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對古代歷史、地理、植物、動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事實上,即是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一一坐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山經》裡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一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憑藉想像向壁虛構了。
在山海經中的「龍」,可以自由往來於水陸空且能興雲布雨,是天帝的坐騎,但是這個裡面記載的龍是有羽翅的,本來人們都以為這個龍是杜撰的,但是在三星堆出土的龍蛇,身上都有能夠飛翔的刀狀羽翅,這突如其來的吻合,讓很多人都非常費解。
那麼龍是存在的嗎?
一九三四年七月,營口市的一個村莊裡,人們正在田裡耕耘,即使太陽燥熱異常令人疲憊不堪,可為了生活他們依舊要忍受,而這個時候,空曠炎熱的田野間,忽然聚滿了人,而且越聚越多,甚至有些正在幹活的農民,連手中的農具都來不及收都朝著人群聚集的地方跑去,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田地間出現了一個神話中的龍,一隻活龍,不,應該說是瀕臨死亡的龍,這條龍奄奄一息,在太陽的照射下更是瀕臨死亡,人們將紛紛將家中的蘆葦席拿出來,為這條龍搭了個涼棚,甚至往龍的身上澆水,一些有條件的人家,更是請來和尚為這條龍嚇念經超度,希望龍能夠早日好起來,再次翱翔於九天。
第二天忽然下起了暴雨,並且連續幾天沒有要停的意思,一些房屋因為進水太多而倒塌,人更加相信,這場大雨,是龍所招來的,果不其然,雨停了之後人們再去看的時候,龍竟然已經消失不見了,此後,在盛京日報上刊登了一則關於龍降釀災的新聞報導,有人聲稱在水中發現了巨型水怪,甚至造成了九人死亡,而特徵就像我國古代所記載的龍一樣。八月八日,在遼河入海口十公裡的蘆葦叢中,人們再次發現了這條龍,可此時,這條龍的屍體已經腐爛散發出陣陣惡臭,人們立即報了警,隨即來了一些防疫醫院的人員在這條龍的身上噴射了消毒水之後被人運走,之後,被製成了標本,放在了一所示範學校裡,以「營口墜龍」,為標題發布了這條新聞。
一時間,營口這個地區成為了全國最熱門的地方,火車票價格瘋漲數十倍,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然而此時,正值戰爭年間,學校幾經搬遷,導致了龍骨下落不明,解放後,這件事情,仍舊是人們的飯後閒談,看到過這巨龍骸骨的人,堅信龍是存在的。而這些年依舊有人來到營口市,在這個曾經墜龍的地方,看了又看,可就是沒什麼進展,直到二零零四年,一批專家小組來調查這件所謂的「營口墜龍」事件。
有人說營口墜龍是假的?那麼這個呢,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近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古墓葬群的考古發現中,令人驚喜的發現了M45蚌殼擺塑龍虎圖——既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蚌塑的龍形,又是最早的「四象」構圖——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考古人員之所以能夠立即做出這些石塊是人工堆砌的判斷:其一,這些石塊並不是在當地就地取材,查海遺址發掘區附近也沒有發現相似的石材,因此這些石塊是後來由人工運到這裡,並且按照一定的圖形堆砌的;其二,石塊的個頭、外形比較規整。顯然,在由人工運送到這裡之前,事先經過了挑選。
張忠培將其定名為「石堆塑龍」,這一稱謂立即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同。這一發現不僅將龍作為中華先民重要圖騰的年代再一次提前1000多年,還揭示了一種先民勾畫、描述龍的重要方法——堆塑。
從遺存來看,龍的用石大小均等,排列有序。從遠處看,龍的前體寬大,尾部細而上卷,若隱若現,整齊碼放的紅褐色石塊有如傳說中龍的鱗片。這條石龍頭西腳東,身體呈波浪狀,龍口大張,四肢伸展,如騰雲駕霧一般。
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第一組蚌圖位於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打破第五層和生土,由北向南。這是龍虎和人骨架相組合,在人骨架腳邊正北有用兩根人脛骨和蚌殼擺成的勺形圖案;蚌圖由下而上為虎、龍、鹿相錯並重疊而組成,虎和鹿頭向北而龍頭向南;第三組蚌圖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
這些文物反映了在8000多年前的阜新地區,查海先民已經具有非常深刻的龍的觀念,龍已經成為氏族的重要象徵。石堆塑龍位於整個發掘區的中央,8000年前人類生活的房址圍繞巨龍有序分布。阜新查海堆塑巨龍的出土,將龍的歷史在傳統認知的基礎上延展了4000年,在考古認知上則向前延展了1500年。
古代的文人有兩大嗜好,一是寫書,二就是畫畫。這《六龍圖》便是出自南宋著名畫家陳容之手,代表著中國古代畫龍的最高水平。此畫傳到清朝時期被清宮收藏,成為乾隆皇帝私人之物。後經頒賜又進入了恭王府。這條龍文物的流失得從溥儀出逃說起,當時溥儀出逃故宮時帶走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包括歷史上的名人字畫,《六龍圖》自然也在其中。溥儀帶走的這一大批珍貴字畫基本都被販賣,其中有不少是賤賣給日本商人。
現在山海經裡已有75種動物得到證實,你還覺得是古人杜撰的書嗎?可能是誇大了,有學者說山海經是方志(方志,是指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誌兩類。總志如《山海經》、《大清一統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那麼山海經記錄的都是真的嗎?比如史前文明?沒頭的人?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