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在我們的這篇文章中,就不一一列出歷代的各派各宗對於象這個概念的解說了,因為其內容過於繁複龐大。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這是因為《易經》畢竟是由孔子而傳,根據《史記》和《漢書》所列出的《易經》傳授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孔子傳商瞿直至西漢田何,是有明確的師承關係的。
再根據《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書,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漢書儒林傳》: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
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孔子的《易傳》,是第一次對《易經》的象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在《繫辭》中有十多處說到了象,其中有兩處清楚地說明了象的含義。
傳世本《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上》第十二章: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帛書《繫辭》:聖人具以見天地之業,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是故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諸其形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謂之馬。
馬,傳世本《繫辭》中的象,在帛書《繫辭》中全部寫作馬,可見在古代漢語中,馬也就是象。
我們曾經在《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這一篇文章中,經過認真考證後確認,《莊子逍遙遊》中的「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齊物論》「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些文章中的馬其實就是象,只有將馬理解為象,《莊子》的文章才連貫通順,否則無論怎麼理解,都是很牽強彆扭的。
賾,帛書《繫辭》中寫成業、請,請通假為情。在古文及帛書《易傳》中,請通假為情之處很多,《史記禮書》中徐廣註:古情字或假借作請,請、情同義。例如《荀子成相》:聽之經,明其請。
賾,幽深、深奧的意思。但我們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懷疑這個賾是不是本字?因為能夠「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一定是明白顯見的東西,不可能是幽深難見的東西。
賾,根據《康熙字典》:「《易繫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疏:謂幽深難見。《釋文》:賾,京氏作嘖。按徐鉉《說文》敘辯俗書訛謬不合六書之體者,以賾為假借之字,當通用嘖。」可見,賾原來在京房本中作嘖,《釋文》也認為賾當作嘖。
嘖,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古代漢語字典》,第1023頁在嘖的釋義中這樣寫著:1(動)爭辯,爭論。《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嘖然而不類。」2(名)實情、實際。《荀子君道》:「鬥斛敦概者,所以為嘖也。」3(名)通「賾」。幽深、細微、深奧的原理。許慎《說文解字口部》:「探賾索隱,厥誼可傳。」
《古代漢語字典》對於嘖有三種解釋:1,爭辯、爭論。2,實情、實際。3,通作賾,幽深、深奧。而且把《荀子君道》這句話中的嘖,解釋為實情、實際。
根據《康熙字典》引《管子桓公問》:名曰嘖室之議。註:謂議論者言語讙嘖。可見,《康熙字典》是把嘖解釋為多人嘰裡呱啦的爭辯、議論。但《康熙字典》又引了《荀子君道篇》:鬥斛敦槩者,所以為嘖也。似乎把《荀子》的「所以為嘖也」,也解釋為爭辯、議論的意思,這顯然跟《古代漢語字典》中解釋為實情、實際又不一樣了。
為此,我們又查閱了《荀子》的原文,才確定《荀子》:「鬥斛敦槩者,所以為嘖也」,就是指鬥、斛等量具,本來是為了收支雙方的公平、公正而用的,《荀子》下文中還有「不待鬥斛敦槩而嘖」,表示不用鬥斛這些量具也能公平、公正。
可見,《荀子》文章中的嘖,就是指公平、公正的意思,也許是因為爭辯、議論的目的,就是為了判定是非對錯,其目的也是為公平、公正,所以由爭辯、議論又引申出公平、公正的意思吧,但是把嘖理解為實情、實際,可就沒有依據了。
若不是我們仔細通過《荀子》的原文來核對,若是為了偷懶就相信了這些工具書,豈不是同時被《康熙字典》和《古代漢語字典》這兩本權威書給誤導了?這個洋相可就出大了!
但是這樣一來,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既然不能理解為幽深、深奧,也不能理解為爭辯、議論,更不能理解為實情、實際,那又該理解成什麼呢?
直到我們看到了馬王堆帛書的《繫辭》,嘖原來寫成業、情,業就是指大業、事業、功業;情就是指實情、情況。若是按照業、情來理解,則所有的意思就全部連貫通順了。天地之業就是指天地所造就的事業,也就是天地的實際情況,天下之情也是指天地間的實際情況,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回過頭來一想,我們也不由得啞然一笑,原來《古代漢語字典》雖然把《荀子》的這句話理解錯了,但是把嘖理解為實情、實際還是對的,只是不知道《古代漢語字典》是誤打誤撞解釋對了,還是舉例說明的句子引用錯了。
通過以上的文字考證可以得知,傳世本作賾,是因為古代的抄書者把情或者請誤通作了嘖,又把嘖誤通作了賾。傳世本的賾,很有可能是受了《繫辭》中「探賾索隱」這句話的誤導,就把賾和隱都理解為幽深隱密,才把嘖通作了賾,而在帛書《繫辭》中,「探賾索隱」原作「深盤錯根」,也就排除了把嘖誤通為幽深隱密的嫌疑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對傳世本《繫辭》中的這兩段話,作出這樣的理解:
聖人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就根據這些萬事萬物的表現形式,用象徵的方法來表達這些事物的含義,這個擬定的象徵含義就是象。
《繫辭》為了進一步說明象的含義,緊接著又用了七個卦爻辭作為例子,來說明聖人是如何以天下之情而象其物宜的。
例如,聖人把「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這個道理,用「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個象徵來表示,另外的六個例子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象。
明白了象的真正含義,也就能明白《繫辭》第三章第一句「彖者,言乎象者也」的真正含義了,原來孔子的彖辭就是用來說明卦辭的象的。
至於孔子的彖辭是如何來說明卦辭的象徵含義的,我們在以前對離卦、益卦、大過卦、隨卦的講解中,已經具體的講述過了,有興趣的讀者網友們,可以看看我們以前的《對周易的離卦,應該綜合孔子的易傳,進行綜合讀解》等文章。
另外,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傳世本《繫辭》在第八章和第十二章都作: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帛書卻都作:而不疑諸形容,以象其物義。
疑,通作擬,唐孔穎達、顏師古等早有註解,如《荀子堯問》: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疑,也就是比擬、擬定、擬測的意思。
傳世本和帛書的關鍵區別,就在於帛書比傳世本多了一個不字。如果只看傳世本上的內容,意思也很明白,但跟帛書互校之後,覺得還是帛書的說法更勝,「不疑諸形容」就是指聖人看到了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卻並不只是擬測了事物的形態外貌,而是對萬事萬物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象。相比較之下,還是帛書的說法更好。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周文王對天地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並對六十四類事務比擬為六十四卦,又對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相應的卦爻辭。說來說去,也離不開我們以前所說的一切內容。
明白了象的真正含義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繫辭》的第一二兩章內容,也就很簡單了,再看第三章的內容也不會覺得太難了。
對於第三章內容的具體理解,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繼續講述。
利用《易經》來指導生活工作,就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
以《易經》大過卦為例,來理解《繫辭》剛柔相推的重要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