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鳥首龍身的怪獸, 跑到歐洲橫行無忌,令羅馬人色變!

2021-01-09 騰訊網

雞蛇獸的傳聞在西方社會家喻戶曉,在9世紀的羅馬,人們曾經歷了一場浩劫,蛇中之王的雞蛇獸肆虐,不但人畜屍橫遍野,就連郊外的野馬,地上的草木也無一生存。

在英國圖書館的15世紀鍊金術手稿中,仍可以看到這本雞蛇獸插圖,雞蛇獸的尖嘴和它揮一揮就足以致命的長尾讓歐洲人恐懼不已,據史料記載,一個歐洲農民說他本來有八頭母牛,有五頭可以擠牛奶,後來附近出現了雞蛇獸,現在只剩下牧場上的牛糞了。

19世紀一個法國醫生聲稱,自己認識一個能夠繁育出龍和雞蛇的義大利人,有人認為雞蛇獸是母雞被蛇受精之後的產物,從這個插圖中可以看到,雞蛇獸有兩種,一種是有四足,有翅膀,有的長三個頭。

另一種沒有四足和翅膀,身體像蛇,頭和嘴像雞。這有可能是像青蛙的成長一樣,幼年的雞蛇獸像蛇一樣,到成年階段才長出腳和翅膀,甚至長出三個頭。

在《山海經》裡也有關於類似雞蛇獸的記載: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意思是在南方第二列山系,從櫃山起到漆吳山,一共十七座山,七千二百裡,這些山的山神都是龍的身子鳥的頭,人們經常用牲畜和稻米祭祀它。

《山海經》裡關於龍身鳥首神獸的描述和歐洲鍊金術手稿中的雞蛇獸很相似,據說雞蛇獸出沒在黑暗的洞穴中,它們用身體纏繞敵人,消耗對手的體力,然後用尖嘴攻擊,使對手血流如注危及生命。

古羅馬傳說中的雞蛇獸會引起動植物大面積死亡,主要是因為雞蛇獸體內存在一種劇毒,人和動物一旦接觸到就會立刻死亡,凡是它接觸到的野草灌木也會全部死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上古時期96個龍形神獸,人面龍身,《山海經》中的神秘山神
    早在春秋戰國,夫龍之說已十分普,《山海經》則載近百有餘龍族神獸,或龍神。南山乙龍神循南線一路遊,南山經之首中,謂招搖山,自招搖山至箕尾數十山,擊二千九百五十裡。此十神皆鳥身龍首之獸,代天理山嶽、瀆。此神以同一方,業亦盡同,則其狀亦如一,皆是長著鳥身,龍之首。若祭此十位,則得以殊之祭與儀。《山海經·南山經》,鵲山為南山系第一山,鵲山脈之首即招搖山。自此山至箕尾之十山,有十個神。此神仙之狀皆是龍頭鳥身,祭時有與之禮。
  • 《山海經》人面牛耳怪獸,會一種神秘咒語,能夠封印群魔
    就在他正要壽終正寢的時候,天地間生出了無數的鬼魅魍魎,橫行無忌,一片烏煙瘴氣。盤古尚存一絲殘靈,口中大吼一聲「吒!」,只一聲所有的鬼魅都退避三舍,鑽入了地下,不敢在人間作惡。所以在上古時候,巫師團體普遍有一個共識,他們認為「吒」字是天地間聲音之首,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
  • 《山海經》中六種怪物,上古時期的奇禽怪獸,一個特徵世間少有
    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北山的首山曰太行山,太行山的首山叫做歸山。歸山之上富有金玉,山麓多青玉。有一種叫野獸生活在這裡,樣子像羚羊,但有四隻角,馬尾鳥蹄,善於跳舞。它的名字叫做。和在同一座山上的有一隻同樣長著紅色尾巴的怪鳥,它全身都是白色的,卻有一條鮮豔的紅色的尾巴,足足長著六隻腳爪,經常大驚小怪一驚一乍的。它叫起來就像是在自責一般。它的名字叫做(fén)。《山海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 《山海經》記載許多部落以鳥為圖騰,人的面孔而長著鳥的身子
    《南山經》中說,以招搖之山為首的鵲山系列山脈,其神皆「鳥身而龍首」。《南次二經》的十七個山,其神是「龍身而鳥首」。《西山經》槐江之山的山神是英招,英招有鳥的翅膀。《中次二經》一共九座山,山神「)面雨身」。《中次八經》一共二十三座山,其神皆「鳥身而人面」。《中次十二經》共十五山,其神皆「鳥身而龍首」。
  • 山海經中的十大人面獸!有的吞噬火焰,有的還能抵擋雷劫!
    《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奇禽怪獸,它就像是一個令人拍案驚奇的動物博物館。 而其中有一些很有特點,比如人面馬身的英招,人面鳥身的畢方,人面豺身的化蛇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 《山海經》唯一沒有名字的神,鳥身龍首,曾經與恐龍生活在一起
    在山海經中又一個沒有名字的神,它的外貌是鳥身龍首,這究竟是什麼生物呢?
  • 《山海經》中的龍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是由於《山海經》裡面提到的一些關於地理、方位,都非常的詳盡,包括在什麼地方生存的什麼人、什麼樣的生命、什麼樣的神、以及有些什麼特產等等,這些資料都非常的翔實。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就不理解了。無奈之下,很多人就說這些東西都與上古時代有關,是屬於「史前文化」等等。到底《山海經》中提到的很多異獸與人物與什麼有關呢?我們來看看佛經中的描述。
  • 《山海經》人魚,林羚,泰坦鳥,不知道還有什麼讓我們驚奇的怪獸
    上期我們說了一些《山海經》中的怪獸,至今我們生活中還存在的,這一期我們繼續來聊聊山海經中的怪獸。我們都知道《山海經》中描述了大量離奇古怪的動物,這些怪物現在還有的寥寥無幾,那麼那些怪獸在以前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我們來看一看。
  • 盤點山海經中的十大人面獸
    它是人面鳥身,木精所生,兩翼一足,只要是它出現的地方必然會有火災,所以人們都很避諱它。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曾有賴於畢方出手才破了蚩尤和靈媒組成的亡靈軍團,一統四海。 3、人面鳥身的橐蜚(tuo』fei)。橐蜚也是長著一隻腳,樣子很像貓頭鷹,人面鳥身。它夏天躲在窩裡不露面,到了冬天才會出現。
  • 她是最受古人追捧的神獸之一,身份與龍並列,人面鳥身還有九個頭
    中國神話中的九鳳神鳥,以九頭鳥的形象著稱,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而第一次被記載入冊的是在《山海經》中,書中這樣描寫九鳳:"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然不能斷定其精確的位置,但可以肯定的的是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的帝君顓頊和他的九個嬪妃都被葬在此地。
  • 中國古代故事:凸目尖耳銅面像——人首鳥身的神
    將三星堆三具凸目銅面像解釋為人首鳥身的鳥形神像可能要比解釋為人首龍身的龍蛇形狀的神像更為合理。其復原形態為下方為兩隻昂首垂尾的帶翼神獸,中為四個身著鳥飾服裝的立人,立人頭上承託一巨大的方尊形器。尊的頸部以上殘缺,在尊的肩部一面的正中卻還保存有一隻人面鳥身神的形象,這就為我們解釋三星堆凸目尖耳人形銅面像提供了可以比較的圖像材料和可以推論的直接證據。另有一件小銅像,表現的是在一朵花蕾上站立著一個人首鳥身的神,該神的眼睛也是瞳孔凸出於眼眶之外。
  • 山海經中的龍真實存在, 或許有機會重新出現!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龍是十分神秘的物種,我們都知道它的樣子,卻從來沒有人見過,無法證實龍是否存在。
  • 山海經中的龍真實存在,或許有機會重新出現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龍是十分神秘的物種,我們都知道它的樣子,卻從來沒有人見過,無法證實龍是否存在。但龍存在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因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關於龍的記載。比如《夢溪筆談》中「遼太祖射龍」的故事,《拾遺記》中三皇五帝養龍的故事,《史記》和《竹書紀年》中也都提到了「孔甲好龍」的故事。
  • 山海經|令丘山中人面四目的鳥,叫顒
    《山海經》南次三經中記載了一座火焰山,山上生活著一種奇怪的鳥,人面四目,貓頭鷹之身。我們先來看原文:又東四百裡,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 龍是黃帝的圖騰?《山海經》和考古學證實,龍是2億年前的生物
    許多人認為,龍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也是黃帝創造出來的圖騰。但幾千年來,民間目擊龍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歷朝歷代的古籍中也有大量龍的記載。另外,《山海經》和一項考古發現證實,龍在2億年前真的存在過。下面,讓我們從《夢溪筆談》、《史記》和《拾遺記》等古籍記載,了解中國古代龍的故事。
  • 《山海經》:為什麼中國的神總是半人半獸?
    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山加鷂去鳥】崖。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 山海經:西次二經全怪獸圖解
    楊日:《山海經·西山經》雲,鹿臺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日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鹿臺今上郡也,自西而南,吾郡其有憂乎。愈年丁丑,果有楚冠之變。」郭璞《圖贊》日:「鳧徯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推之自然,厥數難明。」今見佔圖中的鳧徯有兩種形狀:其一為人面鳥,;其二為非人面鳥。
  • 上古時代的四大「鳥人」,人面鳥身,最後一個讓統治者懼怕不已!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神祇,在山海經中的形象卻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鳥人,在相關的古籍記載中,句芒是東方天帝手底下的輔佐官,是春神也是木神,掌管著神樹扶桑。但是他的形象卻是人面鳥身,而且還騎著兩條龍。在長安看來如果不是鳥身的話,可以說是非常霸氣的一個形象了,不過一旦搭配上鳥身,總覺得有點感覺微妙呢!
  • 六角龍魚?人面赤身?《山海經》中的神話生物竟然是真的?
    今天我要講的是一本書——《山海經》中的神秘生物。《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 《山海經》中神奇的動植物有哪些?五彩祥鳥鳳凰在這裡
    對於《南次三經》中的這個山系,每座山的地理位置都難以考證,只知道大致在廣東、廣西境內。依舊是很多的奇珍異獸,如丹穴山的五彩祥鳥鳳凰,如禱過山上被古人奉為神獸的犀牛(原來古人以前把犀牛當作神獸啊?)《南次三經》:天虞山:山下多水,人無法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