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類風溼關節炎被人們稱為「不死的癌症」。對稱性小關節腫痛、晨僵、畸形……這些常見症狀讓人心生恐懼。那麼,類風溼關節炎難治嗎?多年來,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喜德致力於這個頑疾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很多患者通過及時治療,病情控制得很好,但也有不少患者疏於診治,最後導致關節畸形、生活不能自理,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23歲的她關節腫痛
已不能行走
前兩天,23歲的胡女士(化名)由家人攙扶著前來就診。年紀輕輕的她,遭受著關節腫痛之苦,已不能自己走路。一到診室,胡女士就急切地問:「醫生,我會殘疾嗎?」
劉喜德詢問病史得知,胡女士半年前開始反覆出現關節腫痛,早晨起來時關節僵硬,活動不利。開始只是手指關節、腕關節腫痛,然後是踝關節、膝關節……她斷斷續續服用過一些止痛藥,雖然有所緩解,但是病情經常反覆。後來關節腫痛逐漸加重,關節活動受限。
劉喜德綜合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全面了解病情後,最後診斷胡女士患的是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於30-50歲的女性(男女比例在1:3左右),主要累及雙手、雙足小關節,腕、肘、踝、膝等關節也常波及,表現為對稱性的、持續腫脹、疼痛,伴有晨僵(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感覺活動不靈活)。
類風溼關節炎除了關節病變,還會出現關節外表現,如類風溼結節、類風溼血管炎,嚴重的還會影響全身其他器官,出現間質性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貧血、腕管症候群等各種疾病。
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也不能完全根治。該病易反覆發作,控制不當會導致關節畸形,喪失勞動能力。
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
病情控制平穩
明確診斷後,劉喜德發現,胡女士對於疾病產生了恐懼心理,加上病情進展對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她對於戰勝疾病喪失了信心。在積極治療胡女士原發病的同時,劉喜德對她進行了心理疏導,告訴她:「只要積極治療,規範用藥,大部分病情會逐漸得到控制,一定要有信心。」
中醫認為,情志失調會影響人體內環境穩定,如氣機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不利於疾病康復。劉喜德提出「肝鬱貫穿於疾病始終」,因此在平時診療各種疾病時,他注重為患者疏肝解鬱。
劉喜德給胡女士制訂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胡女士關節腫痛明顯改善,她信心倍增,最終恢復了行走能力。
早診早治、堅持治療
類風溼關節炎越早診斷、越早進行規範治療,病情就越容易控制,恢復得也越好。在發病初期,機體症狀可能缺乏特異性,會有關節腫脹、晨僵、活動不利等表現。劉喜德提醒,如有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應的檢查。同時還要注意,不要聽信偏方、秘方、神藥,應前往正規醫院,進行規範系統治療。
劉喜德說,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一定要重視治療。他曾經有一位患者王女士(化名),10年前確診類風溼關節炎,本來病情不重,中西醫結合治療控制平穩,但由於兩年前疏於定期檢查,自行停藥,導致疾病反覆,最終影響了關節功能及預後。
除了早診早治、堅持治療,劉喜德還建議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做到:
1.起居有常: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適當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
2.飲食有節:做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不暴飲暴食,少食辛辣刺激之品,飲食清淡,保證營養。
3.調暢情志: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保持心情舒暢,氣機調暢,血氣平和,利於康復。
4.避風寒,防勞累: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天氣溫度降低,及時加衣保暖,保護關節,適當鍛鍊,不可勞傷患病關節。
來源:健康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