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2020-12-06 心慧文化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在我們的這篇文章中,就不一一列出歷代的各派各宗對於象這個概念的解說了,因為其內容過於繁複龐大。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這是因為《易經》畢竟是由孔子而傳,根據《史記》和《漢書》所列出的《易經》傳授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孔子傳商瞿直至西漢田何,是有明確的師承關係的。

再根據《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書,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漢書儒林傳》: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

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孔子的《易傳》,是第一次對《易經》的象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在《繫辭》中有十多處說到了象,其中有兩處清楚地說明了象的含義。

傳世本《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上》第十二章: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帛書《繫辭》:聖人具以見天地之業,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是故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

馬,傳世本《繫辭》中的象,在帛書《繫辭》中全部寫作馬,可見在古代漢語中,馬也就是象。

我們曾經在《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這一篇文章中,經過認真考證後確認,《莊子逍遙遊》中的「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齊物論》「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些文章中的馬其實就是象,只有將馬理解為象,《莊子》的文章才連貫通順,否則無論怎麼理解,都是很牽強彆扭的。

賾,帛書《繫辭》中寫成業、請,請通假為情。在古文及帛書《易傳》中,請通假為情之處很多,《史記禮書》中徐廣註:古情字或假借作請,請、情同義。例如《荀子成相》:聽之經,明其請。

賾,幽深、深奧的意思。但我們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懷疑這個賾是不是本字?因為能夠「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一定是明白顯見的東西,不可能是幽深難見的東西。

賾,根據《康熙字典》:「《易繫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疏:謂幽深難見。《釋文》:賾,京氏作嘖。按徐鉉《說文》敘辯俗書訛謬不合六書之體者,以賾為假借之字,當通用嘖。」可見,賾原來在京房本中作嘖,《釋文》也認為賾當作嘖。

嘖,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古代漢語字典》,第1023頁在嘖的釋義中這樣寫著:1(動)爭辯,爭論。《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嘖然而不類。」2(名)實情、實際。《荀子君道》:「鬥斛敦概者,所以為嘖也。」3(名)通「賾」。幽深、細微、深奧的原理。許慎《說文解字口部》:「探賾索隱,厥誼可傳。」

《古代漢語字典》對於嘖有三種解釋:1,爭辯、爭論。2,實情、實際。3,通作賾,幽深、深奧。而且把《荀子君道》這句話中的嘖,解釋為實情、實際。

根據《康熙字典》引《管子桓公問》:名曰嘖室之議。註:謂議論者言語讙嘖。可見,《康熙字典》是把嘖解釋為多人嘰裡呱啦的爭辯、議論。但《康熙字典》又引了《荀子君道篇》:鬥斛敦槩者,所以為嘖也。似乎把《荀子》的「所以為嘖也」,也解釋為爭辯、議論的意思,這顯然跟《古代漢語字典》中解釋為實情、實際又不一樣了。

為此,我們又查閱了《荀子》的原文,才確定《荀子》:「鬥斛敦槩者,所以為嘖也」,就是指鬥、斛等量具,本來是為了收支雙方的公平、公正而用的,《荀子》下文中還有「不待鬥斛敦槩而嘖」,表示不用鬥斛這些量具也能公平、公正。

可見,《荀子》文章中的嘖,就是指公平、公正的意思,也許是因為爭辯、議論的目的,就是為了判定是非對錯,其目的也是為公平、公正,所以由爭辯、議論又引申出公平、公正的意思吧,但是把嘖理解為實情、實際,可就沒有依據了。

若不是我們仔細通過《荀子》的原文來核對,若是為了偷懶就相信了這些工具書,豈不是同時被《康熙字典》和《古代漢語字典》這兩本權威書給誤導了?這個洋相可就出大了!

但是這樣一來,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既然不能理解為幽深、深奧,也不能理解為爭辯、議論,更不能理解為實情、實際,那又該理解成什麼呢?

直到我們看到了馬王堆帛書的《繫辭》,嘖原來寫成業、情,業就是指大業、事業、功業;情就是指實情、情況。若是按照業、情來理解,則所有的意思就全部連貫通順了。天地之業就是指天地所造就的事業,也就是天地的實際情況,天下之情也是指天地間的實際情況,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回過頭來一想,我們也不由得啞然一笑,原來《古代漢語字典》雖然把《荀子》的這句話理解錯了,但是把嘖理解為實情、實際還是對的,只是不知道《古代漢語字典》是誤打誤撞解釋對了,還是舉例說明的句子引用錯了。

通過以上的文字考證可以得知,傳世本作賾,是因為古代的抄書者把情或者請誤通作了嘖,又把嘖誤通作了賾。傳世本的賾,很有可能是受了《繫辭》中「探賾索隱」這句話的誤導,就把賾和隱都理解為幽深隱密,才把嘖通作了賾,而在帛書《繫辭》中,「探賾索隱」原作「深盤錯根」,也就排除了把嘖誤通為幽深隱密的嫌疑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對傳世本《繫辭》中的這兩段話,作出這樣的理解:

聖人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就根據這些萬事萬物的表現形式,用象徵的方法來表達這些事物的含義,這個擬定的象徵含義就是象。

《繫辭》為了進一步說明象的含義,緊接著又用了七個卦爻辭作為例子,來說明聖人是如何以天下之情而象其物宜的。

例如,聖人把「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這個道理,用「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個象徵來表示,另外的六個例子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象。

明白了象的真正含義,也就能明白《繫辭》第三章第一句「彖者,言乎象者也」的真正含義了,原來孔子的彖辭就是用來說明卦辭的象的。

至於孔子的彖辭是如何來說明卦辭的象徵含義的,我們在以前對離卦、益卦、大過卦、隨卦的講解中,已經具體的講述過了,有興趣的讀者網友們,可以看看我們以前的《對周易的離卦,應該綜合孔子的易傳,進行綜合讀解》等文章。

另外,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傳世本《繫辭》在第八章和第十二章都作: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帛書卻都作:而不疑諸形容,以象其物義。

疑,通作擬,唐孔穎達、顏師古等早有註解,如《荀子堯問》: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疑,也就是比擬、擬定、擬測的意思。

傳世本和帛書的關鍵區別,就在於帛書比傳世本多了一個不字。如果只看傳世本上的內容,意思也很明白,但跟帛書互校之後,覺得還是帛書的說法更勝,「不疑諸形容」就是指聖人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卻並不只是擬測了事物的形態外貌,而是對萬事萬物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象。相比較之下,還是帛書的說法更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周文王對天地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並對六十四類事務比擬為六十四卦,又對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相應的卦爻辭。說來說去,也離不開我們以前所說的一切內容。

明白了象的真正含義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繫辭》的第一二兩章內容,也就很簡單了,再看第三章的內容也不會覺得太難了。

對於第三章內容的具體理解,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繼續講述。

利用《易經》來指導生活工作,就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

以《易經》大過卦為例,來理解《繫辭》剛柔相推的重要含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
    我們通過前一篇文章《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已經明白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用六十四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六十四類事務,又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來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易經》的內容。
  • 《易經》《易傳》《繫辭》之間是什麼關係,結合帛書來了解
    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 易經:到底該如何理解?只需要看看這一卦的解讀過程,就全明白了
    根據一脈相承的古老文化,學習《易經》的正統方法,是對照孔子所作的《易傳》,先從《序卦》和《雜卦》開始,然後就可以順著思路,依次理解卦辭、彖辭、象辭,以及每一卦的爻辭、象辭。對於《易經大過卦》的理解,也是用這個方法和思路,依次對各項內容進行順藤摸瓜的解讀。一,《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 為什麼學者們對《易經》的理解總有些牽強,就在於思維模式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的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所以說,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不是看他的名氣有多大,不是看他寫了多少書,也不是看他的地位多高、頭銜多大,也不需要看其他的內容,只要看看他對十二蓋取的解釋,就完全可以判斷出一本書有沒有真知灼見,該書的作者有沒有真才實學,當然也可以判斷出他對整部《易經》的理解是不是正確。《易傳繫辭下》第二章的十二蓋取,就是一個否決性的標準,就是一塊試金石。
  • 如何理解
    理數象佔是他的主要內容,易經分上下兩經主要的內容是預測佔卜。易傳是哲學作品,傳說是由孔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共計十篇有《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構成。傳是經的註解,易經原來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後人在經的基礎上寫的十翼,是圍繞解釋易經而著的,後來合二為一,成為今天的周易。
  • 在購買《易經》之前,務必要查看這4個內容,才能買到真正的好書
    《易經》即是《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更被稱為群經之首。《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必讀經典,要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就必須要讀《易經》,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一個共識。隨著中國文化市場的日益發展,伴隨著國學熱而出版的各類書籍越來越多,現在能夠在新華書店和網絡上買到的《易經》類書籍,多達上百種。
  • 憑著儒家的崇高威望《易經》得以千古流傳,成為世界上文化寶典
    孔子對《周易》的闡發增補共有十種論述:即《上象)、く下象》、《上象》、《下象》、《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く雜卦》,對於此十種文字,後人統稱為《十翼》),也稱之為く易傳》,與文王、周公所編的《易經》合在一起,經、傳並傳,日月共輝。《上象》、《下彖》,都是判斷各卦的卦理、卦德,明八卦經緯大義的。
  • 取類比象是古代人們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
    八卦類象有兩種含義, 一:同類之象, 指的是八卦所指代的各種同類之屬, 各類所屬之卦同類於一個卦的基礎就是事物的共同點, 比如說乾代表天、代表父親、 代表的是健,坤的同類之象有母親、 雌性、 柔順之類的 二類比之象指的是各自陰陽八卦的特定的陰陽屬性,通潤事物的某種特性,從而構成卦象。
  • 《易經》之「易」的文字來源和哲學內涵
    yì表意,甲骨文1象酒器中已滿而向另一酒器內傾注之形,金文1簡省為一個酒器,甲骨文2、金文2、小篆字形有訛變,隸定為「易」。本義表示滿而溢出(是「益」或「溢」的本字),引申為改變、交換等,假借為容易。甲骨文從兩皿,中有液體(許多點)象一帶耳(手持處)器皿將液體(酒或水)倒入另一器皿狀。一般省略兩皿旁,只留耳和液體,作。將一器中液體注入另一器,是賜給義。是賜、錫(賜本作錫)的本字。如:易貝(即賜錢)。引申有變更義。周初金文個別有作一皿帶耳(盛)受液體的。西周一般也是賞賜義。但中期以後字形耳中加一點,再略演變。
  • 易經並不玄乎,這10個常見的成語,皆來自易經,你用對了嗎?
    有的人說《易經》太深奧,太玄乎了,看不懂。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我們已經身在易中,易的理、數、象都在我們眼前,就等我們擦亮自己的慧眼。天下難事,從容易的地方做起。這篇文章從生活中常見的10個成語切入,大家循序漸進,從象開始學習。易經並不玄乎,這10個常見的成語,皆來自易經,你用對了嗎?
  • 什麼是易經?解釋的人很多,但這個解釋才算靠譜——零基礎學易2
    當別人問及的時候,才能說出個條條道道。尤其是學易經,這個更不好說清楚,因為很多人已經先入為主的把易經和佔卜劃為等號了,然後再和封建迷信連在一起。其實易經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於佔卜,以開民智。如《上繫辭傳》中說「聖人觀象設辭焉而明吉兇是也」,《史記·禮書》說「能慮勿易」,也是這個道理。這個具體的以後會說。其實易沒有想像的那麼高不可攀,正如孔子所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 被誤解了6500年,《易經》裡記載了真相
    這種誤解遺禍千年,而少有人知其原文出處《易經》中所講的真正含義。《易經》中則強調的是陰陽的平衡、和諧、中和。凡是不平衡、不和諧的事物,最後一定偏離正常的渠道與軌跡,而宇宙萬事萬物最終必歸於和諧與平衡。「男尊女卑」來自易經《易經.繫辭》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中「尊」是高,「卑」是低。是兩個方位詞,「天尊地卑」表示「上天下地,天高地低」的意思,是一種對自然狀態的描述。
  • 淺談「道」的三層含義
    為什麼這個「道」,會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如果我們不把這個基本概念搞清楚,我們學習中華文化就有可能抓不住這個「綱」。 道,有幾層基本含義。它首先有一個原始、基本的含義,那就是道路,就是通向一個目標必須經過的路途;第二個含義,是從這個道路所引申出來的,就是人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工作生活要遵循的基本規範、原則,這就是道理,是大家共同認可的東西。
  • 為何到第60象再也推不下去了?
    難道未來到第60象所說的時間就結束了?今天逸世君就來對這個問題做一個解答,如有不妥,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  象  從唐代以後,《推背圖》就完整地預測了兩千多年的大事,相信只要看過我文章的也都有所了解,準確到以「神奇」著稱。所以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天機。」
  • 推背圖為何推演到60象就沒後續了?它究竟預言了什麼?
    不過《推背圖》有一個很奇怪的點,它是根據《易經》卦象來推演的,每一象都能在《易經》找到相應的卦象,但是《易經》共有64卦,《推背圖》為何只有60象,《推背圖》為何推演到60象推演不下去了?我們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 詳解《易經》艮卦:不動如山,八卦中最穩重安全的依靠
    陰爻代表有形的物質,是土層、巖石層;上面只有一個陽爻,陽爻代表無形的、透明的、清澈的、氣態的物質,也就是空氣。兩陰一陽,象形著土質或石質的物質很厚、很高,上面只有一層稀薄的空氣,這就是山的特點,巖石高聳,空氣稀薄。艮覆碗艮的形狀像一隻是倒扣著的碗,所以口訣裡說「艮覆碗」。
  • 揭秘《易經》第49卦革卦:燒到99°不厲害,懂得加1°沸騰才厲害!
    《周易》又稱《易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佔卜之用。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相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但爭議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