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龍是十分神秘的物種,我們都知道它的樣子,卻從來沒有人見過,無法證實龍是否存在。但龍存在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因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關於龍的記載。比如《夢溪筆談》中「遼太祖射龍」的故事,《拾遺記》中三皇五帝養龍的故事,《史記》和《竹書紀年》中也都提到了「孔甲好龍」的故事。
《山海經》中也有很多關於龍的記載,這本書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包括上古時期的歷史、地理和民俗文化,是當時的百科全書。由於《山海經》過於古老,裡面的很多形容都有些誇張。
在描述鸚鵡的時候說「形似貓頭鷹,有人的舌頭,能說話」;在描述蜻蜓的時候說「六足、四翼、蛇身」,稱之為肥遺。而且「山海經」中多以常見的動物來描述未知的生物,像是「人面魚身」、「龍首蛇身」等,只看這些字面意思,會讓人覺得十分恐怖,往往會把一些普通的生物也當作妖怪。
可在《山海經》中,「龍」是一種很常見的形容詞,在形容一些罕見的神獸時,都會說「鳥首龍身」「龍首人面」等,可見龍在當時是一種大家熟知的生物,應該是古人親眼見過的,不然也不會這樣描述了。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龍是當年黃帝在創立華夏民族時,用各種動物的特徵拼湊想像出來的生物,但是這種說法已經被考古學家否認了。在河南濮陽的古墓,考古學家發現了蚌殼龍,據考察已經有6500年左右,與現在我們知道的龍的形象十分相似。
早在1996年,就有發現與神話中的龍極為相似的生物,距今約有2億年了。這樣看來,龍是真的存在過的,不過現在已經滅絕了,或許等千百年過去之後,地球會重新孕育出龍這樣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