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說,起火原因是有人在21樓燒建築垃圾
夫妻緊緊抱在一起,火葬時也無法將他倆分開
「如果我太太今天死了,我明天也不想過了。」一語成讖
火災起因新說法
三棟28層高的大樓為什麼同時在多風的秋季進行「節能減排外牆施工」呢?17日晚,在安置點泛洋酒店,記者見到了解內情的沙中明。他的哥哥沙國榮在此次火災中遇難。「這個小區的隔壁是南洋電機廠,就是你們今天看到的那一片空地,由於這片土地的開發商要進行房地產開發,而他們即將開發的樓盤可能會對教師公寓造成陽光遮擋,所以這個小區的居民都表示反對。為了緩解矛盾,安撫小區居民,南洋電機廠土地的開發商就提出要給教師公寓進行節能減排的改造。」沙中明向記者解釋了教師公寓外牆施工的原因。據沙中明介紹,該開發商對教師公寓的改造包括給大樓外牆增加保溫層、把居民家中的單層玻璃改成雙層等,而給大樓保溫層改造用的全是易燃物。
沙國榮的女兒表示,事發當天風非常大,而且有人在該樓21層焚燒建築垃圾,不知這是否為大樓發生火災的原因?記者隨後從上海佳藝建築裝飾工程公司了解到,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正在接受警方調查。
失去聯繫者近七成是老人
截至17日,仍有36人尚未聯繫上。有些親人失蹤的人們至今還在苦苦尋找,不肯參加追悼會,心中懷揣親人活著的信念。死傷者詳細名單的一次次更新都牽動著無數雙眼睛和無數顆心。在渺茫的希望面前,家屬們毅然選擇了堅守。
至17日下午,經過DNA比對,確認了膠州路728號膠州教師公寓53名「11·15」火災遇難者中的26名遇難者的身份。此外,發生火災的居民樓內的居民中,還有36人未能聯繫上。
在位於上海昌平路的膠州路火災安置點張貼的《未聯繫到居民名單》顯示,36名失蹤者中有6人未公布姓名、年齡,另有10人年齡不詳。
起火點位於10~12層,從名單中失蹤者所在樓層也可以看出公寓樓中部以上火勢較為嚴重。10層以上有26人、佔所有失蹤人員的72%。
另外,失蹤者多數年歲較大,在公布了年齡的17名失蹤者中有11人都是60歲以上高齡,高齡比例佔65%。其中,年歲最大的是84歲住在16層的殷以柏,最小的是16個月的夏雨晨。
在位於上海市昌平路的膠州路火災安置點,仍有大量人員到這裡打聽消息。安置點張貼的《未聯繫到居民名單》中,仍有36人沒有音信。有群眾懷疑是不是被大火燒化了。
據長期從事消防工作的人員介紹,上海大火燃燒時間不長,不足以造成人員燒化,即使燒傷、燒殘也會有屍體在,所以此推論不成立。
據這位消防人員推測,失蹤的人員可能是出國在外,聯繫不上,和大火無關。
另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未聯繫到的居民有遇難的可能,也有可能被親屬接走,還有可能在醫院接受搶救。
層層轉包,到底多少民工失蹤
上海膠州路失火大樓前,鮮花一片,寄託著生者無盡的哀思。記者注意到,整棟失火大樓正在作業的民工鮮有關注。到底當時有多少民工?失蹤民工究竟有多少?確認遇難或失蹤的民工家屬將得到怎樣的賠償?這也讓苦苦守候、望眼欲穿的失蹤民工家屬分外揪心。
在火災現場,作業的民工到底有多少,上海官方的發布會沒有公布。記者了解到,僅僅做保溫材料施工的就有10人左右,這個施工隊就有兩人遇難,一人失蹤。當時還有不少民工正在作業,一部分民工逃往樓頂而獲救。讓遇難者和失蹤者家屬還憂心的是,民工這一塊由誰來負責賠償?
受災居民一人補500元
年近古稀的老上海人謝先生,和老伴久居澳大利亞,2個月前回滬度假,在膠州路728號租了一套房。起火當天,老兩口在外辦事,下午回家時,火勢已蔓延,進不了門。
當晚,老夫妻倆被安置到久悅商務酒店。16日下午,他們走進酒店旁的一家保暖內衣店購物。
本應比較冷清的工作日下午,店堂裡卻人頭攢動。一女營業員介紹,火災發生後,店裡的業務量驟增,其中多來自受災群眾。他們逃生時都顧不上拿衣服,得到穩妥安置後,紛紛趕來買衣禦寒。
出門辦事,謝氏夫婦隨身只帶了零錢,「政府發給我們每個受災居民500元生活補助金,正好救急。」兩位老人手挽著手挑選衣褲。
每戶受災家庭收到萬元慰問金
昨天上午,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前往安置點,看望因「11·15特大火災」受災的居民,並為每戶受災家庭送上萬元慰問金。
悼念
夫妻相擁遇難
到火葬場也難將其分開
那夜,有多少人未眠?你,我,都在同一場災難前,慟哭、痛思。
大火過後,不知有多少家庭將天人永隔?我們盡力尋覓逝者在生的點點滴滴,以慰親友。
11月15日,14時30分,童先生接到好友王芳的電話。電話那頭是緊急的呼救:「著火了,趕快幫我們報警。」14時35分,童先生報警後回撥電話,「這次我們可能真的要再見了。」王芳說。
一語成讖。
16日,童先生在龍華殯儀館見到王芳的屍體,「屋內另外3人也都走了,他們是王芳的丈夫、父親和保姆。」如果沒有這場大火,王芳夫婦會出現在童先生兒子的生日宴會上,「酒席都已經訂好了,她是我兒子的乾媽。」童先生哽咽著說。
兩個月前,王芳和丈夫才回上海。她早年去日本留學,畢業後留在日本工作,和日本人橘幸弘(音)結婚,並已取得日本永久居住權。
童先生和王芳已有十幾年的交情,他們是同學,在王芳旅日期間,一直由童先生一家幫忙照顧王芳的父親。「她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對朋友也非常好。」
火災當天,正是王芳父親的生日。那天王芳提著蛋糕,拒絕了與別人同吃午飯的邀約,執意回家為父親過生日。「那天下午1點半左右,我還接到她的電話,誰知2點半就接到發生火災的電話。」
童先生坦言,一開始他還較為樂觀。第一時間趕到火災現場後,時間漸漸消逝,樂觀的情緒也消失殆盡。
童先生的希望最終還是破滅了,「在龍華殯儀館我幾乎都不敢辨認,太慘了」。據入屋的消防人員說,王芳和丈夫橘幸弘在廚房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到了火葬場也很難把他們兩個人分開。
王芳和丈夫結婚多年,兩人非常相愛。據童先生介紹,橘幸弘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太太今天死了,我明天也不想過了。」綜合《北京晚報》《新民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