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氣品質標準落後了嗎?

2020-11-24 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

隨著「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的實施推進,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比起八年前有了較大的改善。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47%可以實現六項主要汙染物全面達標,全部城市均可達到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兩項汙染物標準的要求,城市年均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基本接近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的二級標準限值。

然而,我國現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於2012年發布,迄今已經過去了八年。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期間,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總體而言,我國大氣汙染物濃度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能夠保護人體健康的水平差距還很大,基於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保護公眾健康的需求,標準的升級也應將進入新一輪空氣品質管理的決策日程。」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項目主任萬薇表示。

保障健康需要更好的標準

「這八年發生很大了變化,2013年第一批監測的174個城市中全面達標的城市非常少,只有極少數幾個,2019年已經有157個城市年均PM2.5濃度和其他各項汙染物都達標,」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萬薇介紹,「有的城市已經不滿足於現有標準,例如深圳2018年的時候給自己定了小目標,說2020年要穩定達到歐盟標準,也就是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年均25微克/立方米,比我國的現行標準嚴不少。」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充分保護健康的標準,也就是準則值是10微克/立方米。「如果再進一步降低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值並實現達標,過早死亡風險將減少15%,可以帶來非常可觀的健康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萬薇表示。

並且,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值是2005年發布的,這個準則值也是基於全球健康研究不停更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做最新一次準則升級討論,新的準則出來汙染物準則值還會進一步下降,如PM2.5就會從10微克/立方米變成5微克/立方米。」萬薇介紹。

萬薇介紹,我國的PM2.5、臭氧、二氧化硫標準值都是相對寬鬆的。「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沒有明確的域值,也就是說沒有標準線。實際上在很低濃度的情況下仍然會產生健康損害,因此,為了進一步保護健康,提標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更好地體現空氣品質對生活的指標意義,萬薇建議將現在的空氣品質指數AQI增加對健康風險的影響,形成AQHI。「我們現在的標準比較寬鬆,分級和健康指引有點『樂觀』,假設某一天的PM2.5濃度是60微克/立方米,AQI給我們的分級和健康指引認為正常人可以出去活動。但是在標準更嚴的國家,AQI在60微克/立方米是有害的,不可以出去活動。所以,中國的AQI分級和健康指引都是可以升級和更細化的,區分不同汙染物對應的敏感人群。」

目前我國在浙江麗水試點發布AQHI(空氣汙染健康指數)。「我希望AQHI指數將來能在其他城市推廣,但也要看每個城市自己的願望和條件,我呼籲基礎條件比較好、優先達標城市應該超前一點發布AQHI。」北京科技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段小麗表示。

提標要考慮可行性

「標準牽一髮而動全身。」萬薇表示,在每一次的「提標」決策中,標準限值的選擇不只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需要權衡多種環境、社會、經濟因素,因為其可行性和可達性會受限於現有的管理能力、當前的空氣品質水平、相關的科研基礎和減排技術可得性等多種條件。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認為,新冠時代和後新冠時代的國際經濟格局、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綠色經濟復甦動議和行動,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致力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和一系列國際環境問題的舉措,都意味著中國不僅將恪守生態和環境底線,更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增長模式、產業結構、技術升級都將會有戰略性的轉變,並將致力於協同治理本地、區域和全球環境問題。這種戰略性的轉變和拓展,必然需要恰當的標準體系,既制約行為,也提供技術變革和結構調整的信號,乃至倒逼轉型,是綠色經濟復甦和綠色發展轉型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條件。

「在標準制定中,除了考慮環境容量和質量,以及生態健康和人群健康等各類問題外,還需要考慮經濟性和經濟可行性。」張世秋表示,這裡所說的經濟性和經濟可行性,包括達標成本和實施標準所可能帶來的效益;而且要分析實施不同的標準的達標成本和效益。「此外還有對技術變革方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戰略轉型(或者說綠色轉型)的影響進而產生的長期的綜合影響,尤其是,在碳中和目標下,標準寬鬆對投資和產業的技術鎖定效應要給予充分關注。」張世秋強調。

萬薇認為,空氣品質不斷改善和達到更高標準得到的效益遠大於成本,歐盟的《清潔空氣計劃》和美國《清潔空氣法案》的經濟評估,結果都是如此。「《大氣十條》實施五年,環境規劃院做了一項研究,評估投入成本和效益,結果顯示僅健康效益一項就是投入成本的1.4倍,很多地方是3倍,這還沒有將藍天幸福感的社會福祉效益考慮進去。還有一些直接避免的經濟損失帶來的效益,和環保投入對經濟拉動作用。」

「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事實上已經不能再給環境保護放鬆標準任何空間了,因為任何空間的獲得都要後面由我們後一代人來付出巨大的代價,早行動比晚行動成本更小。」張世秋強調。

提標要遵循科學性

什麼樣的標準是好標準,是具有科學性的標準?段小麗表示,「指標不多不少,多了會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限值也並不是越低越好,不高不低最好。」

段小麗認為,「我國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應該有我們自己的特徵。」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空氣品質準則是2005年發布的,2005年之前大氣汙染與健康研究證據不是很多,主要還是基於歐洲、美國的研究結果,而國外和我國在許多方面都是不太一樣的,」段小麗表示,首先PM2.5的組分不一樣,來源上歐美以燃油為主,我國以燃煤為主,其次我們中國人的暴露行為和他們不一樣,日本和韓國日均室外暴露時間是一個小時,美國大概是四個多小時,中國是三個多小時;第三環境關係係數也不一樣,2012年標準的實施,促進了很多科研項目的開展,但在流行病學研究上,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專門針對大氣汙染和健康的專門的隊列研究。

「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有了自己數據之後,下一步制訂標準的時候就非常有底氣了,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的數據制定標準,就不會有太多外界的壓力了。」段小麗表示。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伏晴豔表示,「如果能夠把室內空氣品質暴露的水平影響和室外空氣之間緊密結合,最終形成綜合性的汙染的評估,實際上對於我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進程意義和深遠性更加重要。」

除了技術上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之外,還要考慮到各個城市的差異。

萬薇認為,不能因為部分地區沒有達標就防礙整體標準的提升,「其實標準提升可以促進空氣品質不理想的地方自己不斷改進,比如洛杉磯的臭氧到現在都沒有全面達標,但也不妨礙成為清潔空氣倡議的楷模城市。」

「另一方面也不能過於冒進,很多城市沒有達標的時候,設置一個過於嚴苛的標準,那麼可行性要打問號。」萬薇認為,少部分老大難地區比較困難,可能會面臨來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如果我們要提標,應該對未達標城市設置分階段差異化的標準,不讓標準變成最大的絆腳石」。

萬薇表示,「《大氣法》規定未達標城市要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且要公開發布,根據我們的統計,未達標城市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城市發布了達標規劃。我們研讀了一些城市的達標規劃,發現與行動計劃很像,先設一個目標和一系列措施,但是缺少可量化和可驗證的減排路線來實現達標。」

萬薇建議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標準提升的時候劃分達標區和未達標區,未達標區給出固定時間,什麼時候完成計劃,規劃裡面明確採取哪些措施,什麼時候達到中期目標、確保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超標嚴重的地方提出額外的減排要求,實施差別化管理。

(編輯:孟慶偉 校對:彭玉鳳)


相關焦點

  • 空氣品質pm25標準 空氣品質pm25標準是多少
    近些年關於空氣品質問題,也是頻頻引發人們擔憂,雖目前沒有證據表明,PM2.5爆表,對於人健康是否造成難以治癒的疾病,但對呼吸道必然會有所影響,加之一定程度又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環境治理問題,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但大家是否真的清楚空氣品質pm25的標準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 我國公眾普遍支持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環保部表示將儘快正式發布新標準 公眾支持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 本報訊(記者馬力)備受關注的PM2.5標準徵求意見前日結束。還有建議指出,標準實施後,政府、企業、組織、公眾等有關各方應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根據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為改善空氣品質貢獻力量。
  • 科學網—PM2.5指標列入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部署加強大氣汙染綜合防治重點工作。
  • 空氣品質檢測標準
    標準名稱 標準號 1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GB/T18883—2002 2 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 GB5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GB3095—1996 6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衛生標準 GB/T17094—1997 7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硫衛生標準 GB/T17097
  •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TVOC含量不高於0.5mg/m³
    健康的室內環境標準究竟是怎樣的?  室內空氣品質引發全球重視  室內空氣品質(IAQ)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一些西方國家出現的。當時出於節約能源的考慮,建築物的氣密性大大提高,由此帶來室內通風率不足,致使室內空氣汙染事件頻頻發生。
  •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健康評價標準課題在京啟動
    但如何評價室內空氣品質,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標準。為解決這一問題,住建部下屬一級協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與國內頂尖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和研究機構清華大學建築環境檢測中心等機構聯合發起「室內空氣品質健康評價標準課題」。7月19日,該課題在北京正式啟動。
  • 科學網—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設PM2.5限值
    本報北京3月2日訊(記者張巧玲)「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實施後,我國將有2/3的城市達不到空氣品質的要求
  • 微生物(病菌)指標評價是室內空氣品質的重要標準
    室內空氣微生物的時空分布比大氣中微生物分布更加複雜,因為微小環境中,各種因素對空氣微生物的影響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此外,室內小環境的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其內人員活動也千差萬別。因此,室內空氣微生物與室外比有其特異性。
  • 「室內空氣品質怎麼樣」江蘇將有標準可循
    「室內空氣品質怎麼樣」將有標準可循有望明年落地,率先在中小學等室內環境中先行先試南報網訊(記者 毛慶)今年,隨著自如出租房甲醛超標事件的爆出,室內空氣汙染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檢測、評判室內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
  • 部長信箱:關於室內空氣品質標準適用範圍問題的回覆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生態環境部部長信箱近日就室內空氣品質標準適用範圍的問題予以回復。詳情如下:關於室內空氣品質標準適用範圍問題的回覆來信:GB/T 18883-2002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中寫道「本標準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建築物,其它室內環境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 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增設PM2.5濃度限值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 我國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已正式發布,新標準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汙染物控制項目實現與國際標準「低軌」相接。因此2016年1月1日是標準在全國實施的「關門時間」。  據介紹,與現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相比,新的標準強調以保護人體健康為首要目標,調整了環境空氣功能區分類方案,進一步擴大了人群保護範圍。標準體現了調整、增設、收嚴、更新8個字。
  • 國家標準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GB188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室內空氣品質參數及檢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建築物。  GB 6921-86 大氣飄塵濃度測定方法 重量法  GB 9801-88 空氣品質 一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法  GB 11737-89 居住區大氣中苯、甲苯和二甲苯衛生檢驗標準方法 氣相色譜法  GB 12372-90 居住區大氣中二氧化氮檢驗標準方法 改進的 Saltzman 法  GB/T 14679-93 空氣品質
  • 專家解讀北京空氣品質標準 稱中國監測PM10更科學
    中美專家解讀北京空氣品質  我國監測PM10更科學 美國國標PM2.5是日均值而非一小時數據  10月份以來,濃霧接連襲京,北京的空氣能見度變差,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數據更是掀起層層波瀾,有人甚至懷疑北京的空氣品質自奧運會之後下降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與美國康州環保局前任空氣品質主管克瑞斯·傑姆和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前主席凱薩琳·維斯普恩兩位美國專家近日發表的觀點,可以幫助市民了解有關知識,解答一些主要問題。
  • 大氣法有望今年修訂 空氣品質標準16年未更新
    建言一空氣品質標準可否5年一評估——之前的標準16年未更新《建議》認為首先應該建立空氣品質標準更新的長效機制。現行的《大氣法》僅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和公布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並未規定一個明確的評估和更新機制。
  • 空氣品質指數(AQI)
    一、什麼是空氣品質指數  空氣品質指數(Air Quality Index,簡稱AQI),是一個用來定量描述空氣品質水平的數值。世界各國制定的空氣品質標準不同,AQI的取值範圍也各有不同[1]。我國採用的是和美國相似的標準,AQI的取值範圍位於0 – 500 之間。
  • 空氣品質標準未列PM2.5監測 因實際大範圍超標
    標準雖寬仍能保護公眾健康  我國在1982年制定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汙染物項目只有6項。1996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改名為《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汙染物項目擴大到了10項,此後,環保部又在2000年進行了局部修改,取消了氮氧化物指標,並放寬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標準。
  • 家裝行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諱莫如深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作者: 水性科天目前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相關的標準有《民用建築室內環境汙染物控制規範》和《室內空氣品質標準》通過深度分析關於室內空氣品質、室內環境汙染物質檢測的18883標準和50325標準的區別——頒布機構不同、目標不同、檢測條件不同、目的不同你可能對家裝行業有個全新認識。
  • 中國計量院自主研製質量標準空氣浮力修正系統大幅提升質量量值傳遞準確度
    王健介紹說,砝碼在空氣中進行質量測量和進行質量量值傳遞時,其實測量儀器上的測量示值並不能正確反映被測砝碼的真實質量。「因為標準砝碼與被測砝碼質量之間都會受到空氣浮力的影響」,因此,在質量量值傳遞過程中需要對被測砝碼的空氣浮力進行修正。空氣密度和物體體積是空氣浮力修正的主要參量,對質量量值傳遞的準確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改單公布 汙染物監測狀態與國際接軌
    中國網7月23日訊 近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改單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修改單主要內容是修改標準中關於監測狀態的規定,實現與國際接軌。修改單將汙染物按照標準狀態(0℃、1個標準大氣壓)監測,修改為氣態汙染物按照參考狀態(25℃、1個標準大氣壓)、顆粒物及其組分按照實況狀態(監測點的實際氣溫和氣壓)監測;明確要求各監測點記錄氣溫、氣壓等氣象參數,支持空氣品質數據的對比分析。此次修改前後的標準汙染物項目及限值不變。
  • 國家衛健委:新生活飲用水衛及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有望明年公布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巡視員崔鋼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巡視員崔鋼7月24日表示,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和《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有望在與1985年發布《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相比,2006年標準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飲用水水質指標由35項增至106項,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接軌。2018年3月21日,原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召開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修訂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啟動標準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