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中國海洋最靈動的風景
每年春夏季,數萬隻黑尾鷗翱翔在山東省長島縣高山島海域。 攝影/ 顧曉軍
海上飛的鳥兒就是海鳥嗎?
那可不一定!
說到海鳥,大家十有八九會想到海鷗。其實我們看到的一大部分「海鷗」,一輩子都不會到海邊或大洋中去,比如每年冬季成千上萬地出現在雲貴高原各大湖泊中的「海鷗」,絕大多數是紅嘴鷗,它們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海鳥。
那中國有海鳥嗎?
當然有啦!中國擁有跨越溫帶、亞熱帶、熱帶的廣闊海洋,有1.8 萬公里海岸線、7600 多個近海島嶼、1.4 萬公裡島嶼岸線。在中國的碧海藍天之間,有大約80 種海鳥御風疾飛,它們是中國海洋最靈動的風景。
全球大約僅有100隻的中華鳳頭燕鷗,它們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 攝影/ 張鵬
海鳥特指適應海洋環境的鳥類
海鳥特指適應海洋環境的鳥類。海鳥大致可以分為遠距離飛行適應型和潛水覓食適應型兩大類。
遠距離飛行適應型海鳥,飛行能力極強,能夠熟練地利用海浪間的上升氣流進行盤旋和滑翔。比如,中國西沙群島分布的軍艦鳥,那可絕對是海鳥的象徵和最佳代言者。它們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之一,半年就能繞赤道飛行一圈,有時它們能連飛兩個月不停歇。體型最大的漂泊信天翁可以在南大洋中追隨西風進行連續不間斷的環球飛行。
燕鷗個個都是飛行健將,有的每年遷徙距離能繞地球兩圈。 攝影/ 陳婷
潛水覓食適應型海鳥個個都是潛水高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人們熟悉的企鵝,它們遊泳能力極強,其中體型最大的帝企鵝甚至能下滑至海面以下數百米的深度捕食。
被譽為「青島小企鵝」的扁嘴海雀也是捕魚高手 攝影/ 薛琳
也有一些兼具遠距離飛行適應型和潛水覓食適應型特徵的海鳥。這類海鳥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鰹鳥,也包括一些中小型的海燕和鸌類。
喝不到淡水怎麼辦?
雖然海洋佔全球面積的70%,但海鳥的種類相比於森林或溼地鳥類卻少很多。海洋環境嚴酷,對於鳥類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棲息地類型。儘管海鳥們的生命史和習性有很大差異,但由於面臨著類似的環境問題和覓食生態位,它們呈現很多明顯的趨同進化特徵。另外,在生理上,真正的海鳥均有發達的淚腺等排鹽腺體,使得它們可以在不飲用淡水的情況下也能生存。
黑背鷗是遼寧海域一道亮麗的風景。 攝影/ 顧曉軍
海鳥也會遷徙?
冬季,夏季在臺灣海峽以北海域繁殖的特有海鳥們紛紛南遷至臺灣海峽以南的廣闊區域。東海南部島礁繁殖的燕鷗往赤道熱帶海域散布的範圍更為廣闊遙遠。
冬季在江蘇及以北海域還可以記錄到很多北太平洋地區廣布的潛水覓食適應型海鳥。還有一些夏季在內陸區域棲息,冬季至開闊海面和近海海岸越冬的鳥類,如紅喉潛鳥、黑喉潛鳥,以及北半球冬季近海、海岸地帶常見的一些潛鴨類和雁鴨類。
遺鷗是世界上最晚被發現、定名的鷗類,是海鳥大家族的重要成員。這種鳥核心分布區就在中國北方黃、渤海地區,但它們會到蒙古高原至中亞的內陸鹹水湖泊繁殖。
每年三四月份,遺鷗成群結隊地飛到河北省康保縣「生兒育女」。 攝影/ 崔建軍
中國海域,海鳥的家鄉
中國海域的海鳥以及依賴海洋生活的鳥類種類十分繁多。
山東海驢島黑尾鷗翔集。 攝影/ 顧曉軍
黃、渤海地區是黑尾鷗和黑嘴鷗唯一的繁殖海區。杭州灣以南至臺灣海峽的海域可見許多燕鷗,如大鳳頭燕鷗、烏燕鷗、褐翅燕鷗和粉紅燕鷗等。
中國臺灣島以東至釣魚島、赤尾嶼附近海域較為容易觀察到一些大洋性長距離飛行適應型海鳥的中國海域,其中體型最大者如短尾信天翁,較小者如褐燕、鉤嘴圓尾、楔尾和白額圓尾。中國南海海域廣布著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區典型的各種海鳥。
中國西沙群島長年飛翔著數萬隻紅腳鰹鳥。 攝影/ 顧曉軍
珍稀瀕危海鳥哪兒最多?
在中國渤海、黃海和東海,尤其是這一海域北部中國遼東半島至朝鮮半島沿岸的一些無人島礁上,分布有兩種珍稀瀕危的鳥類,黃嘴白鷺和黑臉琵鷺,同時還有一種堪稱全球最神秘、數量最稀少的海鳥——中華鳳頭燕鷗。
喜歡棲居無人島的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鳥類之一。 攝影/ 王徵吉
2008年夏季,有兩對中華鳳頭燕鷗在舟山群島的五峙山列島各自成功繁育了一隻雛鳥。 攝影/ 江旭東
近一個半世紀中,人們普遍悲觀地認為中華鳳頭燕鷗已經滅絕,或者全球數量不足100隻。但到21世紀初,觀鳥愛好者和鳥類學家陸續在臺灣海峽馬祖列島、浙江韭山列島等海域發現少量繁殖個體。這種稀有海鳥的存在,足以作為這一海域海鳥保護的旗艦物種。
研究人員利用燕鷗集群繁殖的習性,安裝假鳥模型,播放鳴音,成功吸引來一些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 攝影/ 範忠勇
總之,中國既有一些全球性分布的物種,更有一些中國海域特有的鳥類。它們是中國海最靈動的風景。
撰文: 聞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