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醒著,有一些人不知如何是好,沒錢可賺,無利可圖;你睡著,有另一些人不知如何是好,沒錢可賺,無利可圖。Netflix,奈飛公司,大美劇「紙牌屋」的製作方和幕後推手,在視頻領域的地位不用多說。全球付費用戶1億2000多萬,全美付費用戶將近6000萬。Netflix最大的敵人是誰?是其他的視頻網站嗎?不是,他們一直都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睡眠。
用戶一旦進入睡眠狀態,就再也消費不了視頻節目了。甭管節目有多優質,比競爭對手擁有多高的製作水準,用戶沒時間看,就是沒時間看了。消費時長被強制壓縮八小時,是最要人命的。Netflix他們總在說,我們拿「睡眠」這件事兒,毫無辦法。有意思的是,命運的公平性也許就在這兒,有一幫人,偏偏就得靠「睡眠」這件事兒做生意,用戶醒著還真做不成。這撥人裡面,就混跡著一位好萊塢鼎鼎大名的電影明星。
《老友記》,這部美劇,真的是難得一見的大IP,橫空出世至今,還是連播不斷,視頻平臺瘋搶。就在前幾天,12月5號左右,奈飛公司又跟華納傳媒續籤了一年的獨家,7000到8000萬美金,他們得抓緊把紅利期拿在手裡,幹嘛這麼火急火燎的呢?因為AT&T旗下的華納傳媒,根據總部的戰略規劃,要在2020年開始發力,玩兒自己的視頻平臺了,到時候,他們就自己播老友記了。
那奈飛怎麼辦?不怎麼辦,除了憋著繼續打造優質的自製劇,免得受困於人,更要發力打造自製的電影。Bright這部片子,怎麼翻譯的都有,光明也好,光靈也罷,是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奈飛公司耗資8000萬打造,你看,一年的獨家和自己從零開始「生生打造」一部片子,成本都差不多少了,那幹嘛不給自己留一些「孵化未來大IP」的機會呢?不過插一句,呵呵,單就這部片子的反響,也許達不到奈飛的預期了。Bright這部劇的男一號威爾史密斯,不用多說,又能唱又能演的好萊塢老炮兒,他的小兒子跟成龍還合作過一部《功夫夢》。
好了,就是這位大明星,你醒著的時候,看奈飛是吧?順道兒看看奈飛為他打造的電影。你睡了的時候呢,在奈飛最拿你沒辦法的時候,這位大明星還想要賺你的錢。這就要談到他的另一重身份了。他參與投資了一家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公司,這公司是做什麼的呢?睡眠跟蹤。用什麼設備進行跟蹤呢?一枚小小的戒指。你看,甭管你是睜著眼,還是閉著眼,威爾史密斯都有招兒對付你。
Oura 這家公司,就在前幾天,剛剛完成了2000萬美金的融資。看看參與投資的都有誰?YouTube的聯合創始人Steve,Twitch的聯合創始人Kevin,還有Sunrise的創始人,JUMP的創始人,對,還有威爾史密斯。其實他屁股後頭,還跟著一個NBA前球星呢,大鯊魚奧尼爾。
每個夜裡,世界上的很多個角落,在床上翻來覆去入不了夢的人,越來越多,睡眠失調、作息紊亂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是個大市場,存在人工幹預的空間,所以,他們就組團兒來投資了。因為他們深信:你可以暫時不聽歌,不看電影,不吃好吃的,不穿漂亮衣服,但關乎自己身體健康的「睡眠」,你不會坐視不管,因此,你們的瞌睡蟲,最好都爬進他們的財務報表當中,讓他們可以藉此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
不過等等啊,睡眠是個問題,但只有你們看的到嗎?醫療健康領域,都快成了路人皆知的投資方向了。之前的Basis,最終賣給了英特爾,Fitbit,Motiv,還有很多可穿戴設備 都是追蹤用戶睡眠的。蘋果去年也收了一家公司,就是生產睡眠跟蹤產品的。前幾天,12月8號,他們的產品開始陸續發貨了。
那Oura這款產品,做出了什麼差異性了嗎?據說,能夠跟蹤你的睡眠習慣,通過各種傳感器監測到你的血液流動狀況,體溫,脈搏啊等等,都是為了「優化」你的睡眠質量。哦,好,賣點是除了追蹤,還能優化,還能改善。但這款產品究竟如何,是否能真的發揮那麼大的作用,過陣子產品投放到市場上,一看便知。消費者的喜好反饋,不會因為你身後華麗麗的投資團隊而做出任何的改變。好壞成敗,拭目以待。
對於實物產品,功能性和美觀度,功能性和體積大小,永遠是需要人為去平衡的元素。在功能性和審美都達標的情況底下,一定是體積越小的越有未來,尤其是可穿戴設備,更是如此。插一句,Bose,就是揚聲器啊,音響領域的大牛企業,他家的降噪耳機,很多人都特別喜歡戴,幾天前剛剛推出Frames AR眼鏡,使用聲音來傳遞信息,不到一個月,就可以發貨了。。。。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今年已經達到3200萬臺,比去年漲了兩成還多,可見,又有一部分持幣觀望的潛在用戶,下單購買了,明年呢?後年呢?可穿戴設備到底是不是趨勢,已不在話下。
在人的健康方面投資,對嗎?當然對,這個方向沒錯吧,鐵定不會錯。甭說別人了,蘋果就不能輕饒了這個領域。就在幾天之前,7號左右,Apple Watch更新了,又添了一個心電圖傳感器,幫你監測不正常的心率。好,都看重醫療,都知道醫療健康是未來的投資方向,可沒人敢確保Oura的一枚小戒指就可以在這個方向上穩步前進。擁有超豪華的投資人配置,知名大公司的創始人,好萊塢的大演員,NBA的大球星,也未必一定會成功。在醫療健康領域,放進一枚戒指,贏面兒更大,還是投進去一顆炸彈,贏面兒更大,咱看看巴菲特老爺子幹了件什麼事兒。
就在今年,亞馬遜,伯克希爾,就是巴菲特的那家公司,還有摩根大通,三家公司聯合發表了一個聲明,他們合夥兒成立了一家公司,起心動念,是為了幹掉一個抱怨,抱怨來自員工無法接受的,低質量的醫療服務,和不斷上漲的醫療成本。他們想要的結果,就是讓他們聯合起來的84萬員工,能夠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的選擇。能夠更低的削減成本。可你知道這件事的可怕之處在哪兒嗎?
全美最棘手,最昂貴的一個大難題,就是醫療。巴菲特一直都說,醫療成本像一隻巨大的蛀蟲,啃食著美國的經濟。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對,看上去,是僅僅為了那84萬員工謀點兒福利。但如果,這個項目被他們三家公司給玩通了,滿意度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他們接下來會幹什麼?往輕了說,會轟翻全美的醫療保險行業,別忘了,巴菲特跟保險業的關係,往重了說,會摧毀美國現有的醫療體系。亞馬遜是最最精於此道的公司。物流如此,雲服務如此,都是起先為了解決公司自己內部運作的某些問題,可試水之後,一旦試通了,馬上推向外部市場,把這條路賣出去,把AWS雲服務構建起來,收取過路費,服務費,一本萬利,坐地拿錢。
你看,哪裡有抱怨,哪裡就有商機,哪裡有呼吸,哪裡就有剛需。一個是解決生活問題,一個是解決生存問題。同樣是關注醫療健康領域,咱也看到了,威爾史密斯和巴菲特,兩個人,兩個路子。一種,是關注創意創新的小產品的生產,另外一種,是對制度層面的徹底重建。看到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上面,有主路也有輔路。究竟什麼是命之根本。有人玩兒的是,底層顛覆,有人玩兒的是,添油加醋,只要各顯其能,各得其所,就 都是咱消費者的福分。
聽我的,做到這兩條,就可以成為巴菲特,就可以成為股神。
第一條:永遠別用電子郵件,天天讀紙質的報紙,沒事兒就喝可樂,吃漢堡。
第二條:永遠記得,做到第一條。
呵呵,我知道你聽完的反應,荒謬至極!但有一種荒謬是我們自己寫就的。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巴菲特如何解讀財報,巴菲特的投資哲學,股神的選股原則。甭管正版盜版,這類書籍的銷量都不錯。
其實說真的,這些沾染了成功學色彩的神乎其神的概念,一旦形成文字,就是個錯。一落筆,就帶著偏見和僥倖。無法量產,也沒法兒複製,你真跑去問巴菲特,究竟有沒有一套所謂的投資教程,有沒有非投不可的行業,有沒有絕對不投的領域,他會怎麼回答你?
看出版物裡面 生硬刻板 的文字,不如看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好就好在,如此高齡的他老人家,一直沒閒著,我們可以對「外人給他的著書立傳」視而不見,看看他究竟在真的做著什麼具體的事兒。
除了今年在醫療方面的發力,再簡單提三點。
第一:支付領域
巴菲特今年8月底的時候,收購Paytm pay T M的母公司 One97 one nighty seven,3%到4%的股份。完成收購之後,Paytm的估值達到100億美金。這次投資,是老爺子第一次對印度的直接投資。之前有過間接的投資,今年這個舉動,是第一次最直給的方式。Paytm是幹什麼的?行動支付,在線金融服務。提到這家公司的另外兩個大佬級投資人,就明白點兒什麼了,阿里巴巴和日本軟銀。
第二:交通領域
今年,老爺子一直有意要投資Uber。咱們知道Uber會在2019年進行IPO,Uber的現任CEO dara崇拜巴菲特崇拜的不行,他自己都說,如果能夠獲得巴菲特的投資,那將是Uber和他個人的大榮幸。傳言是30億美金,不過具體的金額還在談。但投資與否,已經不是個問題了。
第三:手機領域
老爺子已經是蘋果公司第三大股東了,今年又追了7500萬股。去年年底是1億6500萬股。
好了,單就今年老爺子的這幾下子,有誰還敢說,巴菲特只投傳統行業?沒錯,老爺子喜歡糖水兒,喜歡可口可樂咱們都很清楚,我們也知道,老爺子多年前是根本不碰科技的,即便它是多麼大體量的上市公司,他都不會碰。但他今年,啟動了對行動支付的投資, Uber的CEOdara自己都說,我們很清楚,我們公司並不是「非常巴菲特」風格的傳統投資項目,但雙方已經進入談判階段, 蘋果的第三大股東的那把椅子,已經被老爺子搶過來了,怎麼分析這些投資行為?如果有人再想去出幾本有關老爺子如何投資的書,書名又該怎麼寫呢?多嘴一句,蘋果最近的股價表現讓老爺子帳面上損失幾十個億,也許冥冥中老爺子之前對 科技股 的莫名冷淡,是對的呢。
相信成功學大概有兩種原因吧,一個是好奇,一個是無力。我們往往都是非常盲目的疲於追逐,花拳入門,錯了一生。因為每一個精確打擊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模糊控制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可能連所謂的成功者自己都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是連他自己都不屑記住的某些偶然的小細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人,一旦被封神了之後,一旦對自己的所謂魔力產生了「高度的自覺自知」,就再也回不去曾經的榮耀了,動作變形了,找不到自己了,亂了自己的既定節奏了。
研究巴菲特究竟是掌握了一套什麼樣的投資策略,還不如研究巴菲特這個人。
倆事兒:
第一件,等。。。老爺子的保鏢,是多年以前,他閨女從一個咖啡店撿來的。他是奧馬哈當地的一個警察,算是警署公職人員。跟了巴菲特20年。現在開了自己的安保公司,Dan clark 人很帥的,特別像,《保鏢》裡頭,惠特妮休斯頓的保鏢,凱文科斯特納。
Dan就說過,老爺子身上,有一種無以倫比的耐力,在「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裡面,總能找到小趣味。不急不躁,很會「等」。啊?什麼時候,「會等」成了一個技能了?究竟該怎麼等呢?不看手錶,不看日曆,不看別人,心無旁騖,因為一有雜念,正事兒就受影響。好,你是畫畫的,等不及地一心想快點兒被人發現,迅速成為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總惦記著錢錢錢,有了雜念和妄念,就會不自覺地散發出一種 淘寶客服的氣質。也就不用再等了,因為你早就貶值了。
亞馬遜的老大貝索斯問過巴菲特,為什麼你的投資理念那麼簡單,別人就是做不來呢?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很慢很慢地賺錢,很慢很慢地發展。。。。所以,巴菲特在跑馬拉松。跟他比,得拼耐力,得「會等」,咱有信心嗎?
第二件事兒:快錢。。。老爺子辦公室的走廊牆上,有一個鏡框兒,裡面裱了一張有點兒泛黃的紙,這張紙是1956年的一份簡化版的資產負債表,是他用打字機打出來的,最下方寫著當時的合伙人,有他的嶽父,大學同學,妹妹,妹夫幾個人,當年一萬塊錢的投入,到今天的價值是五億美金。走廊牆上,掛滿了這種類似的老資料,甚至是老報紙,動輒就是幾十年。甭管是多麼不起眼兒的資料,他都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慢條斯理地跟時間處成了最交心的朋友。老爺子從不相信任何「看不起時間」的交易。比如,快錢。
有一部分人,始終有個念頭:這輩子就來這麼一回,害怕來生找不到前世的自己,所以得用力的刻下哪怕一點點痕跡,想多賺點兒錢,賺的再多點兒,賺的再快點兒。怎麼辦呢?用錢生錢,買理財產品,所謂的金融衍生品。可經常發生的一種狀況是:買黑匣子產品的時候,著急看到的是所有的「利好」,所有的「回報」,而粗心地主觀忽略掉了合同裡的「小字」,忽略了風險。而某些不利因素,往往都隱藏在合同的末尾,用小字印刷的茫茫10好幾頁的「免責聲明」裡頭,大多數客戶對於這些小字的關注,就像平常我們籤訂一個什麼網上服務的那種條款,根本就沒有耐心去仔細看,只會著急忙慌地點擊「同意」或者「確認」。結果呢?風險該來就來了,機構該免責就免責了。
這裡說的黑匣子,是華爾街的「黑匣子」,並不是飛機或者其他公共運輸工具的黑匣子,這裡的黑匣子指的是,量化分析師搭建的投資模型,結構性衍生產品就是黑匣子。但是,巴菲特就曾經說過,衍生產品,黑匣子,就是「大規模殺傷性金融武器」。但快錢能不能賺呢?理財產品能不能買呢?當然能,但既然你缺乏耐心,想圖快求個速度,你就要擁有同樣等級的,賺快錢的心量。你虧的起,就沒什麼大不了。
經常在火車上看到,倆人聊天,其中一個,就是個股神啊,分析基本面,分析財報,分析各種所謂的內部消息,人事變動,併購傾向等等,滿臉的仙氣兒,我總感覺他一下火車,馬雲就跟那兒舉個牌子接他,可是呢,購物的小推車一到,他買一包方便麵,一個茶葉蛋,一袋瓜子,這三樣兒東西加起來是多少錢,口算愣是算不明白。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是,會心算,算的比誰都又快又好,就夠了嗎?大型商學院,總是沉浸在一種,擁有美國商業教育的絕對優勢的錯誤觀念當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擅長擺弄數字、喜歡替換場景、對數據表格「上癮」的白痴級的專業人才,一實戰就潰不成軍,捫心自問,這一切又都錯在哪兒了呢?
投資,真的是一門比天還高的大學問嗎? 。。。。。。 甭管是直系的還是遠房的,你身邊一定有,至少這兩類人。跑不出去的,因為這是人性。一類是,貌似還會看財報,抱著計算器忙忙叨叨地來回來去算,也聽了很多很多的薦股課程,最後選了一支股票,購入之後天天看大盤,天天看K線圖,天天跟旁人討論。另一類,混不吝,手頭兒寬鬆了一些,就投點兒進去,沒過幾天呢還,就恨不能忘乾淨了。結果幾年之後,往往是後者還能多少掙點兒回來,前者呢,能傳來捷報的實屬罕見。你一定見過這種人,聽過這種現象。
也許,投資最好的心態就是,把錢扔掉,而不是把錢投出去,急於等待回報。一扔10年,你忍得住嗎?。。。忍得住,有了這個底氣,就什麼都不怕了。要麼就別投,別去眼紅,要麼,就把它扔掉。這個世界,其實本就沒什麼道理可講,投資也一樣,玩的無非一個心態。投進去之後,每時每刻都關注它的漲跌,心情每時每刻都跟著起伏,那就真成了資本的奴隸了。哪來的什麼投資秘笈?勤奮比不過天分,天分比不過大時代,事無絕對,順勢而為。
巴菲特是股神嗎?這世界上真的存在什麼神嗎?我不清楚,但是我總感覺所謂的神,只是做了一些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尋常事。理解不了什麼呢?理解不了這些所謂的神,對欲望和恐懼的超級控制力,以及他們跟時間能夠和平相處的耐力,僅此而已。但獨獨這兩點,已經甩掉了九成以上的人。
投資決策,投資決策,什麼是決策?決策就是選擇,那什麼是選擇?選擇,就是我們對身邊已知信息的條件反射。每一個決策裡面,都暗藏著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受過的傷,刷過的朋友圈和愛過的人。
所以,哪裡有什麼公式啊,都是打碎之後碾成粉末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你是你」,而「我是我」,促成了威爾史密斯會致力於研發一枚戒指,而巴菲特會「搗毀」全美醫療的低層建築。人生中,從來就不存在,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飛翔,狂賺幾百億,的確是光鮮刺激,但虧的時候,也是幾十億幾十億的量級。所以,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者所背負的,也真未必是你我樂於知道的,因為一旦全息掌握,我們就奮鬥不起來了,就被嚇退了。甭管是做人,還是做投資,稍微傻一點兒不也挺好嗎?巴菲特說:如果我的智商是160,我會賣掉40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