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近年來,國內一些健康服務機構紛紛引進各種腦(電)波治療儀,而一些電商網站也在熱售各種腦功能治療儀,這些神奇的產品聲稱能通過聲、光、電、磁等各種刺激方式,讓你的左右半球腦電波實現同步,調節大腦的功能,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甚至精神分裂,還可提升學習成績。然而國內外的醫學專家紛紛指出,這些產品的療效宣傳涉嫌誇大甚至造假,其治療機理缺乏科學依據。專家還提醒,一些治療儀產生的聲、光、電刺激分分鐘可能讓一些敏感的人突然抽起羊角風來……
神奇的治療儀讓你享受「精神桑拿」?
據市場上一種「腦電波治療儀」的文字介紹,該產品根據腦電波同步及經絡平衡原理,利用特殊編制的聲、光信號頻率(節律)變化及低頻電脈衝,分別作用於人體的耳、眼和相關經絡穴位,影響調節人體的腦電活動水平及興奮水平,據說可以減輕焦慮緊張,控制疼痛,激發學習記憶和創造能力。
患者接受治療時要戴著眼罩、耳機、電極等,聆聽音樂和治療師的引導,相當於享受一次「精神桑拿」。據介紹,該儀器可用於治療頑固性失眠、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腦中風後遺症、原發性高血壓、考生考期症候群、小兒多動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等。
「腦電波同步」一定是好事嗎?
相當一部分「腦電波治療儀」聲稱能實現「腦電波同步」,這種「同步」究竟是啥?目前有多種說法,有時是指個人的腦電波與外界信號或者別人的腦電波同步。據學術期刊《人類神經科學前沿》報導,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播放與人腦電波同步的音頻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記憶力和深度睡眠質量。還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名學生聚精會神時,其腦電波和其他學生的腦電波會趨向匹配,在小組討論和觀看視頻時,這些學生的腦電波更加趨同。
市面上各種「腦電波治療儀」的基本原理是「腦電波同步」,通過特製的眼鏡和耳機製造變化的聲光效應讓人的左右半腦阿爾法波頻率同步,據說可以放鬆身體、改善消化、提升性功能、鎮痛、戒癮等。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癲癇內科副主任李花博士表示,這種讓「腦電波同步」的治療沒有科學依據,有的病人進行之後感覺「有效」只不過是心理作用,是受到暗示的結果。她解釋說,正常的人腦電活動是左右兩側半球同步的,有的人曾經遭遇出生缺氧、腦外傷,或者得過腦炎等,之後就可能兩側腦電波不同步,但只要智力和行為正常,又沒有出現症狀,一般不需要治療,況且這種情況也很難通過體外刺激誘導腦電波同步。一些癲癇患者的一側大腦半球出現異常放電,若異常的腦電波擴展到兩側半球,實現兩側同步化,反而是癲癇惡化的表現。
聲、光、電刺激均可誘發癲癇
全美反衛生欺詐委員會聯合創始人、精神病學家史蒂芬·巴雷特博士指出,一些「腦電波治療儀」的所謂療效沒有科學依據,而部分通過閃光誘導腦電波同步的設備存在危險,因為閃光可以誘發一些易感人群癲癇發作,有的從來沒有癲癇發作過的人也可能被誘發出癲癇來。
李花介紹說,癲癇的確可以被誘發出來,常見的誘因包括熬夜、過度疲勞、喝酒、喝含咖啡因的飲料等,患者受到刺激後神經細胞興奮,便出現癲癇發作。光刺激可以通過眼睛傳導到大腦枕葉皮層的中樞,進而誘發肌陣攣發作——這是兒童及青少年期常見的癲癇發作形式,表現為身體某個部位突然快速有力地抽動,主要是由於局部肌肉突然收縮所致。有的時候,這些患者看到衣服上的條紋、格子圖案都可能發作,而臨床上還有用光線誘發癲癇的腦電圖檢查。因此,醫生會建議癲癇患者儘量少看電視,少玩遊戲,就是要避免光線的快速轉換誘發癲癇。
除了光刺激,一些「腦電波治療儀」還會用聲音、弱電流等刺激頭部以實現「腦電波同步」。對此李花提醒,聲音和電流刺激也有可能誘發癲癇,特別是有癲癇基礎的患者。
經顱磁刺激能治療孤獨症?
市面上還有一些「高級」的腦電波治療儀能實施經顱磁刺激。一些產品資料宣稱,身心創傷可導致腦電波失衡,這種治療儀能分析出患者腦電波不同步,通過個性化的經顱磁刺激治療,讓短程磁脈衝作用於特定腦區,實現阿爾法腦電波同步,恢復腦電波活動的平衡,從而改善大腦功能,例如治療兒童孤獨症。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臨床神經學家史蒂文·諾維拉博士表示,腦電波同步治療的理論只能忽悠外行,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是胡說八道,其宣傳存在誤導或造假。以兒童孤獨症為例,患者的腦細胞連接較正常人少,做腦電圖會出現腦電波同步減少。經顱磁刺激可改變大腦神經元網絡的衝動頻率,多用於研究或終止癲癇和偏頭痛,對腦電圖也可能產生改變,但這種作用是暫時的,並不改變孤獨症患者大腦神經細胞的連接問題,因此它治不了孤獨症,也不能治好其他病。他打比方說,這種治療相當於給長了麻疹的皮膚塗上化妝粉底,並不能治好麻疹。他還提醒,腦電圖有很多噪聲信號,很容易被騙子說成「個性化」,而「平衡腦電波」的治療都是偽科學。
李花稱,低頻經顱磁刺激可抑制大腦皮層興奮性,可能減少癲癇發作,但療效不確定;臨床上用高頻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鬱症。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癲癇內科副主任李花博士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