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氧氣便一直被高原官兵稱之為「第二糧食」。而近年來,軍委領導十分關心高原邊防官兵的吸氧問題,軍委後勤保障部把吸氧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制定高原部隊制供氧整體建設方案,頒發高原制供氧管理規定,建立責任制,狠抓落實。就在近日,被高原官兵們稱之為「移動加氧站」的可攜式小型制氧機、可攜式碳纖維氧氣瓶、固態氧發生器、可攜式單兵加壓氧艙等4型單兵制供氧保障器材在高原邊防部隊配發試用。據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一個以固定站點制氧機組為支撐、小型制氧機和氧氣瓶為補充的氧氣供應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有分析指出,隨著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所有點位吸氧實現全覆蓋,這意味著我們的後勤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據了解,經過多年的努力,全軍高原部隊在制供氧保障條件上實現了「五個轉變」: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轉變為全域覆蓋,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用氧性質由醫療救治為主轉變為日常生活保健,官兵身體狀況由缺氧被動性代償轉變為吸氧主動性恢復,較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原部隊的缺氧難題。
眾所周知,打仗就是打後勤,而解放軍的保暖營房、光伏、雷達、無人機和火鍋等,足以讓印軍相形見絀。以保暖營房為例,其融合了拆裝式結構、超低能耗、可再生能源熱電聯供和被動太陽房等技術,採用集成鋼榫結構、夾芯聚氨酯保溫複合一體板、風—光—柴—儲多源微電網、生物降解罐等部件部品,最大特點是採用被動式太陽房與主動式太陽能集熱相結合方式為室內供暖,可讓室外溫度-40℃的海拔5000米以上地區,建築物內部溫度可維持高於15℃,提供強有力的野戰宿營保障,解決部隊長期駐守低溫、低氧高原地區的困難。
相比之下,印度軍隊後勤的慘狀可謂是十分突出了,以至於連駐拉達克印度第14軍司令梅農中將都表示對印軍後勤的現狀感到難以置信。據悉,沒有類似新型營房的印軍就只能繼續「蝸居」在條件艱苦、四處透風的簡易掩體和帳篷裡執勤,像樣的正常休整一次要向後走上幾公裡、十幾公裡乃至幾十公裡到有固定居民點的地區才行。就在近日,印度媒體就公布了一張印軍的照片,駐守在邊境拉達克地區海拔5000米左右的錫亞琴冰川,近日一場暴風雪來襲,氣溫下降到零下50度,但是照片中的印軍士兵卻只能躺在露天的簡易雪窩子裡過夜,被大雪覆蓋後幾乎凍成了冰雕。由此可見,在後勤保障方面,解放軍已經遠遠甩開印軍。事實上,對於解放軍來說,如果印度軍隊真的有誠意談判,那麼當然可以;如果無理取鬧,尋求不合理的利益,那麼解放軍已經做好了長期對峙的準備。
與此同時,俄羅斯軍事專家則點評稱,這就是中印雙方存在的巨大差距,而這背後則體現的是工業化之間的差距。有分析指出,這段時間,因中印邊界衝突的原因,很多人開始關注中印的實力。其中絕大部分人認為,過去十幾年雖然印度的發展非常快速,綜合國力也有不小提升,但是與中方相比,印度的實力還是顯得非常弱小。如果說1962年的中方經濟實力還在趕超印度的漫漫徵途之上,今天的中方經濟對印度已經擁有全面「碾壓」式優勢,其GDP幾乎是印度的五倍。此外,中方高度工業化,而印度還處於初級階段。目前,中方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一直以來,中方都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印度的製造實力根本就比不了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