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開月球上水的形成!包括化學、物理和物質證據

2020-12-05 博科園

一項跨學科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上形成水的化學、物理和物質證據。來自Mānoa夏威夷大學的兩個團隊合作開展了這個項目:UHMānoa化學系的物理化學家,太陽能化學WM Keck研究實驗室和夏威夷地球物理與行星研究所(HIGP)的行星科學家。儘管月球探礦者號和月球硬著陸環形山觀測,傳感衛星等軌道飛行器發現表明,月球兩極存在水冰,但這些水的來源仍不確定。月球水是永久固定在月球的關鍵條件之一,它既是燃料和能源生產(氫、氧)的原料,也是「飲用水」。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化學教授Ralf I. Kaiser和HIGP的Jeffrey Gillis-Davis設計了這些實驗,以測試太陽風、月球礦物和微隕石撞擊產生的氫質子之間的協同作用。對橄欖石樣品進行了輻照,橄欖石是一種幹礦物,是月球物質的替代物,氘離子是太陽風質子的替代物。即使把溫度提高到月球中緯度白天的溫度,實驗也沒有發現任何水形成的痕跡。但是當研究人員加熱樣品時,檢測到了分子氘。

這表明從太陽風中注入的氘或氫可以儲存在月球巖石中。因此,另一種高能來源可能是必要的,以觸發月球礦物中的水形成,然後釋放出一種可以檢測到的氣體。第二組氘輻照實驗後,雷射加熱模擬微隕石撞擊的熱效應。在雷射脈衝作用下,氣相中出現了與單離子化重水質量荷電比相匹配的離子爆炸現象。溫度升高後,雷射脈衝繼續產生水,這表明橄欖石儲存了雷射加熱釋放出重水的前體。為了給這些過程成像,並解釋對月球和其他天體更廣泛的影響。

水和它們的前體儲存在月球矽酸鹽中,並通過(微)隕石撞擊釋放到氣相中。圖片:Molecules and data courtesy of Cheng Zhu and Ralf I. Kaiser; background image courtesy of NASA/Goddard/Conceptual Image Lab.HIGP的石井和約翰·布拉德利希望在高級電子顯微鏡中心使用聚焦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亞微米大小的表面坑,其中一些部分被蓋子覆蓋,這表明水蒸氣在表面下形成小泡,直到它們破裂,在微隕石撞擊時從月球矽酸鹽中釋放出水。HIGP的Jeffrey Gillis-Davis總結說: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增進了我們對月球和太陽系中其他無空氣物體(如水星和小行星)上探測到水的起源並理解,並首次為水的形成提供了一個科學合理且已被證實的機制。

過去二十年收集的觀測證據支持月球上存在水。然而,月球水的來源以及產生月球水的化學和/或物理過程仍然是未知。通過實驗室模擬實驗,證明了微隕石撞擊太陽風質子注入無水矽酸鹽所引起的熱衝擊可以產生和釋放水。新研究發現對於解釋月球上以及穀神星等其他不含空氣天體上水的起源,以及解開太陽系中目前的水分布狀況,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在月球表面發現水(H2O)和羥基自由基(OH)的來源,代表著一個基本的、尚未解決的謎題。

太陽風質子與矽酸鹽和氧化物的相互作用被認為是一個關鍵機制,但實驗室實驗得出的結果相互矛盾,這表明質子注入本身不足以產生和釋放水。通過實驗室模擬實驗結合成像研究證明,水可以通過快速的高能加熱,如微隕石撞擊到注入太陽風質子的無水矽酸鹽中,有效地生成和釋放。這些太陽風質子和微隕石的協同作用在礦物溫度為10到300k的情況下通過囊泡釋放水,從而為矽酸鹽中合成水的關鍵機制提供了證據。

博科園|研究/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參考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DOI: 10.1073/pnas.1819600116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好美啊!將光束分解成由高斯點組成的笛卡爾網格!

「蜘蛛俠感官」可以使機器「看得」更清楚!

高光譜相機可以瞬間捕捉到大量數據!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2、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
  • 月球地下有什麼?中國科學家揭開秘密關鍵一角—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基於嫦娥四號探測數據,找到了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組成的初步證據。 「月球大規模巖漿活動在30億年前左右就差不多停滯了,所以月球就相當於地球的一個化石,可以通過研究月球的演化歷史來推斷地球的過去和走向。」李春來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就是科技界對月幔物質組成如此感興趣的原因。
  • 人類首次!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在飛機上通過同溫層紅外線天文臺的望遠鏡 首次在月球的陽光...
    ,首次在月球的陽光照射下發現了水。它的主要科學目標是研究行星的表面和大氣層組成;研究彗星的組成、演化和結構;以及探討星際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探索恆星和其它天體的形成。SOFIA在月球的Clavius火山口中發現了分子水H2O,Clavius火山口是月球南半球從地球上看到的最大的火山口之一。這一發現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而不僅限於陰涼的地方。
  • 暗物質有了新的存在證據,地球生命和月球形成有什麼聯繫?
    這個團隊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可能條件下模擬地球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另外也考慮了隕石風暴這個因素,得到的結論是:地球與含硫行星(火星大小)碰撞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知道,一開始的地球和其巖石行星並無區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缺乏揮發性元素,但它的機制和交付實際卻一直備受爭議。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月球對於人類而言,一直都充滿著神秘感,而所謂的月球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月亮,在漆黑的夜晚非常的皎潔明亮,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但他又有一種威嚴在讓人們十分的敬畏!
  • 科學家發現,月球被地球腐蝕數十億年,一種新物質正在形成
    它是一種在地球上廣泛存在的氧化物礦物,它主要是鐵和氧氣發生反應而形成的。 不過,月球上並沒有氧氣,吹到月球上的太陽風中,也是氫氣,是絕對不可能和月球上的原始金屬鐵反應產生赤鐵礦的,那麼,這種本不應該出現在月球上的物質,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中國人率先,為你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表面布滿了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直徑大約是地球的30倍。月球也是第1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在1958年的時候,美國和前蘇聯也曾經發射過月球探測器,只不過最後也失敗而告終,而在1959年的時候美國成功發射了月球探測器,而在1969年的時候,美國就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計劃,一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成功地登陸上了月球,並採集到了月球的樣本,這也見證了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奇蹟,並增長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 科學家證實月球由大撞擊形成
  • 首次找到直接證據,月球表面真的有冰
    (來源:NASA)編譯 | 張克文審校 | 吳非月球表面是否有水存在?這是科學界始終懸而未決的疑團。現在,科學家將目光投向月球兩極:月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得其兩極存在著永遠不被太陽照射到的陰影區,這些溫度極低的區域被認為可能堆積著水凍結成的冰。
  • 如果沒有月球 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
    地球是唯一一顆有大量的水和相對大衛星(月球)的陸地行星。地球是由來自太陽系內部的,大小在月球和火星之間的行星胚胎碰撞而形成的。同時,地球還從更遠的日心距離(太陽視圓面上一點與日面中心的距離。常以太陽半徑為單位)上吸收和聚集物質。
  • 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經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找到新證據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身世一直都是人類想解開的謎團。它和地球有「血緣」關係嗎?科學家對月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到人間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來到人間  星辰在線5月23日訊 據科技日報 (記者劉霞)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1日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將地球上水的起源與月球的形成聯繫起來他們指出,約44億年前,伴隨著月球的形成,水也來到地球上,而這兩者也是生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必要條件。  從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 人類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及其物理意義
    作者:彭曉韜日期:2020.10.03 【文章摘要】:據報導: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過程這一重大成果到底有哪些物理意義呢?作者認為,該成果具有劃時代的物理意義。它直接證明微觀世界並非如量子力學家們所描述的那樣隨機、不可捉摸,而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條。這將是量子力學終結的開始。本文就此就此作些分析,供大家參考。
  • 科學家解開水星水冰形成謎團,且含量比月球還高!
    據最新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3月16日)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儘管水星晝夜溫差大,即使表面溫度高達430℃,但水星還是可以形成冰層的。原因很簡單:水星上的土壤含有各種羥基(-OH,氫、氧原子組成),當它們被太陽光加熱時,它們會互相釋放,釋放出水分子和氫。接著飄在空中的水分子被陽光蒸發。有些水分子漂到兩極,而極地地區終年維持溫度在零下172℃,在那裡它們沉降到地表,並在不暴露於陽光的火山口(隕石坑)中形成冰層。
  • 月球上有水嗎?隕石知道答案
    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發布消息稱,他們通過分析月球隕石,首次找到了月球中低緯度存在水的直接證據。該項研究發表在《科學》的子刊《科學進展》上。僅300塊月球隕石被驗明正身天上掉下來的石頭那麼多,怎麼知道這一塊來自月球?隕石發燒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編輯張超介紹,月球隕石屬於無球粒隕石中的一類。
  • 地球上水的來源
    太陽系在45億年前從原始太陽星雲中形成,地球主體部分也是由原始太陽星雲的塵埃、星子碰撞聚合而成。地球上的水是否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然後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演化成現今地球不同層圈中水的存在形式、分布和同位素組成?也就是說,地球自形成後既沒有H的逸失,也沒有地外來源H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