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訊(記者孫興維、通訊員吳多奇)近日,被高原官兵們稱之為「移動加氧站」的可攜式小型制氧機、可攜式碳纖維氧氣瓶、固態氧發生器、可攜式單兵加壓氧艙等4型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配發試用,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一個以固定站點制氧機組為支撐、小型制氧機和氧氣瓶為補充的氧氣供應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官兵學習時吸氧。
氧氣被高原官兵稱之為「第二糧食」,近年來,軍委領導十分關心高原邊防官兵的吸氧問題,軍委後勤保障部把吸氧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制定高原部隊制供氧整體建設方案,頒發高原制供氧管理規定,建立責任制,狠抓落實。
衛生部門多次聯合陸軍、院校、藥監機構等部門實地勘察調研,論證頒布高原官兵用氧標準;軍事設施建設部門採取超常措施,加快配套用房建設;軍需部門出臺制氧站油料補助標準;採購部門派人常駐高原,與部隊並肩作業,對企業伴隨監督。
針對高原邊防部隊日常巡邏點位多、時間長、海拔高的特點,以及官兵體能消耗大、缺氧反應明顯的問題,衛生局指導陸軍展開單兵制供氧技術方案研究論證,取得初步成果。
制氧員在制氧室給官兵制氧。
建設中,各級機關和部隊通力協作,持續為高原部隊組織實施制供氧工程建設,持續投入配套資金建設,為部隊安裝制氧機組、高壓氧艙,配發高原制氧車,補充小型制氧機、氧氣瓶,推進氧氣保障「從平時到戰時、從營區到野外、從固定到機動、從分隊向單兵」拓展,氧氣通到床頭、隨時吸氧已成為高原官兵的一個「標配」,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已成常態,納入日常作息制度,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吸氧全覆蓋,高原官兵吸氧需求得到較好滿足,健康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實現由過去的「救命氧」向「保健氧」跨越,5年來急性高原病發病率顯著下降,為鞏固提升部隊戰鬥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軍委機關將著眼完善制供氧站點建設布局,綜合考慮平時戍邊與戰時用氧保障需求,以「點、線、面」相結合,推進部分站點擴容建設。同時,緊前推進位氧車、制氧方艙、單兵制供氧裝置等氧氣保障手段的技術改進、效能評估和參數定型,採取配發與預儲相結合的方式,拓展氧氣供應保障手段,滿足常駐高原部隊官兵巡邏、訓練單兵攜行用氧和急進高原部隊氧氣保障需求。
背景資料
缺氧影響官兵身心健康,根據醫學大數據分析,高原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可使血氧飽和度升高9%,顯著改善人體缺氧狀況,大幅降低高原病發病率。
制供氧建設事關高原官兵平時保健用氧、戰時醫療用氧,建設質量直接關係官兵健康和戰鬥力生成,為解決官兵吸氧難題,在中央軍委的關心下,軍委後勤保障部自2013年以來,積極組織為駐海拔3000米以上部隊開展制供氧建設,為提升部隊戰鬥力凝聚力保障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軍高原部隊在制供氧保障條件上實現了「五個轉變」: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轉變為全域覆蓋,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用氧性質由醫療救治為主轉變為日常生活保健,官兵身體狀況由缺氧被動性代償轉變為吸氧主動性恢復,較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原部隊的缺氧難題。
(攝影:劉小龍)
來源:「學習軍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