己僅有的一頭豬給黃仕俊籌措前去應試的盤纏。黃仕俊果然大才,一番苦讀之後在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殿試中高中狀元。等到衣錦還鄉之時,黃仕俊顧念舊恩,特地買了一塊沙田,贈給廣積。而為了祝賀黃仕俊金榜題名,廣積也特意宰了自家養了多時的一隻鵝,做成酸甜的梅子鵝,又加入許多平日裡攢起來捨不得吃的豬耳和鵪鶉蛋,做熟後獻給黃仕俊佐酒:以鵝頭賀他獨佔鰲頭之喜;鵝掌、鵝翼寓意黃仕俊目後仕途順當,能夠平步青雲、一飛沖天;以豬耳代替牛耳,寄寓黃仕俊早日當上文壇盟主之意;以鵪鶉蛋祝賀黃仕俊十年苦讀終得狀元及第。這道烹得味美無比的鵝被人們應景地稱為狀元鵝,許多人家甚至特意找廣積問了做法,做給自己的孩子吃,讓孩子沾沾黃仕俊的才氣與喜氣,日後也能考個狀元回來。大名鼎鼎的「狀元鵝」就這樣產生並且流傳了下來。
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逢大型考試,會特地去某些地方走一走、拜一拜,這並非迷信,而是圖個心理安慰,祈求好運。既然走過狀元橋,摸過狀元樹,不如在路過順德的時候去嘗一嘗狀元鵝,品一品它的美味,順便也沾點兒黃仕俊當年高中狀元的喜氣。或者不求高中狀元,只為品品它那酸酸甜甜的梅子味,讓嘴巴過個癮。吃舒服了再來一杯茶,茶香與份鵝香氤氳在一起,定然美味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