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眾普遍支持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2020-12-05 騰訊網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公開徵求意見結束,環保部表示將儘快正式發布新標準

公眾支持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本報訊(記者馬力)備受關注的PM2.5標準徵求意見前日結束。記者昨天從環保部了解到,徵求意見期間收到了1500多條反饋意見,普遍贊成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空氣品質標準,有的還建議有條件的地區應提前實施。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環境保護部將結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吸取和採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完善標準草案,爭取儘快正式發布。

主要建議1

部分地區提前實施新標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截至此次徵求意見結束的時間12月5日24時,環保部接到反饋各類意見1500餘條,意見和建議經過整理分類,主要集中在幾大方面。首先,意見普遍贊成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標準;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步實施,部分汙染重、有條件的地區應在2016年1月1日前提前實施。

主要建議2

及時公布監測數據

此外,反饋的意見還建議調整標準的分區和分級、部分汙染物限值等標準內容;建議標準實施後加強監測,及時公布數據,使公眾及時了解空氣品質狀況。

還有建議指出,標準實施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等有關各方應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根據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為改善空氣品質貢獻力量。

■ 新聞背景

PM2.5標準首次制定

上月16日,環境保護部對外公布《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和《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三次徵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二次徵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這也是我國首次制定PM2.5標準。

意見稿中,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新標準擬於2016年1月1日全面實施。

■ 釋疑

PM2.5從哪裡來

專家分析,現階段工廠和燃煤影響甚微,PM2.5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

今年入冬後的幾場大霧,美國大使館自己監測的空氣品質數據在微博上廣泛傳播,使得PM2.5再次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那麼PM2.5是從何而來?

做飯都能產生PM2.5

早在1992年和1993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就探索過北京空氣中的這種細顆粒物,試圖找到造成北京顆粒物汙染的主要來源。專家們在北京西南部的燕山石化區,西部靠近首鋼廠區的石景山區北辛安,東部的東單路口、東四六條等地布置了採樣點。 監測的結果顯示,北辛安的汙染最為嚴重。而市區的東單、東四主要的汙染源是汽車尾氣,其次是民用燃煤。

環保部門的專家告訴記者,燃燒都會產生PM2.5,工廠、燃煤、汽車尾氣、燒樹葉和秸稈,到人們烹飪做飯、抽菸、甚至使用髮膠,都會產生PM2.5。

另外,工地上的泥土被帶到道路上,經過車輛的反覆碾軋,原先的粗顆粒,也粉粹成為了細顆粒物。

機動車成PM2.5主要源頭

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了大氣汙染的綜合治理。工業方面,隨著首鋼、東南郊化工產業的停產搬遷,北京的中心城內已經基本沒有了工業製造業。同時,經過了多年的煤改氣工程,五環內的燃煤鍋爐已非常少見。

工廠和燃煤這兩個PM2.5來源,對於北京城區來說,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與此同時,與工廠和燃煤逐年減少相比,北京的機動車數量卻在近幾年飛速上升。「無論是汽油車還是柴油車,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生PM2.5,柴油車產生的PM2.5更多一些。同時,汽車尾氣中的一些氣態汙染物,也會二次轉化為細顆粒物。」專家說。

目前官方並沒有各種汙染源對於PM2.5貢獻率的比例,在北京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下,機動車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專家指出,這也就不難解釋位於繁華、車流量大區域的美國大使館,為何PM2.5監測數據總是很高的原因。

如何治理PM2.5

首要治理機動車汙染;專家認為應實時公布數據

從PM2.5的來源分析看,除了政府需要治理的汙染源外,汽車等公眾生活用品,也是PM2.5的重要來源。專家指出,我們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產生著PM2.5,有些人產生的會更多,譬如擁有車輛更多的人。

北京市環保局的一位官員也表示,在經歷了多年的工業、燃煤治理後,第二產業的汙染目前已經不是北京環境的主要矛盾。因此北京的大氣汙染治理重心,也逐漸從第二產業逐步向產生汙染更多的方面來轉移。機動車尾氣、汽車修理、餐飲油煙等方面,都已經成為治理重點。而治理機動車汙染則是目前北京的重中之重。

公眾環境與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雖然PM2.5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公眾的生活活動,但對於解決PM2.5汙染來說,並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公眾,當然也不能完全推給政府。

「PM2.5的汙染一時無法解決。目前首要的應該是政府要對PM2.5進行監測並公布監測結果,而且不應該只公布一個城市一天的平均數值,而應該公布每小時、每個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這就可以讓公眾了解到自己所處區域的空氣汙染情況,採取措施減少對自己健康的影響。而且數據高的時候,政府也可以倡導大家綠色出行。」馬軍說。

馬軍表示,接下來就是識別PM2.5的汙染源,最後實施減排。減排應該採取由易到難的方式,先解決工地揚塵、道路遺撒等政府應該解決的問題,機動車由於涉及每個人的生活,減排的困難也最大,應該由政府和公眾合力去解決。

北京空氣更差了嗎

2008年以來汙染未加重;截至昨日,北京今年出現5天中度和重度汙染

近幾次的霧霾天氣,不少市民都在問:「北京的空氣品質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差了?」對於這個問題,相關部門的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以來,北京的汙染並沒有出現加重的情況。

環保監測專家說,反映一個城市空氣品質是否改善,要看各項汙染物濃度的變化以及空氣品質達標天數的變化。而看汙染是否加重,中度和重度汙染天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

2008年來較重汙染天未增加

數據顯示,舉辦奧運會的2008年,是北京空氣品質出現較大轉折的一年。在此前的10年裡,北京每年中度和重度汙染天平均至少10多天。而在2008年,中度和重度汙染天有8天,在此前的2007年,這個數字則有12天。

2009年,北京的中度和重度汙染天繼續下降到5天;2010年則有6天。

今年截至到昨日,北京的中度和重度汙染天一共有5天,分別出現在2月、3月和5月。出現的原因中,2天是因為外來的沙塵天氣,另3天的情況與近期類似,都是大霧天氣造成的汙染物積累。

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今,北京較重的汙染天並沒有出現增加。

今冬汙染程度無明顯變化

此外,與去年冬天相對比,今年北京冬天的汙染程度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去年11月和12月,北京一共有3天空氣品質中度或重度汙染,原因也主要是大霧天氣。今年目前還沒有出現中度和重度的汙染。

專家表示,雖然這個監測數據並沒有監測PM2.5,監測的是PM10,對比的結果也完全可以反映空氣品質的變化。

儘管如此,醫生還是提醒,最近幾天連續大霧無風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增高,致敏源濃度增加,導致呼吸道疾病高發,建議哮喘患者、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病人要格外注意。(本報記者 馬力)

PM2.5

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因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PM10

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粒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過咳嗽排出人體。

相關焦點

  • 空氣品質「良」就放飛自我?了解低濃度PM2.5之害
    這裡就帶你重新審視「良」作為空氣品質標準的意義。首先要記住的是,不要一見到「良」就放飛自我。陳松蹊教授領銜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研究團隊,曾連續發布5份從北京城區到京津冀及周邊共33個城市逐年空氣品質的報告,從單一的PM2.5數據到涵蓋包括二氧化硫、臭氧等6種常規空氣汙染物。
  • pm2.5中國標準與pm2.5國際標準的區別
    我國現行的pm2.5標準值與pm2.5國際標準有多大差距呢?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pm2.5的危害很大,除心臟病、動脈硬化外,還會造成肺癌、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
  • PM2.5標準是什麼?
    PM2.5的檢測標準最早是由美國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有效檢測工業化而出現的,現今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汙染程度的指數。現在PM2.5寫入"國標",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範疇,要求隨時對其進行檢測。
  • 我國空氣品質標準落後了嗎?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隨著「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的實施推進,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比起八年前有了較大的改善。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47%可以實現六項主要汙染物全面達標,全部城市均可達到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兩項汙染物標準的要求,城市年均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基本接近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的二級標準限值。然而,我國現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於2012年發布,迄今已經過去了八年。
  • 空氣品質pm25標準 空氣品質pm25標準是多少
    近些年關於空氣品質問題,也是頻頻引發人們擔憂,雖目前沒有證據表明,PM2.5爆表,對於人健康是否造成難以治癒的疾病,但對呼吸道必然會有所影響,加之一定程度又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環境治理問題,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但大家是否真的清楚空氣品質pm25的標準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 缺乏統一標準 空氣淨化器難「淨」PM2.5
    與之相關的各種空氣品質問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而各個家電商家也抓緊時機,適時在自己的空氣淨化器上掛出了與PM2.5相關的廣告語。那麼,空氣淨化器真能過濾PM2.5空氣顆粒嗎?  什麼是PM2.5?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
  • 中國擬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
    東方網11月16日消息:中國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16日通報說,《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於16日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二次徵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並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  今年入秋以來,北京等城市接連出現灰霾天氣。
  • 專家稱現有標準PM10難反映城市空氣品質
    據《新聞晨報》報導,從昨天起,一批新的環保法規、標準開始實施,其中包括《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這是國家首次對細顆粒物PM2.5的測定進行規範。此次新國標發布實施,正值北京等地區大霧頻發,將PM2.5納入空氣品質評價考核體系的呼聲漸高。
  • 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增設PM2.5濃度限值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 我國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已正式發布,新標準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汙染物控制項目實現與國際標準「低軌」相接。因此2016年1月1日是標準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時間」。  據介紹,與現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相比,新的標準強調以保護人體健康為首要目標,調整了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方案,進一步擴大了人群保護範圍。標準體現了調整、增設、收嚴、更新8個字。
  • 空氣品質新國標公布 明確PM2.5濃度標準
    空氣品質新國標公布 明確PM2.5濃度標準     空氣品質新國標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公眾主觀感觀與監測評價結果不完全一致的現象 羊城晚報記者 陳秋明 攝(資料圖片)
  •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TVOC含量不高於0.5mg/m³
    健康的室內環境標準究竟是怎樣的?  室內空氣品質引發全球重視  室內空氣品質(IAQ)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一些西方國家出現的。當時出於節約能源的考慮,建築物的氣密性大大提高,由此帶來室內通風率不足,致使室內空氣汙染事件頻頻發生。
  • 環保部就PM2.5納入國家標準徵求意見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草案曾於2010年10月公開徵求意見,《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草案曾於2008年9月和2011年2月兩次公開徵求意見。標準編制單位認真研究了各方提出的意見後對標準草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為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我部決定再次對標準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現將上述標準徵求意見稿和有關材料印送給你們,請研究並提出書面意見,於2011年12月5日前反饋我部。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2018年,全國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1微克,比2013年下降27%;北京市PM2.5濃度從2013年的每立方米89.5微克下降到51微克,降幅達43%。《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全面實現,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 空氣品質標準未列PM2.5監測 因實際大範圍超標
    2008年5月19日,工作人員在北川縣擂鼓鎮檢測空氣品質。加強水、大氣監測運行保障工作,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重要環節。資料圖片  本報訊 8月底的環保部常務會議,對《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訂情況進行匯報。
  • 大氣法有望今年修訂 空氣品質標準16年未更新
    建言一空氣品質標準可否5年一評估——之前的標準16年未更新《建議》認為首先應該建立空氣品質標準更新的長效機制。現行的《大氣法》僅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和公布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並未規定一個明確的評估和更新機制。
  • 科學網—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設PM2.5限值
    本報北京3月2日訊(記者張巧玲)「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實施後,我國將有2/3的城市達不到空氣品質的要求
  • 「室內空氣品質怎麼樣」江蘇將有標準可循
    「室內空氣品質怎麼樣」將有標準可循有望明年落地,率先在中小學等室內環境中先行先試南報網訊(記者 毛慶)今年,隨著自如出租房甲醛超標事件的爆出,室內空氣汙染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檢測、評判室內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
  • 空氣品質檢測標準
    標準名稱 標準號 1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GB/T18883—2002 2 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 GB5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GB3095—1996 6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衛生標準 GB/T17094—1997 7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硫衛生標準 GB/T17097
  •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健康評價標準課題在京啟動
    但如何評價室內空氣品質,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標準。為解決這一問題,住建部下屬一級協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與國內頂尖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和研究機構清華大學建築環境檢測中心等機構聯合發起「室內空氣品質健康評價標準課題」。7月19日,該課題在北京正式啟動。
  •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 同比降9.5%
    2020年,全市空氣品質同比明顯改善。其中,PM2.5、PM10、NO2下降幅度均較明顯,較2019年分別下降9.5%、17.6%、21.6%;SO2持續保持個位數的極低濃度水平。全年3/4的天數為優良天,「好天」比去年多了一個多月。2020年,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到75.4%,增加9.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