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我發起火來,鳥都一樣吃的

2021-02-13 果殼

作者:Freude_63192

編輯:洛絳


都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如果是螳螂捕鳥呢?您別笑,這不是異想天開,螳螂發起狠來,還真的連鳥都吃!

一隻螳螂在吃一個不幸的紅寶石喉蜂鳥,圖片來自:http://gizmodo.com

這是一項近期發表在威爾遜鳥類學雜誌上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捕鳥的現象在螳螂中很普遍。一些小鳥,尤其是蜂鳥,當它們飛到鳥食罐中尋找食物並且失去警惕時,往往會淪為螳螂的腹中餐。

Yooooooo,gotcha 圖片來自:http://gizmodo.com

不得了了,看這倒掛金鉤的模樣,實在是身手了得啊。不過,這會不會是某種螳螂的特殊食物癖好?還是所有的螳螂都這麼彪?

於是研究人員對螳螂的捕食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世界上幾乎所有種類的螳螂間都存在著這種吃鳥現象。而且他們還特別愛吃蜂鳥,尤其是:紅寶石喉蜂鳥。

對,就是這種看起來如此可人的小鳥兒

而那些不幸落入螳螂之手的小鳥們,有78%是被螳螂吃掉了,只有2%的小鳥從螳螂的屠刀下掙脫逃跑,自謀生機。而剩下的那部分小鳥,則被剛好撞見犯罪現場的人們所救。試問,天底下有哪些人能忍心看著可愛的蜂鳥被螳螂撕成碎片呢!

看來螳螂對鳥兒的犯罪罪名已經坐實,研究人員也沒有辦法給昆蟲界的黑老大螳螂哥洗白白了。

螳螂是廣食性的掠食者,基本上什麼活物都不會拒絕,只要能抓住。不管是昆蟲、蜘蛛,還是青蛙、蜥蜴、老鼠甚至是「老公」,都在螳螂的捕食記錄中。不禁讓人瑟瑟發抖...

在幾年前,美國的北部就曾為了防治病蟲害,引進並釋放了幾種外來物種的螳螂。到現在,這些進口的蟲老大們早已經引起當地的鳥類,特別是蜂鳥一族的腥風血雨了本來躲避本地的螳螂就是一件難事,現在又加上那麼多外來惡霸,鳥兒們的日子恐怕是過得很艱難了。

所以研究人員也特別指出:在使用大型螳螂,特別是非本地螳螂在花園進行有害生物防治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畢竟你永遠不知道,像螳螂這種生物,還有什麼是不吃的。

refer:https://gizmodo.com/praying-mantises-are-more-badass-than-we-rea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ID:Guokr42

果殼整天都在科普些啥啊!

嚇得我二維碼都屈光不正了!

放心,你沒瞎。

為啥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

掃碼發送【二維碼】告訴你原理~

相關焦點

  • 誤傳千年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其實不愛吃螳螂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八個字我們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在生物學家的眼裡,這八個字簡直到處都是漏洞。 首先是螳螂捕蟬,古人們應該觀察到過螳螂捕食鳴蟬,但是實際上,蟬並非是螳螂的主要食物。受到體型的限制,螳螂主要吃蚜蟲、果蠅、菜蟲、蟑螂等小型昆蟲\,蟬對於螳螂來說未免太過龐大了。
  • 綠巨螳螂捕殺小老鼠,鼠類都在這種螳螂食譜上,甚至包括天敵鳥類
    有句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而在食物鏈中,就是一物降一物,螳螂的食物蟬,而黃雀等鳥類是螳螂的天敵。但在非洲有一種螳螂——非洲綠巨螳螂,甚至有可能反殺鳥類,獵殺性非常強。
  • 刀尖上的舞者,你所不知道的冷酷殺手螳螂
    螳螂,用我家鄉話說是「砍殼郎」,實際上螳螂(亦稱為刀螂)是一種無脊椎,肉食性的昆蟲。螳螂度過了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廣泛分布在除兩極外的世界各地,種類多達2400種。在古希臘,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人們遂將其視為先知,稱為禱告蟲;我國古代關於螳螂的故事更是繁多,最出名的便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有「螳螂不是當車者,接葉攀條隱綠叢」等等。
  • 為什麼母螳螂吃公螳螂時,公螳螂不知道跑?與黑寡婦一樣無法逃脫
    其實與黑寡婦一樣,根本跑不掉提起螳螂,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知道一點點,畢竟有個成語就叫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嘛。而一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小夥伴們對螳螂更是不會陌生,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重慶人稱之為「猴三兒」、湖北一些地方稱之為「xiū子」、四川人稱之為「偷姨婆」,此外還有抓米兒、草猴、多羅等土話。
  • 水上之王鱷魚狹路相逢巨型水獺,獵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大自然的規律都是弱肉強食,而在大自然處處都暗藏殺機,只要一不留神,有可能就成為別人的盤中餐!而在動物界中鱷魚可以說是水中的殺神,他們可以無聲無息的出現在背後發動襲擊,是動物界中冷血的殺手,這不當水上之王鱷魚狹路相逢巨型水獺,獵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葉羅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曼多拉和文茜都是贏家,王默真命苦
    七日之約前,王默為了說服冰公主,和葉羅麗戰士一起收集資料,王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清溪峽之水來當證據,並且獲得了水王子的肯定。可是曼多拉和毒夕緋卻洞悉了這一切,提前在清溪峽是水中下了毒,冰公主和葉羅麗戰士之間隨後就爆發大戰,王默為了挽救人類世界,又去了葉羅麗仙境,並且在靈公主的指引下找到火領主,只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王默所做的一切,都為她人做了嫁衣裳。
  • 自然丨螳螂歷險記(4)—— 恐怖的鐵線蟲
    大約兩周一次的蛻變是每隻螳螂都必須要去面對的難關,因為在準備蛻變前和蛻變完成後的一段時間內,螳螂都處於防禦能力極低的狀態。這時候的一點小小的擾動都有可能導致它蛻變失敗,輕則是殘疾,重則是死亡。所以螳螂在蛻皮的時候會選擇比較隱蔽而且牢固的位置倒掛起來褪去舊的外皮。螳螂從孵化出來開始到最後一次蛻變完成之前都不會有完整的翅膀,在最後一次蛻變完成之前,它都只能依靠卓越的彈跳力來進行較遠距離的移動。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LGD全程觀戰,最後居然躺雞?
    回顧此場比賽,進入到決賽圈的有三支隊伍,並且這三支隊伍都是滿編隊,在進入決賽圈的途中並沒有損失任何一位隊員,這三支隊伍分別是C4、OVO和LGD。C4和OVO作為兩支主播隊但實力卻超乎粉絲想像,成長速度非常快,甚至一點也不比職業戰隊LGD的實力差。由於三隊人數都是滿編隊的緣故,此次決賽圈中可謂稱得上是一場"世紀大混戰",三隊"你來我往"的,火力十分猛烈。
  • 神秘刀客螳螂,古希臘和古中國都流傳它的傳說
    如果要在昆蟲界尋找一位刀客的話,我覺得一定是非螳螂莫屬的。是的,誰讓這位大英雄,無論走到哪裡,都亮著兩把碧光幽幽的長刀,仿佛時時刻刻都在準備戰鬥一般啊。說句實話,要是光論長相的話,螳螂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窈窕淑女。
  • 蘇貞昌自詡聰明,不曾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臺灣當局衛福部門主管陳時中甚至在採訪中不要臉地聲稱,一個人吃幾輩子的豬肉都達不到生病的量,但實際上他轉頭就表示一切只是「迫不得已」,自己不會帶頭吃。完全前言不搭後語。不僅如此,在「是否赴美實體查廠」的問題上,民進黨政客更是前後矛盾,不知所云。前腳陳時中剛說臺當局會到美廠實地核查,後腳臺衛福部門次長石崇良卻宣稱實地查廠不是十分必要。
  • 《秋蟬》大結局,任嘉倫是秋蟬,那麼背後的螳螂與黃雀又是誰?
    可能很多觀眾都知道葉衝代號秋蟬的含義,在中國的古語中也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說法,現在秋蟬出現了,你知道背後的螳螂與黃雀又是誰嗎?任嘉倫的秋蟬這部諜戰劇就是以秋蟬為名,秋蟬代表著任嘉倫飾演的葉衝,整部劇情都和葉衝緊密相關。《秋蟬》馬上就要更新結束了,但是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秋蟬》就可以發現整部劇都是圍繞著秋蟬展開。
  • 螳螂真的可以捕蛇嗎?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句話,我們拋開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不說,單看這個行為就知道螳螂有「越級」挑戰的能力。蟬有著堅硬的外殼,而且還會飛,螳螂都能捕殺之。那麼,如果將蟬換成蛇,螳螂還能捕殺嗎?答案是肯定但不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深海鯊覓食 竟被大魚埋伏生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近日在深海真實上演。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網站6月底分享一段罕見影片:一艘科研潛艇拍到正在覓食的深海鯊魚慘遭大魚當場生吞。資深海洋學家奧斯特(Peter Auster)寫道,這群角鯊可能遊上很長一段路,就是為了吃掉落到海底的劍魚遺體。這種情況叫作「落食」(food fall),當一條重量可能超過113公斤的劍魚落到海底等大型「落食」出現時,尋找食物的定位,最大程度攝取,就是小魚成長與生存的關鍵。
  • 吳亞峰|路遇螳螂
    文|吳亞峰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大多詞語把螳螂形容成自不量力的弱者,「螳臂擋車自取滅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無不是在形容螳螂的弱小,同時,也暗喻了螳螂的膽量和兇猛。接到通知,匆匆趕往縣委學習,無意中瞥見門廳外石階上有一隻嫩綠色的小動物,定睛一看,是一隻久違的螳螂,很久沒見過螳螂了,值得折回身來給它拍幾張照片。看我用鏡頭靠近,它扭動脖頸,高高舉起利爪向後注視,兩隻大眼睛萌萌的,像奧特曼和科幻片外星人的眼睛。和人類比,螳螂弱小到指彈可破,輕輕一按就能置它於死地,而在體型大小相似的小動物中,螳螂是王者,不遜於獸中之王老虎。
  • 螳螂捕蟬,下一句是啥來著
    螳螂你見過嗎?螳螂是害蟲還是益蟲呢?颱風「黑格比」過後,讓我們一起去田間走一走,感受一下自然。經過不停地尋找,終於發現了一個長著大長腿的蟲子,小夥伴說是螳螂,給你們看一下,這樣的螳螂你們見過嗎?看我倒立的姿勢帥不帥,哈哈哈……大概是覺察到我們在觀察它,他就往草叢的深處去了。經過查資料,螳螂屬於益蟲,多出現於林間和田間。這隻螳螂快去田裡抓害蟲吧。
  • 和平精英:海島地圖有一個抓「螳螂」的好地方,一抓一個準兒!
    #2019百度APP遊戲年度盛典#前言:又到了小夥伴們最喜歡的《龍百萬聊吃雞》環節了,本期有哪些精彩內容呢?咱們一起看一下。鯊魚汽車雖然現在光子每隔一兩周就在和平精英裡面加入一批皮膚,但是在皮膚方面還是比不過刺激戰場國際服。
  • 很多螳螂死後,為什麼肚裡會鑽出一條蟲?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創新科技生活。今天為大家科普的內容是:很多螳螂死後,為什麼肚裡會鑽出一條蟲?提起螳螂,大家應該就記得那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看似特別通俗易懂的句子實則是告訴我們生物鏈的重要性,那你對螳螂有了解嗎?
  • 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陰裡休息而沒有注意自己的安危;一隻螳螂在樹葉的隱蔽下準備捕捉這隻蟬,螳螂在即將成功時卻忘掉了自身危險的存在;一隻怪鵲在後緊緊跟隨看到了有利的時機,它就要捕到螳螂的時候卻又記掉了自己的安危。莊子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連環畫。
  • 為何螳螂交配的時候要吃掉其中一方?學者道出實情,看完長見識了
    眾所周知,中國有一句古話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今天我們的文章和這句話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卻和裡面的螳螂是密切相關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螳螂這種生物有一些了解過呢,可能有一小部分人還不太清楚螳螂有一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