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正貴練習使用微信,手邊放著「作業本」
「春節在家,母親苦下決心學習漢語拼音,只想學會打字玩微信跟我聊天。母親是個地道農村人,沒讀過什麼書,我又常年在外,平時溝通甚少。母親不願跟時代脫軌,下決心學習漢語拼音,學習認字、打字。母親很用心,還有自己專門的作業本。現在她已經會使用微信語音聊天。」
2月14日,博主孟飛飛曬出的這條圖文微博,被眾多網友轉發,感動了全國成千上萬的人。
一條微博打動眾網友
24歲的孟飛飛,去年7月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目前在該院附近與人合夥做餐飲生意。
昨日,他向楚天都市報記者介紹自己發這條微博的原因時說:「我自己都被母親的行為感動了。」
孟飛飛的老家在棗陽市吳店鎮黃家廟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他的父母年近五旬,承包了30多畝地,靠種植水稻、棉花、玉米、花生等,供他上完大學。他想儘快改變家裡的經濟狀況,讓父母安享晚年,於是一畢業就開始創業。
由於忙於生意,孟飛飛平時很少給家裡打電話,每次都是母親給他打電話。春節前回家,母親向他要微信號,說要加他為好友。「我非常驚訝,一問才知道,母親已經學會用拼音打字,而且正在學玩微信。」孟飛飛說,於是他激動地發了一條圖文並茂的微博,沒想到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
為省話費學習玩微信
孟飛飛的母親名叫代正貴。兒子理所當然成了她的第一個微信好友,她也把平生第一條新春祝福簡訊,發給了兒子。
代正貴告訴記者,由於小時候家裡窮,她只上過一年學,識字很少,不會發手機簡訊,更不會使用QQ、微信等。由於跟兒子見面很少,對他又想念又擔心,於是自己平均每周給他打兩次電話,聽聽他的聲音,簡短問問近況,眼看通話時間快到2分鐘時就掛斷。
一次,孟飛飛問她為何每次打電話都那麼匆忙,代正貴說,打長途電話太貴,超過2分鐘又要加錢,只能少講幾句。孟飛飛隨口說了一句:「要是學會微信聊天,一分錢都不要。」沒想到,代正貴把兒子的話記在了心裡,到處找人請教怎麼玩微信。但是,村裡的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裡的中老年人又幾乎都不會玩微信,她只好把這件事暫時擱下。
直到春節前幾天,村裡的年輕人陸續回家過年,代正貴趕緊請人在自己的手機中下載了微信,並在別人的指點下開始學習漢語拼音。她先對照手機中的拼音字母表,記熟26個字母,為此每天認認真真寫「作業」。之後,她又開始學習用拼音打字。孟飛飛的父親上過小學,有時也充當老師的角色。
「總共練習了四五天,晚上也堅持寫作業。寫得不行的,他爸爸就幫我指出來。」代正貴說,她悄悄學習玩微信,除了要節約話費,還想為農村婦女爭口氣,同時也給兒子一個驚喜。
現在,她已經會用拼音打一些簡單的句子。兒子回家過年時,又教她學會了微信語音聊天、發微信表情和搶紅包。
特殊「作業本」寫滿母愛
「別看我母親基本上不識字,但學習起來的認真勁兒,還真令人感動。」孟飛飛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他回家時,發現自己高中沒用完的一個大練習本,上面被母親寫了七八頁「作業」,上面的拼音字母雖然寫得歪歪斜斜,但一筆一划十分認真。
代正貴的「作業本」
昨日,代正貴的「作業本」和她專注學習玩微信的照片,被孟飛飛配上文字發到微博後,全國各地網友紛紛轉發、評論。
「特殊作業本是一份特殊的愛」、「跑步前進的社會,怎能落下父母」……網友們的留言,讓孟飛飛十分感動。不少網友還分享了自己如何教年邁父母玩QQ、微信的故事。
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網友。幾位網友說,雖然他們與家人遠隔千裡,但由於經常通過微信群或QQ群等手機社交軟體聊天互動,感覺一家人始終在一起。
一位網友還表示,很多子女給住在農村的父母購買了智慧型手機,卻沒告訴他們如何使用一些現代化的功能,這既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是一種情感浪費。建議這些子女儘快教會父母使用社交通訊工具,這樣,即使雙方今後不能長期待在一起,也能經常聊天溝通,讓彼此不再感覺孤單。(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