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又傳來重磅消息——昨日,由北京大學和北京市共建的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開工啦!
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是個啥?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這張藍圖裡↓↓↓
「十三五」時期,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布局29個重大科技項目,早前已開工26個,包括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科教基礎設施、10個交叉研究平臺。
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是近日獲批的另外3個項目之一。
該項目建成後,將集「材料設計與預測-材料精確製備-高分辨表徵-量子化器件」等功能於一體,符合國際上輕元素量子體系前沿研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項目簡歷
建設地點
位於懷柔科學城起步區
建設規模
總建築面積1.22萬平方米
建設內容
面向氫、鋰、碳、氮等輕元素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及物性調控,運用標準化、模塊化的科學思想,建設材料設計與預測、材料精確製備、物性精準探測調控、器件加工與測試4個子系統,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從應用技術向產業轉化的跨越。
建設周期
3.5年
截至目前,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有27個在建項目。那麼,這個新開工平臺和其他項目有什麼內在關聯嗎?
發改君了解到,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是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和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外延交叉平臺,建成後將與材料基因組交叉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和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形成緊密協同關係。
具體說來↓↓↓
利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研究輕元素材料微觀結構與動力學特性;
利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研究高壓和強磁場等極端條件對輕元素材料的物性調控;
利用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開展輕元素生物醫學複合材料的成像研究。
通俗來說,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的建成,將為我國率先突破量子材料的瓶頸和產生顛覆性的技術打下堅實基礎,大大增強我國在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能力,為國家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同時,通過與現有大設施和部分研究平臺形成互補和紐帶關係,迅速提升我國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化學催化、生物物理等基礎研究領域的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為北京市和周邊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外用戶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協助高科技產業解決基礎問題,帶動我國清潔能源、信息通訊乃至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技術發展,起到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