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在拉達克高原上"嘴硬"的印度陸軍如今終於嘗到了嘴硬的"苦果"。環球網11月30日報導稱,在持續的中印邊境對峙中,印度向該地區部署了數萬大軍以示威。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根據印度媒體《印度快報》的描述,目前拉達克地區無論是地理條件還是氣候條件,都對印度非常不利,目前印軍駐拉達克地區的部隊每天都有非戰鬥減員的情況發生,而印軍至今部署在高原上的十多萬部隊,如今連最基本的防寒服和睡袋都沒有配齊。到現在為止,拉達克最寒冷的時間段尚未到來,所以到明年開春能有多少人活著離開拉達克,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高原地區巡邏的印度士兵,看裝備應該是比較精銳的山地部隊)
拉達克地區原本是阿克賽欽的一部分,其首府列城曾經是古代拉達克王國的首都,19世紀英國殖民者佔領了拉達克地區,並將其劃歸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獨立的印度共和國繼承了這一"領土",並企圖以此為跳板,不斷侵蝕中國的西藏和新疆地區。不過說到中印邊境,需要澄清的一個事情是:中印兩國總共邊境線長達1700多公裡,但是至今沒有正式劃定,僅僅是依照所謂的傳統習慣線,大致劃分了一下雙方的實際控制區。所謂的"實際佔領50年就可以成為國土"這種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因為"佔領50年"指的是無主且無爭議的土地,對於中印而言,只要邊境沒有明確劃定,那麼包括藏南在內的所有"爭議地區"就不存在什麼"50年變國土"一說。而中印之間邊境沒有正式劃定,也意味著,解放軍即使真的發動戰爭拿下新德裡,從法律上說也不能算"侵略",因為中印之間壓根就沒劃定邊界線!
(雖然中印之間有大量類似乃堆拉這樣的通道,但是由於一直存在領土爭議,兩國邊境確實沒有正式勘定邊界)
正是由於中印邊境始終沒有劃定,從印度獨立開始,就不斷在邊境上尋釁滋事,企圖不斷侵佔中國領土,哪怕是在1962年邊境戰爭慘敗後,印度也沒有絲毫收斂。今年夏天以來,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和班公湖地區連續挑起邊境摩擦,在挑釁遭到挫敗後,印度不但不知道收斂,反而不斷向邊境增兵,目前印軍在中印邊境西段地區駐軍總兵力依然超過10萬人,接近以往年份的2倍。由於大量的邊境駐軍,再加上冬季到來,印度軍方高層才發現他們完全沒有10萬部隊在高原過冬的準備。
(巡邏中的印度邊防部隊,為首的士兵似乎連手套都沒有)
根據印度軍方的介紹,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印度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實際上要比解放軍困難得多。這是因為,中印西段邊境主要以喀喇崑崙山脈為分界,但是解放軍一方所佔據的喀喇崑崙山北坡和喜馬拉雅山脈北坡一樣,地勢相對平坦,而且是高原地形,因此修路和修築要遠比印度一方容易,印度所在的南坡有大量的高山峽谷地形,因此築路的難度天然要大於北坡,其修路成本也大於北坡。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氣候。由於從印度洋吹來的暖溼氣流受到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的阻擋,在山坡南側形成巨大的降水,根據氣象記載,印度拉達克地區冬季的平均降雪厚度超過10米,通常在10.5~13米之間(想像一下超過三層樓房高度的積雪),這讓印度拉達克地區通往後方的道路每年有4個月處於完全的大雪封山之中,根本無法通行。以往印度憑藉區區10架C-17運輸機和25架伊爾-76運輸機只能勉強保證五六萬人過冬的最低生存標準(看好,是生存標準,不是生活標準),如今印度在高原上集結超過10萬軍隊,因此後勤保障明顯就跟不上了。
(印度目前已經把能夠抽調的重型運輸機全部用來給拉達克地區部隊運送補給,但這樣也遠遠不夠)
而且印度這個國家不但是非工業國,甚至連最基本的輕工業都非常匱乏,所以本次邊境對峙,印度一直到大雪降臨,才發現自己沒有足夠過冬的必要裝備。拉達克高原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目前的最低氣溫已經降到了-15℃的水平,根據以往的氣象記錄,從下個月開始,拉達克地區的氣溫甚至會下降到-30℃以下,而整個冬季最寒冷的時間則會下降到-40℃~-50℃的水平,而且由於該地海拔更高,空氣稀薄,所以甚至常規的取暖設備都無法發揮作用,而必須使用專門的取暖設備,包括穿戴專用的防寒服。而印度連這些簡單的東西都無法提供。
(目前印度在拉達克地區依然有約10萬人的部隊,但是算上搜羅的美國二手防寒服,印度只拼湊到約6萬多套,還有3萬套的缺口,其他睡袋、帳篷、暖爐等等的缺口更大)
由於冬季的來臨,印度緊急從歐洲和美國採購大量的高原防寒裝備,而這依然無法滿足印度的需求,為此,印度不得不把2006年從義大利採購的一批老舊且原本就不合格的睡袋從倉庫裡重新拉出來並分發給前線的士兵。這些睡袋早在2006年採購時就被鑑定是不適合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本來作為戰備物資在倉庫裡落灰,將來如果有需要就劃撥給低海拔地區的部隊試用。但是印度人也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符合標準的物資了,雖然保暖性能差,但有總比沒有強,本著這個原則他們把所有能搜羅到的防寒用品全部運上高原,頗有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無奈。
(由於高原地區的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左右,所以吸氧是維持戰士們體力的重要保障。圖為解放軍班公湖地區的士兵巡邏返回後,在駐地吸氧,圖片來自2009年的報導)
(根據上個月央視軍事的報導,目前全軍海拔3000米以上的所有點位已經實現吸氧全覆蓋,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每天吸氧1小時被納入作息制度;哨所配備制氧機,氧氣通到床頭,可滿足隨時吸氧的要求)
和印軍的窘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在今年邊境形勢緊張的情況下,也加強了西部地區的兵力部署,但是由於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產能,解放軍迅速在中印邊境地區建立起大批的新式兵營和基地。解放軍單兵也很快分發了全新的防寒服和高原專用睡袋。新式防寒服由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所穿的防寒服優化設計而來,具備輕便保暖、通風吸汗等特點,而新式的單兵睡袋即使在-40℃的溫度下,也能保證睡袋內的溫度不低於19℃,從而讓戰士們睡得安穩。
(印度拉達克地區通往後方的道路已經成了上圖這個狀態,隨時隨地可能會封凍)
印度最初在西部邊境增兵,其實原本企圖以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嚇唬解放軍,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取更多利益。但是沒想到的是,解放軍擁有極為優越的後勤保障系統,如今解放軍的邊境兵力雖然不及印軍,但是憑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解放軍在邊境無論是吃住還是火力配置,都甩印度幾條街。而印度如今大話說盡,迫於國內的政治壓力又無法撤兵,顯然是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境地。如今由於防寒用品嚴重短缺,從9月份開始,印度駐拉達克一線部隊就不斷出現非戰鬥減員的情況,現在最寒冷的時刻還沒到來,相信這個冬天會和1962年那個冬天一樣,讓邊境的印軍終生難忘。
(1962年的解放軍 VS 2020年的解放軍:上一次我們用槍炮教育印度,這一次我們用火鍋教育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