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解放軍報訊(記者孫興維、通訊員吳多奇)近日,被高原官兵們稱之為「移動加氧站」的可攜式小型制氧機、可攜式碳纖維氧氣瓶、固態氧發生器、可攜式單兵加壓氧艙等4型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配發試用,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一個以固定站點制氧機組為支撐、小型制氧機和氧氣瓶為補充的氧氣供應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官兵學習時吸氧。

氧氣被高原官兵稱之為「第二糧食」,近年來,軍委領導十分關心高原邊防官兵的吸氧問題,軍委後勤保障部把吸氧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制定高原部隊制供氧整體建設方案,頒發高原制供氧管理規定,建立責任制,狠抓落實。

衛生部門多次聯合陸軍、院校、藥監機構等部門實地勘察調研,論證頒布高原官兵用氧標準;軍事設施建設部門採取超常措施,加快配套用房建設;軍需部門出臺制氧站油料補助標準;採購部門派人常駐高原,與部隊並肩作業,對企業伴隨監督。

針對高原邊防部隊日常巡邏點位多、時間長、海拔高的特點,以及官兵體能消耗大、缺氧反應明顯的問題,衛生局指導陸軍展開單兵制供氧技術方案研究論證,取得初步成果。

制氧員在制氧室給官兵制氧。

建設中,各級機關和部隊通力協作,持續為高原部隊組織實施制供氧工程建設,持續投入配套資金建設,為部隊安裝制氧機組、高壓氧艙,配發高原制氧車,補充小型制氧機、氧氣瓶,推進氧氣保障「從平時到戰時、從營區到野外、從固定到機動、從分隊向單兵」拓展,氧氣通到床頭、隨時吸氧已成為高原官兵的一個「標配」,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已成常態,納入日常作息制度,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吸氧全覆蓋,高原官兵吸氧需求得到較好滿足,健康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實現由過去的「救命氧」向「保健氧」跨越,5年來急性高原病發病率顯著下降,為鞏固提升部隊戰鬥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軍委機關將著眼完善制供氧站點建設布局,綜合考慮平時戍邊與戰時用氧保障需求,以「點、線、面」相結合,推進部分站點擴容建設。同時,緊前推進位氧車、制氧方艙、單兵制供氧裝置等氧氣保障手段的技術改進、效能評估和參數定型,採取配發與預儲相結合的方式,拓展氧氣供應保障手段,滿足常駐高原部隊官兵巡邏、訓練單兵攜行用氧和急進高原部隊氧氣保障需求。

背景資料

缺氧影響官兵身心健康,根據醫學大數據分析,高原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可使血氧飽和度升高9%,顯著改善人體缺氧狀況,大幅降低高原病發病率。

制供氧建設事關高原官兵平時保健用氧、戰時醫療用氧,建設質量直接關係官兵健康和戰鬥力生成,為解決官兵吸氧難題,在中央軍委的關心下,軍委後勤保障部自2013年以來,積極組織為駐海拔3000米以上部隊開展制供氧建設,為提升部隊戰鬥力凝聚力保障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軍高原部隊在制供氧保障條件上實現了「五個轉變」: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轉變為全域覆蓋,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用氧性質由醫療救治為主轉變為日常生活保健,官兵身體狀況由缺氧被動性代償轉變為吸氧主動性恢復,較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原部隊的缺氧難題。

(攝影:劉小龍)

來源:「學習軍團」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製氧
    中國軍網11月7日報導 近日,軍網記者從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獲悉,目前全軍駐地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製氧,我軍高原官兵吸氧基本實現由依靠山下送氧到高原哨所自製氧的歷史性變化。 該局領導告訴記者,平時供氧,駐地海拔4000米以上部隊氧氣可直通單兵床頭,駐地海拔3000米至4000米部隊實現成建制集中保障;訓練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供氧,機動和基地保障一體銜接,部隊急進高原預置儲氧和應急保障綜合配套;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轉變為全域覆蓋,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戰時供氧,按照全程伴隨、立體成鏈模式組織實施;推動「救命氧
  • 海拔3000米哨所全配吸氧儀,印軍司令稱難以置信,俄:這就是差距
    而近年來,軍委領導十分關心高原邊防官兵的吸氧問題,軍委後勤保障部把吸氧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制定高原部隊制供氧整體建設方案,頒發高原制供氧管理規定,建立責任制,狠抓落實。就在近日,被高原官兵們稱之為「移動加氧站」的可攜式小型制氧機、可攜式碳纖維氧氣瓶、固態氧發生器、可攜式單兵加壓氧艙等4型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配發試用。
  • 邊防戰士如虎添翼,隨時吸氧隨時戰鬥
    據軍媒報導,近日後勤保障部門專門為駐守在高原邊防官兵研製的4款吸氧器已經配發到高海拔地區一線部隊手中進行試用,在觀察使用效果後,下一步將在全軍大規模推廣。這也標誌著戍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邊防哨所即將實現吸氧裝備100%覆蓋。
  • 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營區24小時不間斷供氧
    西藏那曲軍分區解決小散遠單位吸氧難題
  • 全軍各大單位名單有哪些 中央軍委巡視組已全覆蓋
    2014年10月以來,全軍8次通報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軍委十項規定的若干問題。另外,中央軍委巡視組已實現了對全軍各大單位的巡視全覆蓋。  上述消息由軍方權威媒體近日低調披露。  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
  • 特產譜之天山仙草:5年一開花,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已瀕臨滅絕
    3,它一般生長在海拔3000-4000米的懸崖峭壁之上。4,它的嫩芽可以在零下21度的環境中生長。5,它從發芽到開花,要經歷五年的時間。6,它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瀕危物種。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就終年被冰雪覆蓋了。在4000米以下的雪線以下,雪蓮花大多能夠生長,而且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下限是海拔2600米。在這樣一個區域:首先是極寒,常達零下20度左右。其次是缺氧,空氣稀薄。再就是常常經歷狂風和暴雪的摧殘。
  •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從珠峰海拔7028米以上拍攝的壯美景色(5月12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 攝  從珠峰海拔7028米的一號營地繼續向上攀登,沿途景色十分壯美。從珠峰海拔7028米以上拍攝的壯美景色(5月11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拉巴 攝
  • 只是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住了4天,小夥回家後做伏地挺身變厲害了
    山裡度假一位網名叫pigmie的小夥子在Colorado(科羅拉多)度假,期間一直處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150米左右)做100個伏地挺身。吸氧其實,pigmie的整個經歷和一種高原訓練的模式非常接近,即「高住低訓」。
  • 海拔5800米氣溫-57℃士氣100℃
    撰文 | 張瑩、劉梟梟、王述東 本期推出「領航強軍新時代 」系列網宣(137):《5800米、氣溫-57℃、開水沸點80℃(附硬核視頻)》 萬裡邊關,雪海茫茫
  •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缺氧難題是怎麼解決的
    海拔太高隧道太深缺氧難題是怎麼解決的     □本報記者 張舒  雀兒山隧道無論設計還是建設,都經歷了極為艱難的歷程。
  • 研究發現:2000多萬年前西藏岡仁波齊盆地海拔不到3000米
    新華社南京1月11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該所研究人員合作,通過植物化石分析,發現西藏岡仁波齊盆地在2000多萬年前海拔尚不足3000米。這一發現為研究青藏高原南部的隆升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人徵服14座海拔8000米以上世界高峰(圖)
    成立於1992年底的「中國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以集體形式攀登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隊伍。  在2005年山難事故中受重傷的邊巴扎西在登達頂峰時非常激動,他說:「感謝大家再次給我這個機會!感謝所有支持我、關心我的朋友!」探險隊隊長桑珠說:「你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我們表示熱烈的祝賀!」
  • 中國科技實力加速提升 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建設開通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  記者: 你好,張永,你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哪裡?  華為優化工程師 張永: 我現在是在珠峰一號營地,海拔5300米。  記者: 後面都是一些基站的設備嗎?  4月30日,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完成5G基站在珠穆朗瑪峰6500米前進營地的建設開通,成為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加上此前已在海拔5300米的珠峰珠峰大本營、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建成的基站,理論上講,5G信號已實現對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及峰頂的覆蓋。
  • 海拔超4000米、氣溫零下18℃……邊防官兵踏雪巡邏祖國邊防線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元旦期間,新疆阿克蘇軍分區別迭裡地區持續低溫,並伴隨有6級以上大風,氣溫降至零下18攝氏度,邊防官兵頂著寒風踏上了邊關巡邏路。一大早,執勤官兵就開始為巡邏做準備,他們將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3號界碑執行巡邏任務,這次巡邏的點位是別迭裡山口,距離連隊12公裡。別迭裡維吾爾語意為「達坂」。 新疆阿克蘇軍分區別迭裡邊防連指導員 方甲強:我們給你們帶來一些藥品和防疫物資,希望你們在這裡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注意安全。 剛到九道彎,車輛就無法通行,巡邏分隊下車徒步前進。
  • 海拔4500米以上的綠色守護人
    成立15年來,武警西藏森林總隊官兵堅守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世界屋脊,將青春與熱血融入西藏的浩瀚綠色中,以堅強的意志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守護近1500萬公頃森林和13億畝草原安全,守衛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 玻利維亞裁判死在海拔4000米「魔鬼球場」 高海拔是「罪魁禍首」?
    烏爾塔年僅32歲儘管目前關於當事人是否有心臟病史,或者是否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他突然發病,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玻利維亞媒體與輿論普遍提到一個問題:本場比賽的舉辦地,比利亞因熱尼奧市政球場(Estadio Municipal de El Alto)海拔達到了4100米(El Alto在西班牙語的意思就是「高」),是玻利維亞國內海拔最高的球場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是犛牛主產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