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當下的社會畢竟還處在「初級階段」,在言路大開的今天,仍然有人把在網絡上粗口罵人當成言論自由的一部分,草根能罵,名人也能罵;明星能罵,學者更能罵……這真有點像「過度吸氧」後產生的副作用啊。
今年的春節晚會上,大家沒有看到趙本山的小品,有人高興也有人遺憾。但聽說老趙同志是因為心臟缺氧才沒上春晚,有所謂沒所謂的人都一激靈。
據說大自然的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要佔到21%,那就是說幾乎有空氣的地方就有氧氣。但有科學家說,城市人裡有90%處於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態,除空氣汙染這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外,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高強度用腦也是造成缺氧的重要原因。
看似不要錢買就可以讓我們自由呼吸的氧氣,若是減少了或長期缺失,人人都會有致命的危險。所以,氧氣雖尋常可見但人類絕不敢對它有絲毫藐視,沒有它人類自然生存狀態的平衡延續是絕對Hold不住的。
由此,想到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缺氧」的現象呢?若有,在社會生存狀態中哪種現象類似氧氣一樣不可或缺呢?我想那大約是「自由」了。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諧社會得以實現的一種「潤滑劑」。比如,缺失自由的「文革」年代,人人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 ,那不就是個「缺氧」的年代嗎……轉念又想,自由猶如空氣涵蓋的內容很大很多,比如,哲學家說:「自由是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而經濟學家則說:「自由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而氧氣只佔空氣中的21%;所以,「暢所欲言」似乎更接近氧氣的作用。想想看,人若不說話就要悶著,憋著,心情鬱悶不說,時間長了,激情沒了,人與人之間如何交流、如何和諧相處?思想的舞臺如何碰撞交鋒?社會的氛圍如何活躍得起來呢?
實事求是地說,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一腳邁進信息化大國的門檻,如今的時代的的確確是個名副其實的暢所欲言的時代。你想書萬言可以寫在自己的博客上,你喜歡微言大義可以發微博,你為政府建言獻策可以登錄各級政府網站;總之,你可以曝光不法商販,你也可以揭露腐敗分子,你更可以申訴冤情……我們要感謝網際網路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有了博客平臺,人人手握麥克風盡可以唇槍舌劍一展雄風。
然而,這並不等於說咱們的生活中不再「缺氧」就萬事大吉了。早在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保爾·伯特首先發現,如果讓動物呼吸純氧會引起中毒,人類也不例外。假若在大於0.05 MPa(半個大氣壓)的純氧環境中,將對人所有的細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時間過長,就可能發生「氧中毒」。而在1個大氣壓的純氧環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時,最終導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人在2個大氣壓高壓純氧環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時 ~ 2小時,超過了會引起腦中毒,生命節奏紊亂,精神錯亂,記憶喪失。最甚的是若在3個大氣壓乃至更高的純氧環境中,人會在數分鐘內發生腦細胞變性壞死,抽搐昏迷,導致死亡。
毋庸諱言,咱們當下的社會畢竟還處在「初級階段」,在言路大開的今天,仍然有人把在網絡上粗口罵人當成言論自由的一部分,草根能罵,名人也能罵;明星能罵,學者更能罵……這真有點像「過度吸氧」後產生的副作用啊。
人人都喜歡談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遠有裴多菲,近有「韓三篇」。當然,二者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是誰說的來著:「正義和自由互為表裡,一旦分割,兩者都會失去。」「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個公民的自由為界限的。」「凡是不給別人自由的人,他們自己就不應該得到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是誰都沒有自由」。
生活充滿了辯證法——缺氧不行,過度吸氧也玩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