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儒家的崇高威望《易經》得以千古流傳,成為世界上文化寶典

2021-01-10 曉晨讀萬卷

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幾乎到了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地步。那時候的書都是用漆寫在竹簡之上的。那些竹簡每到獨立成策後,便在中間打上孔眼然後用牛皮繩子穿起來。每一篇章紮成捆,稱之為一策,這個策字發展到後來就成為冊字了。穿竹簡的牛皮繩子叫作韋。

孔子由於經常動《周易》的書簡,時間長了,次數多了,竟然將牛皮繩給磨斷了。書簡散亂了之後,孔子又找來牛皮繩子將它重新穿連起來。後來看的次數多了又將牛皮繩給磨斷斷了再穿連起來。如此往返,以至於牛皮繩斷了三次。所以後來司馬遷在作《史記》時,稱讚孔子鑽研《周易》的精神是「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越讀,越覺得《周易》的內容博大精深,精彩絕倫,深深地佩服文王、周公在編定《周易》上的大智大慧,遠見卓識,對於他們所編撰的飽含哲理的卦辭、爻辭,更是讚不絕口。但是,他也發現《易經》中有些地方尚還未能脫盡古奧,還有尚未能疏通開那些幽晦深邃的地方,還有尚未能擺脫盡樸素的天道思維的襁褓。

所以,他感嘆地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彬彬矣!」那時他的年紀已經很老了,他感嘆地說,老天如果能夠讓我再多活幾年,我一定讓《周易》盡脫掉樸素的外衣,變得更加文質彬彬,典雅輝煌起來。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晚年時候他果然盡竭了全部精力,把功夫都用在發微顯幽地發詮注《周易》上來,使其脫盡質樸,變得更加文質彬彬起來。他首先對那些卜辭做了增述,對於各卦的深藏都更加明確地判斷出清晰的經緯來,申明出由古通今的千秋大義。

同時,他又考證了八卦的產生、發展與其演化的歷史過程,說明了八卦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最後綜合地論證了六十四卦之間的辯證邏輯關係。孔子對《周易》的闡發增補共有十種論述:即《上象)、く下象》、《上象》、《下象》、《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く雜卦》,對於此十種文字,後人統稱為《十翼》),也稱之為く易傳》,與文王、周公所編的《易經》合在一起,經、傳並傳,日月共輝。

《上象》、《下彖》,都是判斷各卦的卦理、卦德,明八卦經緯大義的。因為,文王編定的《周易》,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編,前三十卦為《周易上經》,後三十四卦為《周易經》,所以孔子對卦義的闡明文字,也依序分為《上彖》、《下象》和《上象》、下象》等兩個部分。《上象》、《下象》是根據各卦圖形結構的形象來說明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道理和道德修養的。

因為重卦的圖形結構是由六條線所組成的,每條線即是一爻,所以《卦象》多用於爻辭上;但也有幾十條是用於解釋卦名、卦義的。對解釋卦辭、卦義的,稱作為大象辭,對於解釋爻辭的稱作為小象辭。く繫辭上》、《繫辭下》,是考證八卦的產生、發展與其演化的歷史過程的,它聞明了八卦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以及八卦在各個歷史時期裡的重大作用,也具體講到了佔筮方法也選擇了部分最精湛的爻辭做了深入一步的聞發。

《文言》是專對乾、坤兩卦的重點解釋。孔子認為,乾、坤兩卦是《易經》的關鍵,對它的深入聞發,具有著提綱挈領的示範作用。

《說卦》是說明八卦所象徵的事物及其特性,並綜合地闡述了八卦由於編組重疊從而推演成六十四卦的構建原理。《序卦》是論證六十四卦排列的不可更移的次序及其相互之間的辯證關係。

《雜卦》是打亂了《易經》的排列次序,單抽出一些相反相成的卦,或是相交相感的卦,著重地從卦理和卦名上系統地來論述和闡發這些卦的深遠含義。

當然,古往今來也有一些學者考證說,《十翼》文章不是孔子寫出來的,因為其中有不少地方還保留有「子日」、「子云」之類的話,從而斷定《十翼》是孔子的門生,或者是門生的門生以及後代儒家學者所編撰的。這同說八卦不是伏羲造的、重卦不是神農造的、卦辭不是文王編的、爻辭不是周公編的一樣,雖然都能舉出些例證,並講出一些道理來,但都不能改變整個大局。

因為孔子鑽研《周易》並為《周易》作詮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至於其中有「子曰」、「子云」之類的話,那只能證明有些話是孔子門生做的筆錄和追憶,這正像《論語》中有許多「子曰」、「子云」之類的話不能改變《論語》是孔子所著這一鐵的事實一樣。

孔子的《十翼》文章一出,果然就使得《易經》如龍生風,如虎添翼,使其更加彪炳燦爛,輝映幹秋,使得它如同脅下生出雙翼一般,飛翔得更高更遠,上下四方,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沒有什麼比它更為廣為流傳的了。不但是在中國,幾乎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周易》之學,並把它應用到各個行業、各個學科、各個領域之中無論是在戰場、商場、文場、戲場、工場、農場,無論是在什麼場合之中,人們都能聽到《易經》中所講的話,都能看到《易經》所闡發的事理。

正像伏羲和神農對於創造八卦和六十四卦有著無法估量的大功大德一樣,孔子對於《易經》的創建與傳播也同樣有著無法估量的大功大德。正是由於孔子的聞發詮釋,並把它作為六經之首,憑著儒家在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崇高威望和絕對的壟斷地位《易經》オ得以千古流傳,成為朝野上下人人必讀和爭讀的經書,才得以不斷地弘揚光大,傳播於五洲四海,變成為世界上人人盡知的一部奧妙精奇的文化寶典。

易經不是玄學,而是中國古代一部偉大的哲學巨著。群經之首,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還是兵家、醫家,其哲學思想都無不透露出濃厚的《易經》哲學內涵。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針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推演你的每一種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這也正是《易經》的魅力,它教你從這件事推測到下一件事情,叫以類萬物之情,推測出萬事萬物的情況。

身邊很多人跟我抱怨說:這原版的易經裡面全是文言文,自己根本就讀不懂!一般這種情況,我就會推薦大家去看看我每天都讀的《圖解易經》,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將大家看不懂的文言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這樣即使是看不懂文言文,也很容易就能讀懂。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體會到古人的智慧。

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成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圖解易經才58元,代代相傳,對自己以及家人最有用!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購買:

相關焦點

  • 從道家儒家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數字「三」的文化
    事實上三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概念,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至於三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從各方面談一談。首先從道家起源來看,學過唯物主義都知道古代認為的世界本源有很多,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陰陽二氣等,而道家認為的萬物起源是道,世界萬物皆源於道,那道是怎麼來的呢?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 群經之首的《易經》並非迷信可能是超科學?西方科學家的論證來了
    我們要批評一件事,首先你要弄清楚它,研究它,然後在下結論也為時不晚,這一套法則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之久,必然有它的一套道理。中國古代有多少智慧絕頂的聰明人都在研究它,既然如此,你又何必這麼武斷的做結論。自己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說它是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無知和狂妄!
  • 泗河,儒家的河流
    泗河,儒家的河流 楊義堂 在中國的江河水系中,濟寧的泗河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然而,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在它古老的河灣裡孕育了源遠流長、厚德載物的儒家文化,它的一泓碧波從遠古流來,在中華五千年歷史裡迴旋激蕩,並從這裡流向全國和世界,即使在萬裡之遙的邊陲,也有它汩汩流淌的清音。可以說,泗河,是一條儒家的河流。 泗河古稱泗水,發源於山東泗水縣泉林的陪尾山麓。這裡曾是東夷族群聚居之地,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闡述了《周易》對科學發展影響,認為:《周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明代傑出科學家徐光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似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
  • 《易經》中隱含的10條天規,條條都是大智慧!值得收藏
    如果要在浩瀚如海的書籍中選擇一本「智慧寶典」,毫無疑問,非《易經》莫屬!千百年來,《易經》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故宮就是按照《易經》卦理來設計,蘊含精密數學原理,歷經600年風吹雨打,依然金碧輝煌;儒家以《易經》乾卦立派,道家以《易經》坤卦立派,兵家三十六計也是來自《易經》;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127)旅卦上 行旅之道​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一百二十七)旅卦上行旅之道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九)坤卦上 陽極成陰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九十五) 夬卦上 決其當決
  • 李煜為數不多的詩之一,題寫在扇面上,送給了宮女,得以流傳千年
    但其實他也有詩作流傳下來。比如這首七言絕句《賜宮人慶奴》,就在南唐覆滅後,被李煜寫在黃羅扇面上,贈給一直照顧自己的宮人。這位名喚慶奴的宮娥,在南唐覆滅後成為宋將的妾,於被俘汴京的李煜而言,是常常安慰關懷他的南唐故人,所以李煜對於她是區別於一般宮女的。慶奴收到後主所賜的這把扇子,將之妥善保存,這首詩才得以流傳下來。
  •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成就了外國科學家,5個獲得了諾貝爾獎《易經》是中華文明的元典,有人認為它屬於儒家,有人認為它屬於道家,我卻認為它是百家之源,否則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為這樣的地位,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也早就關注到了《易經》,且對其充滿讚嘆的不在少數。
  • 為何北大,清大,武大,香港大,臺大等大學都有易經風水課程?
    從上古伏羲創造八卦圖至今,《易經》已經流傳了6500多年了,可隨著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易經》反覆地被質疑是一種封建迷信,再加上其內容晦澀難懂,基於易經的卜筮之術已經失傳,那麼這部被稱為群經之首的上古無字天書經,究竟是封建迷信還是上古神祖留給我們的啟示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易經》。
  • 多數人都知道佛教植物,但你知道哪些植物是儒家文化植物嗎?
    儒家文化植物,也就是儒家文化推崇,或曰傳統上能代表儒家文化特徵的植物。中國僅僅高等植物就有三萬多種,它們鬱鬱蔥蔥,遍布中華大地。那麼,你知道它們中的哪些有幸入選嗎?一、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中的這句話,奠定了松柏儒家文化第一植物的地位。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紛紛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價值學說,如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墨子主張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最高價值,宣揚崇尚公利的功用價值觀。老子提出美醜、善惡相互依存說。莊子進一步提出「物無貴賤」的命題,宣揚相對價值觀。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老子,說到老子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在學習語文和歷史的時候都有提到過。老子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的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為,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文化人,可以說它與莊子都是非常有作為的人。老子他對於哲學是非常的有影響的,他當時的時候非常注重言傳身教,他也非常的修身養性,是一個與世不爭的人。老子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71年,當時的時候他是擔任圖書管理員,在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他也是非常的賣力的,她學了很多的知識。
  • 從《易經》看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
    《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   《易經》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群經之首"而備受推崇。《易經》本是一卜筮之書,然而到後來經儒家研究寫為易傳(十翼)以及原有一套陰陽八卦符號及變化系統,才使《周易》在中國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 教你一眼看穿家族之興衰,《易經》因果論與佛教因果論中的區別
    雖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早就已經有了樸素的因果觀念,比如說俗語中的「好人有好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但是要論勸誡世人為善的威力,還是要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說起,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廬山慧遠禪師合佛教業報、《易經》天人感應、儒家天道……等諸多思想為一爐,又與道家的天報觀交融,最終使佛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因果論。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周公的這一文化鋪墊對孔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孔子把一生的志向歸結為「復禮」,正是來自於對西周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的信心。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鬱郁文乎哉,吾從周。」就這樣,孔子開創了以「仁」釋「禮」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文明的走向。
  • 《易經》裡最重要的一卦,讀懂的就是高人,學會了,福就來了
    《易經》一共有64卦,其中63卦的爻辭均有吉也有兇。只有一個卦的爻辭全部為吉,那就是謙卦。謙卦是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下有山之象。山處在地之下,以此來象徵「謙」的德行。謙卦的卦辭是「謙:亨,君子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