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別人做事利索你會怎麼誇?
百妹總愛說
幹得漂亮!
你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三下五除二
我們耳熟能詳的口頭語
其實是個珠算口訣
作為古代科學的一員大將
2013年珠算被列為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得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美譽
中國傳統數學一直與計算工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春秋戰國,已有算籌記數。西漢時期,建立了籌算算法體系。
籌算有一套獨特的計算口訣,如乘法,使用的是我們從小就會背的「九九乘法口訣」。百妹上小學的時候,總愛在鉛筆盒裡放一張九九乘法口訣表,有了它,做數學題才能更安心。
唐宋時期籌算方法簡化,計算工具的改革也讓珠算盤走入大眾視野,此時的算盤與今天所用的算盤已無太大區別。宋元時期珠算開始與算籌並行,到了明代,珠算取代算籌成為主要的算具。
所謂「珠算」,就是運用口訣,以算盤為工具進行加、減、乘、除和開方等運算。「珠算」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徐嶽的《數術記遺》中,「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但從數學家甄鸞的註解來看,這種算盤其實是算籌的翻版,僅將籌換成了珠子。
算盤以木製居多,由框、檔、梁和珠組成,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珠可以進行各種運算。在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算盤的身影。
在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的卷末,趙太丞家的藥鋪櫃檯上,有形似算盤圖形的物件。元初畫家王振鵬所繪的《乾坤一擔圖》中,貨郎擔上有一把算盤,它的梁、檔、珠極為清晰,同現代算盤一樣。
元代雜劇家劉君錫的《龐居士誤放來生債》中有一句唱詞是,「閒著手去那算盤裡撥了我歲數」,這表明元代已廣泛運用珠算。
算盤發明後,也湧現了不少珠算高手。在明朝,不僅有程大位、吳敬、王文素等一批珠算理論家,還出現了許多打算盤的高手。
《元明事類鈔》中就記載了算盤高手唐順之打算盤的趣事。
唐順之至廬州,適府有算糧事,唐子乃索善算者十餘人,人各與一數,算訖記其概只數字,凡三四易,自撥盤珠,每一數字亦只記數字,不移時而一府錢糧目清矣。老書算鹹驚其神速。
意思是指唐順之精通珠算,廬州府盤點糧倉,他沒一會兒就算了出來,外人都覺得太神奇了。
到了康熙年間,《香山縣誌》記載了隆慶錢莊有一位打算盤高手,「雙手撥珠如飛,無人能比」。雙手打算盤,這可是高難度動作,得掌握一定的指法,還得精通珠算口訣。
《盤珠算法》對珠算的口訣、運算和操作方法有較全面的介紹,比如加法的上法訣,減法的起五訣,除法的撞歸訣,乘法的下乘法訣,乘除法共用的「金蟬脫殼訣」等。
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更是細化到打算盤的運指技法上來,他將「一起四作五」變成「一下五除四」,撥珠順序也顯得更合理與一氣呵成。
看來要想打好算盤
得心到、口到和手到
運珠才能如飛
你會打算盤嗎?
你還記得什麼珠算口訣?
歡迎留言告訴百妹
本文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百家講壇》誠意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