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遊記》中的一個章節竟無意間暴露出神仙們「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秘訣,看罷不禁令人後背發涼,並瞬間顛覆了對神仙們的一貫認知。簡直細思極恐——原來,佛祖神仙比凡人和猛獸更殘暴!
1、驛丞一番話,驚呆取經人,長生不老術,竟是滅人倫
在《西遊記》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一章,寫的是師徒四人來到比丘國境內,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在大街上的鵝籠之中竟關著許多小兒,仿佛被叫賣的般。
這個奇怪現象引起了唐僧的注意,便叫住驛館的驛丞要問個明白。原文如下
三藏道:「貧僧進城時,見街坊人家,各設一鵝籠,都藏小兒在內。此事不明,故敢動問。」驛丞搖頭搖手只叫:「謹言!」三藏一發不放,執死定要問個詳細。驛丞無奈,只得悄悄而言道:「適所問鵝籠之事,乃是當今國主無道之事。此國原是比丘國,近有民謠,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樣,攜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歲,其女形容嬌俊,貌若觀音,進貢與當今。陛下愛其色美,寵幸在宮,號為美後。近來把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全無正眼相覷,不分晝夜,貪歡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體尫羸,飲食少進,命在須臾。
驛丞的話很令人疑惑:他居然把狐媚惑主、心腸狠辣的「妖后」比喻成「貌似觀音」,一般情況下,應該比喻成貌似嫦娥,或者貌若西子,即便他不知道西子是何人,至少也該比喻成貌似「仙子」。怎麼能把觀音與這種女人相提並論呢?
這驛丞對觀音有何怨恨,居然敢借「狐狸精變成的妖后」來誹謗觀音?先把這個疑點按下不提,繼續看驛丞是怎麼說的。
太醫院檢盡良方,不能療治。那進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誥封,稱為國丈。國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壽,前者去十洲、三島,採將藥來,俱已完備。但只是藥引子利害:單用著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藥,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
從驛丞的口中我們得知:那一千多個小兒的性命,原來是為給國王配長生不老藥的。而這樣的「絕密配方」正是來自於那個妖后與她的父親「國丈」。用人心來配藥獲取長壽不老,真是聞所未聞。
據驛丞講,用這一千個小兒的性命製藥就可以令人活一千歲。所以說「有千年不老之功效」。平均一個小兒的性命可以令人延壽一年。
千萬不要以為驛丞的話僅僅是個例,同時知道這個秘方的,不僅是這個妖道,而且還有觀音菩薩駕下的鯉魚精,當初悟空和八戒曾經變作童男童女來引誘妖精出洞,後來才知道——這吃人的鯉魚精居然是觀音菩薩「養的」。
之前悟空還不信:菩薩養的鯉魚精怎麼會吃人?世人都知道觀音菩薩是個「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善人,這廝怎麼敢冒充是觀音菩薩的魚?
結果,這貨還真是觀音菩薩的魚!觀音菩薩聽聞後,慌得連衣服也來不及換,頭也來不及梳,慌忙編了個小花籃跟隨悟空來捉妖。菩薩唯恐這廝毀了自己的「名聲」、洩露了長壽不老的「仙機」,竟連話也不敢多說,匆忙捉了魚狼狽地離開了。
唐僧聽罷驛丞那番話,瞬間滋生切膚之痛:自己十次轉世,都是未成年就被佛門弟子們分吃了。所以,有著極其濃重的心理陰影,今天聽罷驛丞一番話,頓時激發了前世記憶,惶恐心痛不已。
2、神仙佛祖的長生不老之術,竟是「吃人」
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
唐僧雖然總是一副慈悲面目,但卻很少有這樣「感同身受」的時候,唯獨這次,把個唐僧活活心疼哭了。「將心比心」自己轉世十次都沒能活到成年……
悟空把這「妖后與國丈」打回原形後,它真正的主人才出現,竟是「壽星老」。壽星老便是千年不老之身。
以前,還一直困惑壽星老是靠什麼秘方來延年益壽的,結果,他的座下鹿給出了驚人答案:吃人!而且是小兒的人心。每吃一個小孩心,可以延年一歲,吃一千個小孩的心,就可以千年不老!
那妖后與國丈正是偷用了壽星老的秘方,來給國王治病,延年益壽的。原文道:
只見那壽星老兒手摸著鹿頭罵道:「好孽畜啊!你怎麼背主逃去,在此成精!若不是我來,孫大聖定打死你了。」行者跳出來道:「老弟說什麼?」壽星道:「我囑鹿哩,我囑鹿哩!」
這壽星老出來的還真是恰到好處,早不出來晚不出來,偏偏在悟空要打死他的鹿時,才趕緊出來護犢子。壽星老此舉動很令人懷疑——這鹿精極有可能就是「打著為國王治病的幌子」來給壽星老採辦「人心」的。
是不是細思極恐?在沒有蟠桃之前,神仙佛祖們都是靠吃人來延年益壽的。無論是菩薩、佛祖還是壽星老,都是靠吃人心來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
在主人的影響下,像鯉魚、鹿這種溫順的動物,都會變得十分兇狠殘暴,以食人來修煉提升自己的法力。
而且,這絕非個例,包括如來家的老鼠精,這原本只吃五穀雜糧的老鼠,竟然跟佛祖學會了吃人,還曾在鎮海寺吃了六個和尚。
觀音菩薩的鯉魚、壽星老的鹿,佛祖的老鼠都會吃人,可見是有樣學樣,上行下效。讀到這裡終於明白了驛丞的那句比喻:「這女子生的面容嬌俏、貌似觀音」的「深刻寓意」了。
聲明:《西遊記》原本就是一部諷刺小說,所以說,即便有褻瀆神佛之語,佛祖神明也不要怪罪和當真,一笑置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