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7月,天氣舞臺上缺席了颱風,這在盛夏的西太平洋是非常少見的一件事,因為從1949年以來的氣象觀測記錄上看,即便是颱風最不活躍的年份,西太平洋的7月也至少會有1個颱風生成。但今年的情況更加奇怪,自6月2號颱風鸚鵡過後,西太平洋便迎來了漫長的颱風沉寂期。
這漫長的颱風沉寂期可不簡單,西太平洋不僅沒有颱風生成,就連颱風胚胎也寥寥無幾,而副熱帶高壓又長期穩定的盤踞在低緯度洋面,在這種情況下,低緯度的海水被長期副熱帶高壓籠罩下的晴朗天氣曬得越來越熱——7月29日的表層海溫監測數據顯示,南海、菲律賓以東和臺灣以東已經大片「發黑」,已經出現了大範圍30度以上的暖水區。特別是南海,不僅30度的暖水區域直接推進到珠江口,局部出現了31度的「高溫」海區,說明海水能量極其充沛。
但颱風每年都要來的,7月份不來,8月9月甚至10月和11月都還可能來,這其實是沒辦法的事。因此,雖然7月完全不用擔心抗臺,但海水暴熱、能量積聚,對於後期的颱風活動來說並不是好消息——海洋熱量充足可以給颱風足夠的發展空間,使其發展得更加強大,對於我國的威脅增加,同時近海海水溫度充足也使得颱風有更多近海爆發增強的空間,也加大了對我國的威脅。
目前,颱風胚胎91W已經出現在南海附近,它的出現也宣告著西太平洋一輪颱風活躍期的到來,而這充足的海水能量將在這一輪颱風活躍期中起到怎樣的作用,目前來說值得警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