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粉網訊:大家都知道,石灰石、大理石等物質中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CaCO3)和二氧化矽(SiO2)等物質。在化工生產中,本著提高產率的原則來採購和加工原材料,因此需要知道原料的有關數據,比如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質量百分含量)。那麼,怎麼獲得這些數據呢?在實驗室中,一般採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進行定量研究,不妨一起探討以下幾個研究方案。
方案一:取石灰石樣品質量為m,與一定量的稀鹽酸在燒杯中反應,反應前連同燒杯的總質量為m1,反應後的總質量為m2,則生成的CO2質量是m1—m2,根據CO2與CaCO3的質量關係可求出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問題似乎解決了,其實隱患很多,比如:無法確定是否充分反應,或許碳酸鈣還沒有完全反應(其中的SiO2等雜質不與鹽酸反應);或者鹽酸嚴重過量,造成浪費。此方案既不科學也不符合綠色化學研究理念。
方案二:將一定量的石灰石樣品放入燒杯中,再將100g稀鹽酸分4次加入燒杯中,每次均充分反應。實驗數據記錄如下:
經數據分析,第三次加入鹽酸時,固體質量減少不到3g,所以此時碳酸鈣已經徹底反應完畢。因為每次溶解3g固體,所以原固體質量為10g,最後剩餘2g固體為雜質,所以碳酸鈣質量為8g,故碳酸鈣質量分數為80%。此時可以看出,這個方案雖然採用了少量多次的研究思維,但是每次固體稱量會涉及過濾、烘乾等操作,屬於理想化設計,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方案三:取12.5g樣品研碎放入燒杯中,每次加入20.8g稀鹽酸後並用電子天平稱量,記錄實驗數據如下:
這項方案去掉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只稱量總質量,簡便易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分析第2次加酸反應前後質量差為72.2+20.8-91.9=1.1g,第5次反應前後差值為0,說明碳酸鈣已經完全反應。把每次差值加和為4.4g,可求出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80%。
少量多次實驗研究思維既減少了實驗步驟,縮小試驗誤差;又節約藥品和準確判斷反應進行程度,是化學研究的一種基本素養。
校對:粉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