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為中國的先秦經典四大奇書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及民俗等方面的知識,可謂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在各個領域都極具可挖掘性的研究價值。其中,《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著力於刻畫與凸顯了「龍」這種流傳於上古傳說中的神秘物種,並保存和記載了與「龍」相關的山、水地理志及大量豐富詳實的遠古神話,著實可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些大膽詳確的記載與描述,既為後世學者探究中國的「龍文化」存留了許多接近原始狀態的神話傳說資料,同時也為後人帶來了豐富見聞、開闊視野與思維的文化影響力,堪稱為「中國文學的寶礦」。
《山海經》不啻於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奇書;對於古人而言,它亦可謂是一部「古之巫書」,大概是古代楚國或楚地的巫師們編纂流傳下來的一部書。「巫以記神事」,《山海經》中保存了許多可貴的神話傳說資料;而有關「龍」形象的古樸神話記載,又是其中不容小覷的重要一環。雖就部分治學嚴謹的學者看來,《山海經》中包括龍神話在內的詭異怪獸及各種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不異於是荒誕不經的無稽之談;然撇開保守古板且一成不變的學術觀點,當我們站在探究歷史文化的制高點,試圖去接受和解讀遠古先民對於龍文化的敬畏與崇拜,深入探索該文化現象的動因和緣由,或許方可真正拋開認知上的局限,意識到《山海經》作為一部遠古地理書的價值,以及對於後世學者研究海內外山、川、鳥、獸及神話傳說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現象的深層歷史價值。 在本章中,將對「燭龍(燭陰)」與「龍魚(陵魚)」此二者形象進行著重討論。其一,將著力分析「燭龍」、「燭陰」的相關性,並對「燭龍」的解釋、批評進行深入探討;其二,力圖探究「龍魚」和「陵魚」之間的關係,併集中討論《山海經》中所記載出現過人魚的山水之地。
章尾山之神「燭龍」,長得「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而鍾山山神「燭陰」,則「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二者間頗多神似之處,而「燭龍」又被稱為「燭九陰」。以下,就「燭龍」、「燭陰」的特性與居住地之間的異同,探究二者間存在何種關聯。
一、 燭龍
(一)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關於燭龍的描述
《山海經·大荒北經》云: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在西北海外、赤水以北的地方,有座章尾山。山上有位神明,長得人面蛇身且渾身呈赤紅之色;其眼豎立生長,眯成一條直縫。當他閉上眼時,天地間就變為黑夜;睜開眼時,天地就轉換為白晝。他不吃、不睡、不休息,只吞咽風雨。它能照亮一切幽暗陰深之處,這便是燭龍。
「章尾山」,《山海經·海外北經》作「鍾山」;「章」、「鍾」聲近而轉。對於「直目正乘」,郭璞釋為:「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畢沅云:「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袁珂案:「朕義本訓舟縫,引申之,他物交縫處,皆得曰朕。此言燭龍之目合縫處直也。」
「暝」,《文選·思玄賦》李善注引《山海經·大荒北經》云:「鍾山之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長千裡,其眠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將「暝」寫作「眠」,後者應為「暝」之俗字。「其暝乃晦,其視乃明」,郭璞云:「言視為晝,眠為夜也。」「風雨是謁」,郭璞云:「言能請致風雨。」畢沅註:「謁,噎字假音。」在此點上,袁珂的看法與畢沅相同,認為「燭龍」以風雨為食。
「燭九陰」,郭璞云:「照九陰之幽陰也。
(二) 古籍中與燭龍有關的神話記載
關於燭龍的神話,以下古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
1.《楚辭·天問》云:
西北闢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2.《楚辭·大招》云:
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赩只,代水不可涉,身不可涉只,天白顥顥,含凝凝只,魂乎無往,盈北極只。
3.《淮南子·地形訓》云:
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4.《太平御覽》卷九引《括地圖》云:
鍾山之神名燭龍,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噓為夏,息為風。
5.《太平御覽》卷三十八引《玄中記》,又見《古小說鉤沉》云:
北方有鍾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開左目為晝,開右目為夜,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
綜觀上述對於「燭龍」神話的描述,可對燭龍形象作出如下概述:在西北方日光照不到的幽冥之處,棲息著一種龍神——他長著人面蛇身,能夠照亮九陰;有著赤紅色的身體,且身長千裡,常如蛇行般蜿蜒於高空。它不吃、不喝、不休息,能呼風喚雨;他睜開眼睛時是白天,闔上眼睛則變成黑夜。他居住在鍾山,又名為「燭陰」。
二、燭陰
《山海經·海外北經》云:
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鍾山的山神,名為「燭陰」。他睜開眼時是白天,閉上眼則變為黑夜。當他對著天地間吹氣,天下就變為冬天;當他用嘴呼氣時,則為夏天。他不飲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化為風。他身長千裡,可抵達無啟國的東方;長著人面蛇身的樣子,且渾身通紅,居住在鍾山腳下。
「燭陰」,郭璞云:「燭龍也,是燭九陰,因名雲。」《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據此可知,「燭龍」即是「燭陰」;「鍾山」,《山海經·大荒北經》作「章尾山」,「章」、「鍾」,一聲之轉。《楚辭·天問》云:「日安不到?燭龍何照?」郭璞注引《詩含神霧》云:「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往照天 門中也。」故稱之為「燭陰」。任昉《述異記》卷上云:「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云:「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由此可知,盤古為開天闢地之神,在這一點上與燭龍(燭陰)極為相似。《大招》曰:「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燭龍)豔只。」因「鍾山」不見日照,氣候寒冷,故有「寒山」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