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 重慶市疾控中心供圖
今年的夏天悶熱而多雨,但依舊阻擋不了市民們周末外出踏青遊玩的熱情。就此,重慶市疾控中心發布了病媒生物監測情況,近期市內多地出現蜱,特別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夏季是蜱蟲高發期,野外踏青或者幹農活的時候,要警惕一種叫「蜱」的生物,被它咬一口,可能危及生命……
這些地方需小心「致命蜱」
重慶市疾控中心相關人士介紹,蜱,屬於蛛型綱蜱蟎亞綱,是廣泛分布的吸血節肢動物,分為硬蜱和軟蜱。其蟲體橢圓形,外表呈紅褐色或灰褐色,擁有4對步足和強悍的吸血口器,但其大小只有芝麻大小,因此往往容易被市民忽略。
▲吸血前後的蜱蟲
蜱蟲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游離蜱主要棲息於陰暗潮溼的地方,最常棲息的地方是樹葉尖上,還有草地、牆壁、石縫及動物巢穴處。成蜱多寄生於大型家畜或野生動物,幼蟲及若蟲則多寄生於小型哺乳動物。人或動物從中經過時會攀爬到身上,主要附著在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柔軟部位。
蜱在吸食脊椎動物血液的過程,會傳播多種病原,引發各種嚴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有「致命蜱」之稱,市民應高度警戒。
可傳染217種感染性微生物
重慶市疾控中心相關人士表示,蜱幼蟲、若蟲和成蟲都需尋找宿主寄生吸血,與蚊子不同,蜱叮上人以後不易更換地方連吸數天,吸血量高,吸血後體型增長几十倍。目前所知蜱類通過叮咬可傳播至少217種感染性微生物(包括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細菌、原生動物等)、寄生蟲以及蜱癱毒素,是目前所有醫學媒介生物中傳播病原種類最多、涉及範圍最廣的一類媒介生物。大家所熟知的萊姆病、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蜱傳斑疹傷寒等均是蜱傳疾病。
我國2010年首次報導的新發傳染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就是蜱蟲叮咬傳播的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該病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等11個省市發生或流行,臨床表現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徵,部分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人體皮膚上的蜱蟲
新聞多知點:
防蜱這些要注意
防止蜱傳播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成為蜱蟲的宿主,那麼市民朋友應該怎麼做呢?
1、野外遊玩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在草地樹林長時間坐臥,儘量在步道行走;
穿淺色有衣領、緊口的長袖衣褲,紮緊領口、袖口和褲腳;外露部位塗擦驅避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噴灑驅蟲劑。
2、定期或離開野外時做好檢查:每天檢查自己和孩子是否有蜱蟲;脫衣服,仔細查看所有的皮膚表面,特別注重頭皮、耳後、頸部、腋下、腰部、大腿內側和膝窩;有些未吸飽血的蜱體積很小,需仔細查看皮膚上黑色或棕色的斑點;定期檢查寵物,特別是野外玩耍歸來,檢查的部位也是要注意耳朵後面、頸部、腋窩後面,是容易被蜱蟲叮咬的地方,要注意檢查。
處理咬傷「4不要」
此外,由於蜱的口器非常特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把它的口器留在皮膚裡,造成潛在的危害,切勿恐慌,謹記「4不要」。不要拍打;不要硬拔;不要捏爆;不要用火或者其他東西刺激它。
市民如果被蜱蟲咬傷,最好及時趕往醫院,由醫生用專業的工具處理後消毒。如果醫院遠,可能不能及時趕到醫院,建議用尖頭小鑷子輕輕地一點一點緩慢地把蜱蟲取出來,穩定、壓力均勻地向上提拉,扭轉/猛拉動蜱可能會導致蜱的口器殘留在皮膚中。
拔出蜱後,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傷口和手。如果有可能拔下來的蜱不要扔掉或破壞,可以留給醫生鑑定檢查。
自行清除蜱後數周內開始出現皮疹或發熱症狀,請及時就醫,向醫生詳細闡述遭到蜱叮咬的時間、部位以及最有可能粘附上蜱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