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今年考上了985的研究生,在朋友圈看到了他的錄取通知書,旁邊的郝鵬卻說:「當年高中是一個班,高二分班的時候還沒我分的班好,而且本科也沒我的學校好,為啥他就可以考上985的研究生,突然就把我超過了」,我在旁邊想,超過他是遲早的事情。
因為我比較了解他們兩個人,李琛可能不如郝鵬聰明,但是努力絕對是比他努力,李琛每天晚上學習到12點,早上六點起床跑步,放假時間基本也約不出來,在家裡讀書,而上了大學也依舊如此,郝鵬呢,總是眼高手低,覺得自己足夠聰明,學習什麼也只是不求甚解,而且貪玩,沒有一件事情能堅持到最後,大學更是每天逃課上網,這要是超不過你,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身邊的誰誰以前都是怎樣比我差,現在怎麼一下子這麼厲害,而且差距越來越大,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是習慣拉開的差距。
《HEAT能量法則》
《HEAT能量法則》的作者張家瑞是慧言幫創始人,能量演講學院院長,2017年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總冠軍,他在書中把超級個體崛起的四個關鍵因素分為習慣、精力、注意力和目標,而第一個因素習慣也是有詳細深度的講解。
一、每個人的選擇和行為都受習慣影響
書中的序言寫道:「亞里斯多德曾說過,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杜克大學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我們每天大約有40%的行為都是由習慣自然而然去執行的,而不受自己的意識所控制。走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睡覺向左還是向右,起床先刷牙還是先洗臉,眼睛先看顏色還是先看形狀,甚至連解決問題先解決困難還是簡單等都受習慣影響,可以說,習慣基本構成了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思維。
習慣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掌握好的習慣,掌握自己命運,那麼習慣究竟是什麼呢?
1、習慣的原理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大腦研究和行為實驗室主任保羅·麥克裡恩經研究發現,人體的大腦分為三部分,它由腦幹,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層組成。
首先是腦幹,也叫原始腦,作用是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比如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呼吸等,可以說是保持生命的持續,特點是不願意改變,保持現狀就好,比如身邊很多人說不願意動腦子,太懶了,其實就是腦幹發揮了作用。
其次是邊緣系統,也叫「感性腦」,管理情緒、感性記憶與注意力,最重要的兩大功能是學習與記憶,而習慣主要是由邊緣系統,「感性腦」所控制,當遇到相似的情景或類似的事物,感性腦就「跟往常一樣」調取習慣直接處理,特點是處理速度快。
最後一個結構就是大腦皮層了,大腦皮層可以說是感性腦的對立面了,也被叫"理性腦"和」左右腦「,理性腦可以說是主要區別人與動物最大的部位,有了理性腦,人才有了語言,文字,計劃,邏輯思維,學習,等等功能,處理事情時,時間是最長的,但決定也是最理性的。
2.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是指一個人日常生活中行為動作所偏愛的一種方式。所有能看到的動作基本都可以成為行為習慣。比如開車前喜歡先調座位還是系安全帶,下車喜歡用左手開門還是右手,讀書喜歡從目錄看還是直接看中間,喜歡喝白開水還是泡茶水等等,這些所有的行為習慣組成了我們多樣性的生活,有些人有好的生活習慣,講衛生,愛乾淨,有些人有怪異的生活習慣,喜歡聞自己脫下的襪子,還有些人有不好的生活習慣,酗酒,每天醉醺醺,甚至肝臟出問題。
行為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是否有質量,有健康,所以我們儘可能地摒棄不好的行為習慣。
3.思維習慣
思維習慣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問題時所偏愛的一種方式。
思維習慣的範圍很大,包括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富人思維、產品思維、用戶思維、學習思維、成長思維等等。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一種聲音,」這個煤氣灶太難用,做不好菜,我有什麼辦法「」附近的人都太難相處了,我有什麼辦法,又不怪我「」數學太難了,題都看不懂,我有什麼辦法「」老闆就是喜歡用他,無論我怎樣努力,老闆就是不滿意,我也沒辦法「等等。
這樣的思維屬於限制性思維,每次遇到問題總會想,我有什麼辦法,然後問題得不到解決,一直放在這裡,問題越拖越大,最後造成難以預料的結果。
我每次去飯館,不管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我總喜歡點那些我沒有點過的或者是名稱比較奇怪的菜。比如什麼豬皮炒茄子,洋蔥炒土豆類似的,別人就會問我,這種菜能吃嗎,點熟悉的菜不踩雷不香嗎,我就會回答:」吃過的菜我都知道什麼味道了,沒什麼意思,這種沒吃過的萬一好吃呢?不能走熟悉的路「。因為這件事,別人總覺得我是另類,我卻認為這是一種思維習慣的不同,他們呢總喜歡用傳統的思維習慣,缺少創新思維,比較保守,不敢嘗試會影響個體甚至社會的發展。
既然習慣有這麼多種,好習慣和壞習慣究竟有多大影響?
二、擁有好習慣,獲得開掛的人生
1.好的生活習慣,幫你保持身體健康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早睡早起,經常鍛鍊身體,不僅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學習,更可以讓身體健康,延緩衰老,獲得自信,遠離疾病。疾病中,除了遺傳率很高的疾病,絕大多數都跟每天生活習慣有關。比如每天抽菸的人會比不抽菸的人患肺癌的概率高,每天熬夜的人會比每天早睡早起的人患癌的可能大,吃鹽重的人更容易血壓血脂高,堅持每周鍛鍊一到三次的人比同齡人更健康更有活力,三高的概率更小。
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自己保持健康活力,這個比保健品更延年益壽。
2.習慣可以減少精力的消耗
我們常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這是有道理的,優秀的人養成一個個好的習慣,然後直接丟給感性腦去決策,加快了大腦的處理進程,進而更有精力去培養新的習慣,處理新的事物,從而也就更加優秀。
習慣這東西是符合牛頓的慣性定律的,就是外力平衡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就好比剛學走路,總是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走一步望一步,當學會走路之後,理性腦將不再處理走路這個動作,交給感性腦,現在我們走路總不至於每次要想邁哪個腳,邁多遠把,那每天不得累死,所以習慣可以將一件件比較複雜的事情通過練習,變成一件件自然而然就可以隨便做到的事情,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空出理性腦,大大的節約了精力。
3.好的習慣受益終生
蘇格拉底曾說過,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好的習慣絕對是人生的綠色通道,擁有講禮貌的習慣,可以與生人較快的拉近距離;擁有健身的習慣,可以與健康拉近距離;擁有讀書的習慣,可以與真理拉近距離。
李嘉誠,著名企業家,從茶館小二一步步走到房產大亨,與他喜歡學習和早起的好習慣分不開,有一次採訪,記者問道:"李先生,您覺得您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什麼因素",李嘉誠回答到:"因為我的兩個習慣,一是早起,我不管晚上幾點睡,第二天早上六點鐘肯定起床,因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我早起就可以多獲得一些時間,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比別人多做一些事情,另外一個堅持鍛鍊身體,每天早起之後就鍛鍊一個半小時的身體,高爾夫跑步等等,每天鍛鍊身體讓我保持精力,身體健康,才有機會去做更多的事情"。
好的習慣不僅僅是當下收益,更是一種長久投資,而這種投資一投就是一輩子,穩賺不賠的那種。
三、好習慣需要養成,三大因素助您人生的能級不斷躍遷
在個人成長中,若想減少阻力,就要養成好習慣,改正壞習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成長變得更快
習慣是個人成長的係數,是能量的倍增,能量的積累正是個人成長的本質。
1.讓足夠的動力推動好習慣的養成
動力的來源分三種
第一種是外部誘因,外部誘因就是外部給我們思想或者行動的刺激因素。
可能你在廣場看見一個老大爺拿水筆在寫毛筆字,寫的很漂亮,自己呢也想會寫。學長學姐英語過了四六級,非常羨慕,於是自己開始每天背單詞刷題。去同事家做客,同事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好菜,夢想自己也有這般廚藝該多好等等這些都是外部誘因,正是這些外部誘因,才給我們嘗試第一次的動力和勇氣。
第二種是足夠的痛,很多人沒有動力去養成好的習慣是因為即便沒有這個好習慣,對自己影響不大,不痛不癢,又或者說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最簡單的拿抽菸為例,很多人之所以戒不掉煙,是因為煙並不能立刻給自己造成傷害,菸民存在僥倖心理,他抽沒事,我抽也沒事,我不會那麼倒黴的,我現在抽菸又不難受,如果此時醫生下發通知,說如果再抽菸,可能活不過兩個月,這樣一來煙一下就戒掉了。這個通知讓他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造成了足夠的痛。
第三種呢就是重大的意義,當我們能夠把想要做的事賦予重大意義的時候,我們的動力就會很足。
小時候經常看大力水手,非常羨慕大力水手的力量,每當大力水手吃過菠菜之後,就會力大無窮,而小時候很不喜歡吃菠菜,但是為了成為像大力水手一樣強,堅持讓自己吃不好吃的菠菜,
現在想想也是有些搞笑,但是這也是賦予了吃菠菜這個習慣比較重大的意義,才讓我堅持到現在也在吃菠菜的習慣。
2.自律是好習慣養成的保障力量
每次不想起床的時候,理性腦和感性腦大概要戰鬥30到60秒,是自律讓理性腦每次在戰爭過程中都取得勝利。那麼應該怎樣培養自律能力呢?作者提到培養自律能力最實用的方法是推遲滿足感。
測試的主要內容是,給一個四歲的寶寶一塊棉花糖,然後測試者走開15-20分鐘。如果寶寶在這個期間沒有吃掉棉花糖,則會得到另一塊棉花糖。在超過1000多名的實驗對象中,3個為一組的孩子中有2個在測試者離開中就會吃掉棉花糖,只有一個孩子等著測試者回來。棉花糖的實驗說明了有30%的寶寶有著更明顯的分析和應對能力,需要贏得成功。
沃爾特·米歇爾認為,抵得住誘惑、接受認知事物訓練的寶寶跟沒有訓練過的寶寶是存在差異的。這種認知訓練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單純的在課堂上就可以學會的,父母可以在家庭對寶寶進行滿足感延遲能力的訓練。
很多父母會要求寶寶在吃晚飯之前不許吃零食,拿到手的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等等。這些也是認知訓練的方式,但是如果想要這些行為變成一種長久的習慣則需要堅持不懈的訓練。
所以,我們抵制住自己的欲望,延遲滿足感,從而培養自己的自律能力,更好的堅持好習慣。
3、及時復盤是優化好習慣的有效措施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與他每天自省的習慣是分不開的,及時回顧,反省自己,才能夠做到裨補缺漏,有所廣益。
在我們養成習慣的同時,需要及時地復盤這些習慣是否是堅持地做到,這些習慣究竟有沒有帶來幫助,如果有,那麼就在獲得幫的同時也會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會更加堅定的堅持下去,如果沒有,需要及時地發現問題所在,擺正方向,有所增益。
4、適當的小技巧能讓好習慣養成提速
第一個技巧,把想要培養的習慣清楚的寫出來。
比如,每天我要早起,什麼時間算早起呢,很模糊,一旦很模糊,就很難完成,應該寫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然後鍛鍊一個小時,然後做啥,把這些事情都準確的描述出來,儘可能地量化出來,這樣自己才可以判斷,今天是否堅持完成了這些計劃,久而久之才可以成為習慣。
第二個技巧是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也可以說是讓自己感覺到有人在監督,督促自己。
這個技巧很實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曾飆升到160斤,就感覺自己胖的不行,然後我就下決心減肥,我逢人就說減肥,說自己每天晚上要鍛鍊兩個小時,不吃晚飯,我發現剛開始我是怕別人說我信口開河,說好的每天減肥卻每天都胡吃海喝,還不鍛鍊這種輿論,不想失信於人,堅持到後來成了自己監督自己,不管身邊有沒有人每天還是照做。這個技巧成功的讓我半年時間減肥三十多斤。
第三個技巧可以說是心理學上的技巧,每當我們完成一件比較大,比較難的事情,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大的部分上,這個技巧是說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小的部分上,關注進度條中的數字小的那個值。
在長達十公裡的長跑時,當你跑了2公裡,這時你應該想,我居然已經完成了兩公裡了,感覺還挺輕鬆嘛,不去想那個八公裡。五公裡時呢,想我已經完成一半了,感覺自己還可以。當跑完八公裡時,心想只有兩公裡了,小意思了,再堅持一下就到了。跑完十公裡,站下來休息時,十公裡也不過如此嘛,我已經跑完了,今天任務完成了。
其實目的是一樣的,十公裡的跑步,但是想法不一樣,就決定著你是否能堅持下來,為什麼說注意力放在小數字上,因為任務剛開始時,把注意力放在小的數值上更容易獲得成就感,任務後半段注意力放在未完成的小數值上時更容易讓你堅持下去,大頭都可以堅持完成,小部分肯定沒問題的。這個技巧在於只是思想上的轉換就可以讓你獲得堅持下去的力量。
書中從習慣定義展開對習慣的剖析,然後又將習慣分為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我們常常所了解的往往只有行為習慣,卻忽視了思維習慣的重要性,它決定著我們思考的方向性。隨後從正反兩面講到了習慣的影響,好習慣可以幫你一生受益,而壞習慣也可以影響你一生,同樣影響一生,為何不選擇好習慣呢?最後講到最最重要的習慣養成的因素,我想每個人都想有好習慣,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好習慣,恰恰是因為這個因素沒掌握到,而與好習慣分道揚鑣。
動力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自律是好習慣養成的保障,而技巧呢,是好習慣養成的跳板。
通過這本書對習慣的講解,可以更容易地養成好習慣,讓好習慣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