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Riboswitch RNA可通過同時感應SAM和tRNA配體精確調控基因...

2020-11-30 復旦大學

核糖開關(Riboswitches)是一類非編碼RNA元件,主要存在於細菌mRNA的5′非編碼區(5′UTR),通常由適配體(aptamer)和表達平臺(expression platform)兩個功能域組成。當特定分子(ligand,配體)結合適配體域時,會引起表達平臺域的局部構象發生變化,從而打開或關閉下遊基因的表達。核糖開關廣泛存在於細菌中,它們在細菌的硫代謝、輔酶合成、胺基酸合成等基礎代謝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迄今為止,已有20餘類感應不同分子的核糖開關在細菌中被確認。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屬於黃單胞桿菌屬革蘭氏陰性細菌,是引起十字花科植物(包括重要的蔬菜如白菜、蘿蔔、甘藍,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以及模式植物擬南芥等)黑腐病的病原菌,也是研究微生物與寄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的主要模式菌之一。此前的研究發現,在Xcc的合成甲硫氨酸必須的操縱子(met操縱子)mRNA的5′UTR區,存在一段與SAM-I型核糖開關適配體區相似的序列(核糖開關多以其識別的配體分子命名,按照RNA二級結構特徵又可分為多個亞型),預示在Xcc中Met的合成可能由SAM-I核糖開關控制。但是該潛在的SAM-IXcc核糖開關缺乏已知的核糖開關表達平臺的明顯特徵,其可能的調控功能及機制均不清楚。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顧宏周研究團隊聯合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唐紀良團隊,研究發現SAM-IXcc RNA在黃單胞菌屬中是高度保守的,並且是一類獨特的具有雙重識別功能的核糖開關:既可以通過適配體區域結合SAM後關閉Met的合成,也可以通過表達平臺區域與空載的Met-tRNA互作從而打開Met的合成,且雙重感應可以同時發生。換言之,SAM和空載的Met-tRNA同時作用於SAM-IXcc 協調著Met的合成。小分子(SAM)和tRNA同時作用於一個核糖開關協同控制著基因表達是一個全新的發現。6月3日,相關成果以《SAM-I型核糖開關雙重感應非荷載的起始tRNA》(「SAM-I riboswitch with the ability to sense and respond to uncharged initiator tRNA」)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者首先通過融合了SAM-IXcc RNA的reporter體系證實該核糖開關能特異地感應SAM並在翻譯水平上起調控作用,並進一步利用具有單鹼基解析度的in-line probing探測手段,重構了SAM-IXcc RNA的二級/三級結構,發現其與已知的SAM-I核糖開關的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時,in-line probing實驗結果再次確認SAM-IXcc RNA可以很好的結合SAM並區分其類似物SAH或Met(圖1)。

圖1. 確認Xcc中的I型SAM核糖開關

研究者很快發現SAM-IXcc 核糖開關結合SAM後可以很好的關閉下遊基因表達,反映在核糖體結合位點Shine-Dalgarno(SD)序列以及翻譯起始密碼子AUG均被屏蔽在穩定的RNA Stem裡。然而,在不結合SAM時,整個開關處於「半打開」狀態:起始密碼子AUG暴露了出來,但是SD序列依然被屏蔽(圖2)。這種不徹底的打開較為異常,有別於已知的核糖開關工作原理。這促使研究者思考是否有其它因素共同參與SAM-IXcc 核糖開關的調控。

圖2. SAM-IXcc 感應SAM並在翻譯水平上的調控

在細菌中,已知有兩類核糖開關分別調控著Met的合成,SAM核糖開關是其中一類(又稱為S Box),另一類為T Box。通常S Box感應到高濃度的SAM後會關閉Met的合成,而T Box感應到積聚的空載Met-tRNA後會打開Met的合成。在Xcc中,SAM-IXcc下遊的第一個基因Homo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encoded by XC1251,圖1a)緊密參與著Met的合成代謝並延伸至負載Met-tRNA的合成(圖3)。因此,研究者猜測空載的Met-tRNA可能就是參與SAM-IXcc 核糖開關SD區打開或屏蔽的其它因素,儘管SAM-IXcc不具備已知T Box的特徵序列。

圖3. Xcc中Met和SAM的合成及代謝途徑

凝膠阻滯實驗(EMSA)很快證明了該猜測:SAM-IXcc的表達平臺能夠與空載的起始Met-tRNA(tRNAfMet)結合,並且這種結合非常特異,Xcc中的其它所有tRNA以及負載了Met的tRNAfMet都不具備這種結合能力;進一步研究發現在SAM-IXcc核糖開關上的結合位點就是屏蔽SD的抗SD序列(anti-SD),當空載的tRNAfMet結合了SAM-IXcc後,SD序列才得到徹底的釋放。但是空載的tRNAfMet通過哪些鹼基如何與SAM-IXcc形成特異互作的,目前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最後,研究者提出了SAM-IXcc的調控模型(圖4):當Xcc中的空載tRNAfMet濃度低時,意味著Met濃度高(tRNA都處於裝載狀態),若此時SAM濃度也高,則SAM結合到SAM-IXcc上完全關閉Met/SAM的合成(OFF),節約原料併合理控制SAM和Met水平;但如果此時SAM濃度低,那麼SAM-IXcc則不結合SAM從而半打開Met的合成通路(Partial ON 1),因為Met的濃度已經是足夠高的,無須迫切提升Met,當一部分Met被合成轉化為SAM後,SAM的濃度自然得到補足而Met的濃度也可以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類似的,當Xcc中的空載tRNAfMet濃度高時,意味著Met濃度低,若此時SAM濃度也低,則空載的tRNAfMet結合到未結合SAM的SAM-IXcc上,完全釋放出SD和AUG序列,核糖開關完全打開Met/SAM的合成(Full On),從而可儘快恢復SAM和Met的水平;但如果此時SAM濃度高,那麼SAM-IXcc則同時結合SAM以及空載的tRNAfMet,釋放出SD序列但仍屏蔽AUG,從而半打開Met的合成通路(Partial ON 2),一定程度上補足Met的水平即可。

圖4. SAM-IXcc的假想工作模型

綜上所述,該研究在革蘭氏陰性菌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SAM-I型核糖開關,它的表達平臺區又隱藏著一個感應tRNA的開關。這樣的雙重開關被認為可以更和諧更合理地調控Met的合成代謝通路,使得相應的細菌在進化的過程中更具備生存優勢。這項研究豐富了人們對核糖開關調控機制的認識,也為更好地幹預細菌的代謝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悉,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唐紀良和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顧宏周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廣西大學唐東階,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杜鑫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時強,廣西大學、遵義醫科大學張建玲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417-z

相關焦點

  •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6:11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雷蕾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
  • 調控基因是編碼能與操縱序列結合的調控蛋白的基因
    最早只把與阻遏蛋白結合、起阻遏作用的序列稱為操縱子,但其後發現有的操縱元中同一操縱序列與不同構像的蛋白質結合,可以分別起阻遏或激活基因表達的作用,阿拉伯糖操縱元中的序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凡能與調控蛋白特異性結合、從而影響基因轉錄強弱的序列,不論其對基因轉錄的作用是減弱、阻止或增強、開放,都可稱為操縱子。
  • 【分析】基於「肽編碼」的金納米棒形態演變精確調控其LSPR特性
    基於縱向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的光學信號在生物傳感和檢測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歸因於其超高的靈敏度和信噪比。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A) 反義長鏈非編碼RNA(divergent lncRNAs)通過調控鄰近蛋白編碼基因的轉錄來參與與該蛋白相關的生物學過程。B) LncRNA Evx1as順式調節EVX1表達的模式圖。她的實驗室利用多能幹細胞分化體系為模型,通過研究特定類別有代表性的lncRNAs,過去兩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揭示了非編碼RNA介導的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模式。她的課題組在2015年首次報導了一個非編碼RNA的轉錄本和基因組DNA,能同時拮抗性地精細調控同一靶基因的轉錄表達。揭示了RNA可以作為靈活的調控因子動態傳遞基因組DNA上承載的精細信息,微調基因表達並參與細胞分化和發育過程。
  • tRNA:"老樹開新花"
    甲硫基化(ms2A) 修飾通過與mRNA密碼子第一個核苷酸的鹼基的相互作用來穩定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相互作用。在全身cdkal1基因敲除和胰島β細胞中cdkal1基因特異敲除的小鼠中,ATP的產生以及第一階段胰島素的分泌均有降低。同時,胰島β細胞中cdkal1基因特異敲除的小鼠中還伴隨有胰島肥大及血糖調控損傷的現象。
  • 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uORF和microRNA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
    如何通過組合使用在轉錄後和翻譯水平上調控mRNA的功能和命運。生物體為了確保發育程序的準確性或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會利用不同類型的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在多個層面精細調控基因表達。當前對基因表達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上的調控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而在蛋白質翻譯水平上調控的研究則相對滯後。陸劍課題組近年來結合核糖體圖譜實驗、高通量測序和演化基因組學分析,致力於解析蛋白質翻譯調控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規律。
  • 胃癌中微小 RNA 與 DNA 甲基化調控的關係
    ,並通過細胞內複雜的調控網絡對細胞發育、分化、增殖與凋亡等過程進行精確調節。>DNA序列的變化就使基因表達發生可遺傳的改變。的表達:研究者發現在胃癌細胞中,啟動子區域CpG島的超甲基化可抑制抑癌基因的表達,包括編碼p16
  • Nat Commun|新方法可通過光線精確控制基因
    一種新型的光學開關使精確控制基因拷貝的壽命成為可能幾十年前,研究人員想出了使用這種粉碎機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的想法: 通過特別附加一個標記到某些 mRNAs,他們確保轉錄根本不被用作建立指令,而是立即被銷毀: 這個過程也被稱為 RNA 沉默。然後細胞缺乏相應的蛋白質。這使得找出它實際上負責的功能成為可能。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LncRNA的功能分類及預測,是非編碼RNA領域一直追尋和探索的重要問題,它對於認識非編碼RNA生物學功能和存在的意義具有重要作用。沈曉驊研究組發現,lncRNA在基因組上的分布不是隨機的,並根據它們在基因組上與鄰近蛋白編碼基因的位置關係進行了分類。其中,反義長鏈非編碼RNA(divergent lncRNAs)與鄰近蛋白基因在基因組上以頭對頭的方式反向排列和轉錄。
  • 工具篇|coding and non-coding RNA,都到我碗裡來
    然而,近期的大量研究表明,許多先前注釋的ncRNA其實具有蛋白質編碼功能,而大量mRNA被證明具有非編碼功能,且該功能與其編碼的蛋白質無關。這一類同時具有蛋白編碼和非編碼功能的RNA可能是一類現階段更具探索價值的RNA群體,被稱為「雙功能RNA」或「cncRNA(coding and non-coding RNA)」。
  • . | 光依賴法控制調控性RNA的活性
    因此,在這裡作者設計了一個完全基因可編碼的通用方法,實現利用光依賴控制pre-miRNA和shRNA活性。作者先測試了PAL介導的pre-miR活性調控。使用報告基因eGFP和適配體修飾的pre-miR-21(簡稱SHA),後者的嵌入靶位點在前者mRNA的3』-UTRs中。
  • 復旦丁建東:揭示細胞遷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體納米間距的調控規律
    通過運用嵌段共聚物膠束自組裝納米刻蝕技術獲得金的點陣,然後鍵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圖1),丁建東課題組製備了系列RGD納米陣列。該圖案化表面可實現對細胞表面整合素及其間距在納米級別的調控,以揭示材料表面配體的納米間距對細胞黏附和遷移的影響。
  •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CRISPR/Cas9通常在基因組靶向位點造成DNA鹼基的添加或刪除,導致基因功能的缺失。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建立了一個通過CRISPR/Cas9高效調控內源mRNA翻譯的方法。該方法可通過提高蛋白質翻譯效率,增加目標基因的編碼蛋白水平。  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產物一般受到轉錄、轉錄後RNA加工、蛋白質翻譯及翻譯後加工、蛋白降解等多個水平的調控。
  • Nucleic Acids Research:研究揭示長非編碼RNA對節律基因的調控機制
    以往節律基因的調控主要集中在蛋白編碼基因,雖有個別節律表達的lncRNA被發現,但缺乏對節律lncRNA的系統性研究;因此在該研究中,嚴軍研究組以小鼠肝臟組織為主要對象,系統地尋找了節律表達的lncRNA並探索了它們的節律調控功能。通過肝臟組織RNA-seq,研究者們系統性地拼接注釋了肝臟中表達的lncRNA,並篩選出在一晝夜中節律表達的lncRNA。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
    在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ERECTA(ER)基因座是決定果實大小和胚珠數量的關鍵因子,ER編碼LRR受體激酶並在氣孔發育、脈管結構和葉緣鋸齒的模式形成中發揮作用【4】。此外,ER家族受體的配體屬於富含半胱氨酸的EPF/EPFL(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EPF-like )分泌肽家族,可以通過不同受體複合體或ER的相互作用在氣孔發育和葉緣鋸齒中起調節作用【5】。
  • 研究鑑別幹細胞生物學調控基因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三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與已知在哺乳動物中參與調控胚胎幹細胞的蛋白極其相似。這些幹細胞生物學的新見解或將推動實現幹細胞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3月2日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精簡推送版 | 乳酸菌群體感應系統研究進展
    乳酸菌QS系統通過細胞密度的改變進行信息傳遞,同時根據信號分子的供體和受體是否為同一種菌,將群體感應系統分為種內信息交換系統和種間信息交換系統。大量研究表明,無論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中都存在通過AI-2信號分子感應環境變化的AI-2/LuxS QS調控機制,經證實,參與QS的LuxS基因可調控乳酸菌的許多生理活性。目前被證實有兩種合成AI-2的方法,一種是使用蛋氨酸作為起始原料的四步酶促反應途徑,另一種方法則是基於細菌的半生物合成途徑(圖1)。
  • ...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
    Feijó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Glutamate Receptor–Like Genes Form Ca2+ Channels in Pollen Tubes and Are Regulated by Pistil D-Ser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