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雞湯,歷來是我們傳統的滋補方式。中醫認為,雞性溫味甘,是溫補脾胃、補氣、補血及補腎的佳品。
雞湯中含有易被人體吸收的短肽類物質和豐富的胺基酸、膠質物質、維生素類以及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這使得雞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不僅增強人的免疫力,還有抗疲勞,緩解焦慮的作用。
燉雞湯通常用料簡單:老母雞,生薑和鹽,用時2-3小時。這是清燉法,目的是燉出味道鮮美的雞湯,原汁原味。(加紅棗、枸杞或當歸等輔料,會影響口味)。
為什麼要用老母雞?公雞、青年母雞不可以嗎?
不用公雞,是傳統習俗裡認為,公雞是發物,少吃。什麼是發物?簡單說,發物就是容易引起舊病復發的食物。
此外,傳統中醫認為,公雞屬陽,其溫補作用太強,不如母雞的溫補平和。雞湯是傳統的滋補方式,自然要遵循傳統。
因此,公雞通常的吃法是:爆炒,或者紅燒。
東北有個菜:小雞燉蘑菇,雖然是燉,它用小公雞或叫童子雞,或三黃雞。這不是清燉,是加了八角、桂皮、香葉、老抽還有蘑菇的混合燉,燉出的湯味厚重,以吃雞肉為主。
通常一隻母雞,從雛雞長到開始下蛋,需要18周左右,也就是120多天,一隻雞每天產一枚蛋,如果一隻母雞存活400天以上,它就稱得上老母雞了。
青年母雞,是指下蛋前的母雞,開始下蛋後的產蛋雞,養雞人是不捨得賣的。青年母雞的肉很嫩,若是用微火慢燉,結果就是:湯還未濃,雞肉已爛在鍋裡。
再看另一種雞——肉雞。比如:傳統的三黃雞、引進的白羽雞,養殖肉雞是為了吃雞肉的,市場上的各種炸雞,超市裡分割雞翅、雞腿、雞胸等等不少來自肉雞。
肉雞長到40多天就可以上餐桌了,它們的肉質很肥嫩,非常適合煎炒炸,但它經受不住老火靚湯的清燉。
老母雞湯之所以受到推崇,從中醫上來說,母雞比公雞性質平和,溫補作用緩和,更適合身體虛弱者,以及普通人日常滋補。
從生長期看,老母雞生長期長,雞肉中所含的胺基酸等物質積累豐富,而胺基酸正是湯味鮮美的原因。同時,老母雞脂肪含量比公雞高,燉出的湯味更香。
去哪裡買400天以上的老母雞呢?
有人認為:去市場買活雞,現場宰殺回家就燉,這樣更新鮮。
但是,營養專家建議:鮮雞買回來後,應先放冰箱冷凍室冰凍3~4個小時再取出解凍燉湯。
理由是:動物驟然被殺,體內會釋放多種毒素,而剛宰殺的熱肉細菌繁殖迅速。冷凍一段時間,不僅起到殺菌作用,而且肉質會更好,用來做菜燉湯,口感味道俱佳。
這樣看來,選擇400天以上的老母雞,可以到超市或網上購買冷凍老母雞。經過冷凍的老母雞,燉出的雞湯,味道更鮮美。
食人間煙火
至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