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大家似乎已經感受到了極端天氣的威力——我國北方多地經歷了罕見的高溫熱浪天氣後迎來了大降溫,部分地區氣溫降幅達到20度,可以說直接從盛夏進入了深秋,而南方多地亦是如此,強勁的暴雨近日席捲了長江流域和華南沿海,一些地區直接「看海」。這段時間的天氣可以說是非常的激烈了。
廣東陽江連日遭遇強烈暴雨襲擊
在這種激烈天氣肆虐的時候,幸運的是西太平洋地區十分平靜,既沒有颱風生成也沒有颱風接近或影響我國,沒有給我國的異常天氣再添一把火,事實上,自從2月今年第2號超強颱風蝴蝶消散後,西太平洋就沒有新的颱風生成,西太平洋已經處在了持續數月的颱風沉寂期。也有的朋友要問了,今年什麼時候會有颱風登陸我國?今年影響我國的颱風會不會很厲害?
今年第2號颱風蝴蝶
事實上,雖然從目前的氣象資料上看未來10天內暫時還沒有新颱風要誕生的跡象,但從海洋環境上分析,今年的颱風季對於我國來說仍然要格外小心——監測數據顯示,隨著太陽直射點持續位於北半球,日照時間越來越充足,西太平洋地區的海水水溫正在迅速升高,28度的暖水域已經蔓延到了北緯20度以北,尤其是我國臺灣東部的黑潮區,27度以上的暖水區已經開始延伸到日本以南海域。
颱風是西太平洋地區一種大規模的大氣運動產生的天氣現象,它的本質其實就是一臺巨大的「熱機」——海水加熱上方的空氣使其上升,併到高空冷卻下沉,上升氣流中攜帶的水汽在上升過程中冷凝而成為雲雨,當這樣的空氣上升運動範圍足夠大的時候,就形成了颱風。按照以往研究,颱風要在26.5度以上的海水上才能形成,因此如今西太平洋暖海水的大範圍北抬,意味著颱風的生成位置和活動範圍都將更廣闊,登陸我國的可能性也會更高。
而從東亞近海的水溫來看,我國南海的水溫更可以說是「滾燙」——監測數據顯示,在長期的陽光照射下,我國南海中北部已經形成了大範圍的溫暖海水,尤其是南海中部地區,更是出現了大範圍的31度以上的暖水域,而30度的溫暖水域已經抵達了海南島,較為封閉的北部灣更是已經全面達到了29度,29度的溫暖水域已經延伸到了廣東中西部沿海!可以說,南海已經成為了西太平洋最溫暖的海域之一,甚至比菲律賓以東的「暖池」海水能量還要充沛。
對於我國來說,一年中登陸或影響我國的不少颱風都是在南海生成或是路徑經過南海的,比如2018年造成嚴重影響的颱風山竹,就是登陸菲律賓後穿過了南海中北部,再往前幾年,南海出現了超強颱風威馬遜、超強颱風彩虹和強颱風天鴿等一系列影響極大的強大颱風。因此,南海如今海水「滾燙」的局面可能並不是好消息,它可能意味著今年影響我國華南沿海的颱風可能格外嚴重。雖然目前西太平洋暫時還沒有颱風活躍的跡象,但防臺的弦得繃緊了!
2018年的颱風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