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找到了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中期規劃和年度規劃相匹配的規律性特點,並逐步建立健全了規劃體系和成功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卓有成效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
五年規劃屬於宏觀性、全局性、綜合性、引領性的中長期規劃,既是年度規劃和專項規劃的依據,又是實現長遠目標和長期規劃的基礎和階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明兩年是研究編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關鍵時期,如何把「十四五」規劃研究編制好,有兩個大的問題需要認識和把握。
一、高度認識「十四五」規劃的裡程碑意義
「十四五」規劃雖說是以往五年規劃的延續,具有常規性,但又面臨新時代、新階段,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目標、新任務等一系列新情況,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和繼往開來的裡程碑意義。這個裡程碑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第一。
第一,在歷史方位上,是邁進新時代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黨的十九大判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主要標誌有兩個:一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務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使中華民族「強起來」,「十四五」規劃應作出方向性、戰略性的安排。
第二,在指導思想上,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寫入新修訂的黨章和憲法,成為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是我們做好各項事業的根本遵循。「十四五」規劃必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並對「14個堅持」和「12個強國」(製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等作出具體安排。
第三,在奮鬥目標上,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接著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十四五」規劃將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其奮鬥目標必將體現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和承上啟下的特點,既要鞏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又要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第一階段的奮鬥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為9768美元,達到世界銀行劃分的上中等收入經濟體水平,「十四五」末,即使按照6%左右的增長,中國人均GDP也會進入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經濟體12000多美元的門檻,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從中等收入經濟體晉級為高收入經濟體,其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變化也需要有所預判。
第四,在世界格局上,是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2018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習近平同志這一重大論斷,站位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近年來,國際形勢風雲突變,地區衝突不斷升級,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迭出,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等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世界經濟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化進程、科技與產業、全球治理、世界秩序等面臨前所未有大變革。面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和挑戰的內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最大國際背景,也是可以確定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需要深入研判,審慎把控。
總體上看,研究編制「十四五」規劃歷史節點特殊,任務十分艱巨,意義十分重大,必須深入調研,群策群力,精心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