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政治緊張!今年,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2020-07-27 上觀新聞

港媒稱,根據一項新研究,儘管中美關係不佳,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兩國科學家合作增多。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從2018年年初至2020年4月間發表的1萬篇涉及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

在截至2019年年底的兩年內,有3.6%的論文涉及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而在今年頭4個月內,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9%。

該研究結果於21日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報導稱,在這一研究結果公布之際,涉及中國合作夥伴或資金的美國研究項目正面臨更嚴格的審查,華盛頓也一直在加大中國研究人員和學生獲得赴美籤證的難度。

超越政治緊張!今年,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俄亥俄州立大學國際事務專業副教授卡羅琳·華格納與研究員約翰·豪普特共同撰寫了這篇論文。華格納說,近幾十年來,中美合作呈爆炸式增長。

她說,如今,中國是美國在科研領域最大的國際合作夥伴,而且在新冠疫情期間,這一趨勢一直延續。

「我們發現,美中合作得到加強。他們實際上擴大了合作內容。他們的合作比以前更緊密。」

華格納說,她並不太擔心兩國之間的政治緊張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因為科學界的運行不同於政治界。

超越政治緊張!今年,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她說:「政治緊張關係會繼續……但科學文化非常注重事實和聲望。」

報導還稱,亞利桑那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人員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中美兩國科學家存在密切聯繫。

他們研究了近5000篇關於新冠病毒的論文,發現中國科學家是最高產的論文作者,而且他們與美國同行之間的合作次數是與英國同行合作的2.7倍。這一研究結果尚未得到同行評議。

亞利桑那大學教授珍妮·李說:「鑑於中美緊張態勢加劇,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們以為美中相關合作會減少。但令人欣慰的是,恰恰相反。」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相關焦點

  • 港媒:超越政治緊張 研究稱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港媒稱,根據一項新研究,儘管中美關係不佳,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兩國科學家合作增多。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從2018年年初至2020年4月間發表的1萬篇涉及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在截至2019年年底的兩年內,有3.6%的論文涉及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而在今年頭4個月內,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9%。
  • 外媒:巴西「禁燒令」發布後 亞馬孫盆地林火不減反增
    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外媒稱,巴西政府8月28日下令禁止燒芭兩個月,但接下來幾天亞馬孫盆地林火不減反增。但分析師認為,巴西政府的禁火令可能來得太遲,而且政治意義大於實際作用,恐怕無法有效應對林火。博索納羅29日在面簿直播視頻中稱,「今年林火數量遠低於近年來的平均水平」。森林砍伐是亞馬孫雨林面對的最大威脅之一。每逢旱季來臨,巴西、秘魯、厄瓜多和玻利維亞農民普遍以燒芭的方式清除林地,這往往導致林火肆虐。此外,大片亞馬孫土地也被佔用來種植非法作物。例如在哥倫比亞,古柯種植面積就達到約17萬公頃。
  • 港媒:中美科學家仍在合作共事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2日文章,原題:儘管川普有敵意,中美科學家依然合作共事 在中國東部城市合肥,由物理學家潘建偉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可以在戰場上使用的新設備儘管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爭鬥,但兩國科學家仍在繼續聯合進行研究,包括一些可能引起關注的應用。今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光譜分析實驗室主任李健(音)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合著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針對電子和潛艇戰中信號幹擾攻擊的對策。一位熟悉國際研究合作的上海科學家說:「目前情況下,研究人員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到處都是雷區。」
  • 中美科學家仍在合作共事
    儘管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爭鬥,但兩國科學家仍在繼續聯合進行研究,包括一些可能引起關注的應用。今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光譜分析實驗室主任李健(音)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合著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針對電子和潛艇戰中信號幹擾攻擊的對策。一位熟悉國際研究合作的上海科學家說:「目前情況下,研究人員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到處都是雷區。」
  • 《科學美國人》撰文:中國對中美科研合作貢獻巨大
    《科學美國人》網站 圖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消息,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近日撰文稱,他們對2014年至2018年中美科研合作情況調查後發現,中美科學合作令美國受益更多,對此類合作設限可能會阻擋未來科學創新前進的步伐。
  •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電影《火星救援》帶來了一個真問題:正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呢?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年度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當然不會無視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片中再次突顯中國航天元素: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航天員回不了地球。
  • 海賊王:卡普有多強大,年齡超過70歲,戰鬥力卻不減反增!
    海賊王:卡普有多強大,年齡超過70歲,戰鬥力卻不減反增!海賊王這部動漫是我們大家都看過的,可以說非常的好看了,不管是劇情還是人物都非常的不錯,深受我們大家的喜歡。而羅傑時代的人都老了,但是卡普的實力卻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是在增長。卡普也是海軍的老兵了,當初經歷了洛克斯的戰役,打敗了洛克斯,成為了海軍的英雄。羅傑時代多次的把羅傑逼入絕境,能夠看出他多麼的厲害。之後他還打敗了金獅子,成功的抓捕了金獅子,這些都能夠看出卡普的實力多麼恐怖。
  • 臺軍艦隊染疫後,蔡英文滿意度竟不減反增,首度突破7成
    據臺灣《美麗島電子報》28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儘管18日爆發臺海軍敦睦艦隊集體染疫事件,但在有效控管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甚至不減反增,首度突破7成,更有近3成是泛藍支持者滿意蔡英文的施政。
  • 滬倫通因中英政治關係緊張被叫停?外交部回應
    今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也是落實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的重要一年。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訪非期間,將秉持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方深入溝通對接,推動落實習近平主席同非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論壇北京峰會成果,推進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弘揚中非傳統友誼,推動雙邊和中非關係實現新的發展。
  • 多種鯨魚瀕臨滅絕,為何獨角鯨卻不減反增?其基因組令人捉摸不透
    但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洋汙染的影響,加上一些國家以科研的藉口進行商業捕鯨活動,幾十年來鯨魚的數量恢復得非常緩慢。某些種類的鯨魚的數量仍在在下降。但是有一種鯨魚,儘管是在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的今天,它們的數量卻不減反增,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獨角鯨了。
  • 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中國太空人或登國際空間站
    北京時間4日5時7分,由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的科研載荷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由「獵鷹9」號火箭送往國際空間站。預計搭載中方科研載荷的「龍」飛船將在當地時間6月6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陸國際空間站,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零」的突破。
  • 中美誰都承受不起零和博弈
    訪美前,習近平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談到:「由於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夢、美國夢以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內涵不盡相同,實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各國人民對夢想的追求,不論有什麼異同,都是激勵他們頑強奮鬥的強大動力,也為中美合作和各國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 川普栽贓武漢研究所,美專家4理由闢謠,中美科研合作受損嚴重
    近日,曾經與武漢病毒研究所開展過合作的美國流行病學專家馬澤特公開表示,「新冠疫情極不可能是實驗室事故」,這種沒有任何理由的懷疑,將破壞中美兩國醫學家的合作。中美兩國研究人員通過聯合研究,掌握了蝙蝠攜帶冠狀病毒的基本情況,為此次應對新冠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川普被民粹主義洗腦,4月17日在白宮簡報會上被問及這一項目時,他不了解任何情況,就當即表示「將很快結束這筆撥款」,一周後美國人單方面取消了這項聯合研究計劃。現在川普大肆宣揚,武漢病毒研究所實驗室洩露新冠疫情的陰謀論,對於中美兩國未來開展病毒科學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會非常不利。
  • 頭條 美國智庫假想中美交戰:南海勢均力敵 臺海中國佔優
    文章稱,在美國與中國關係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擅長軍事領域研究的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進行了名為「假如中美兩國交戰」的模擬實驗。實驗假想在臺灣與南沙群島的紛爭從偶發性戰鬥發展為正式交戰,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美軍仍然在綜合實力上佔據優勢」。
  • 短期稅收收入「減」 持續發展勢能「增」
    前7月累計減稅2107億元,營改增為經濟轉型蓄能短期稅收收入「減」 持續發展勢能「增」國家稅務總局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107億元。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表示,考慮到2012年營改增試點以來呈現減稅規模逐月放大、改革效應逐步明顯的趨勢,加上取消和停徵的政府性基金、免徵的18項政府性收費,預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的承諾有望全面實現。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相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加,不斷變換著,或者有人開始逃避,不去思索。什麼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在《心經》種給出一個詞:「諸法空相。」《心經》的開頭就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沈逸:歐巴馬訪華與中美在核擴散上的合作
    而在此後一個多月的11月15日至18日,歐巴馬總統將訪問中國,基本可以確信與不擴散核武器相關的話題,必然將構成中美首腦峰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在防止核擴散問題上展開有效的合作,作為一個關係中美戰略認知與短期安全利益的重要問題,對於中美安全關係的穩定發展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 抵制運動行不通,進口中國商品不減反增,印商人:我們只配造農具
    在一陣瘋狂的煽風點火過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不減反增。據《印度斯坦時報》9月21日報導,雖然印度極力倡導民眾使用國貨,抵制中國產品,但是想完全抵制中國產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據統計,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宅經濟"的興起,印度某些產品的對華進口增長量超過了平時的一倍。尤其是像手機和其他可攜式電子設備電池中使用的鋰離子,印度市場80%以上的供貨從中國進口。
  • 世衛發言人:此次來華進行聯合科研合作與政治無關
    不久前中方宣布,經雙方協商,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國際專家組將於1月14日來華考察,同中方科學家就新冠病毒溯源進行聯合科研合作。本周二(1月12日),田薇獨家專訪到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哈裡斯(Harris)博士,並了解到:早在2020年10月,聯合科研合作考察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其間,各方還進行了幾次zoom會議進行溝通。
  • 中美軍事升溫推動雙方關係美方示好有雙重含義
    一個月之內,中美連續三次高規格軍事交流引起各方高度關注。「特別政策對話」有別於以往中美軍事交流政治意義大過軍事意義的慣例,直面兩軍合作的實質性問題。  而此次會議之所以如此引人矚目,還不僅由於該會開闢了自「中美年度軍事磋商」後中美兩軍又一交流管道,而且其還首次被雙方冠以「特別政策對話」的稱號,即首次中美兩國國防部政策會議,因此有別於以往中美軍事交流政治意義大過軍事意義的慣例,雙方將直接面對兩軍合作的實質性問題,亦即所謂的「功能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