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裡,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初中物理裡面需要用到的數學知識。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目前初中物理都有哪些版本的教材,以及為什麼要研究教材、為什麼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希望能夠改變許多年輕教師對課本的認識和看法。
目前初中物理版本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師大版本一、北師大版本二、教科版、魯科版(五四學制)、蘇科版、滬科版和滬粵版。
出於興趣,小編曾把這些版本的書全部買來詳細的學習了一下,收穫很大,雖然各個版本的書都大致一樣,尤其是中考知識點方面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設計思路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有興趣的老師也可以買來看一下。
對於一個教師而言,研究教材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但我發現,現在很多一線教師多少都有一些走偏了,只專注於研究「中考考綱」,反而對教材十分不熟悉。我覺得這並不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都點買櫝還珠了。應該先研究課程標準、其次是研究教材、最後才是研究考綱。
也有很多教師認為課本上沒有什麼內容,不如一些資料有用,資料上知識點乾貨多、講解詳細,還有不少知識和題型的拓展。其實這是一種最普遍的對教材的誤解。我覺得研究教材必然會經歷這種階段,剛開始覺得資料比教材好,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相信很多教師都會發現,教材能成為教材,不是市面上一些資料可以比的,語言言簡意賅、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活動設計恰當合理。可以說真的是「多一字太繁,少一字太簡」。
以滬粵版的教材為例,教材裡面出現的實驗設計,就對重點實驗進行了標記,只要是重要實驗,都在右上方說明了是「必做實驗」,而很多老師卻捨本逐末,不斷地翻看考綱、翻看資料,看看哪些實驗探究出現的次數多,哪些出現的詞數少。
原來和一些物理老師進行教學討論的時候,我提到一個問題,就問他們告不告訴學生什麼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初中會不會去用「比值定義物理量」來引導學生。很多老師都表示,這樣講解的太深啦。怕學生理解不了。
其實這兩個知識在初中課本上就已經出現了,這就是說明我們沒有認真研究課本。前期通過速度、密度這些簡單的物理量滲透「比值定義物理量」,到了後面的知識,學生恰恰可以更容易通過「比值定義」來理解生活中沒有概念的一些電學物理量。
還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年一個剛踏上教學的新老師,來問我一個疑問。他說:理想實驗不應該是一類實驗的總稱嗎?為什麼說它是一種實驗方法。通過這個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老師還是非常優秀的,在教學中處處都有自己的思考。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沒有認真研究教材帶來的。我明確的告訴他,這個問題書上也已經給了答案。
我個人還建議,作為教師,不能只研究自己所教的版本的教材,還是應該把各個版本的教材都買來看一看,對擴寬自己的思路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各個版本教材的對比,可以很容易的發現編者的設計思路,然後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材,才能更遊刃有餘的駕馭教學任務。
這些版本的教材其實只需要認真的研究一下目錄,很自然的就能看出來重難點和設計思路與意圖。雖然每一個版本的設計都非常好,但是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到地區經濟水平和初中物理課程量的限制,有些版本的教材還是有不少缺陷的。
比如滬粵版和滬科版的教材,更加注重設計實驗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得出結論。這在一些經濟發展地區還有可能,但是很多地區實際上是沒有這個條件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動手實驗的,最多是把學生拉到實驗室,按照要求,依葫蘆畫瓢去做一遍,學生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去做這個實驗,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做,沒有自己的思維在裡面,動手實驗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再者,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我研讀了一下這些課本,如果真的按照設計者的意圖去完成物理教學,再加上應付中考的要求,初中物理一周應該不低於7節課,可實際上由於物理中考分值低,很多學校在根本不可能一周開這麼多課程。
而且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在運動和力這一塊我覺得設計得不是很好,這兩個版本的書都是先講解的摩擦力然後再講解的二力平衡。這就非常尷尬,因為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才需要講解摩擦力的測量,實際上摩擦力的測量原理就是「二力平衡」。這就導致了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解釋不清楚測量原理。而人教版的教材我覺得編排的就非常合理,先講「二力平衡」這一節,再講「摩擦力這一節」。
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新教師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在這些知識點上感到暈頭轉向,而學生一旦感覺物理學習比較暈之後,就很難能把物理學好。
而且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人教版教材在編排上確實非常用心思。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上簡單機械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裡面只講滑輪、槓桿和機械效率。這樣連貫的知識點不僅教師容易講解,而且學生也更容易學習。而其他一些版本的教材裡,則是把滑輪、槓桿放在了八年級、把機械效率放在了九年級,造成的結果就是將機械效率的時候,學生已經把滑輪和槓桿忘的差不多了,還需要重新花時間去複習。即使複習了,效果肯定也沒有上新課的效果好。
綜合這些因素,我覺得教師更應該積極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提升,只有不斷了解每一個版本的教材,才能越來越清晰編者的設計思路,也能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可以合理的進行教材順序和教材內容進行編排。
由於教材的版本較多,而且研究起來很消耗精力,小編也是在不斷的探索之中,因此在這裡小編僅僅是淺談一下自己的不成熟的認識。如果要是詳細的比較一下各版本教材的設計和優缺點,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夠說明白的,本文僅僅起拋磚引玉的作用,管中窺豹,有興趣的教師我們可以私信進行溝通和交流。
有想自己研究各個版本教材的教師,小編這裡有電子版的課本,需要的話可以私信聯繫小編。
謝謝大家,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