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買的菜到了。」這樣的提醒,對於部分市民來說已不再陌生。近期,「叮咚買菜」騎手入小區開展推銷式推廣,使得無錫市場上「生鮮大戰」再度引發關注。那麼,電商在我市「線上賣菜」情況怎樣?市民的接受程度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用戶體驗
電商推出「線上買菜」
網上買菜比網購衣服還便捷
「您用了『叮咚買菜』嗎?在微信小程序上就可以下單買菜。」近日,梁南苑小區內多了一些「綠衣騎手」,他們在小區內促銷式宣傳推廣「叮咚買菜」,並針對新用戶推出禮品券、滿減活動以及送耗油、醬油、水果等禮品。短短10多分鐘,就有3名年輕居民通過微信小程序註冊、下單。可現場的老年人熱情卻並不高。該小區居民王阿姨說,這種年輕人感覺方便的新事物,對她來說有點「麻煩」,她還是喜歡去菜市場,「熱鬧,便宜,自己挑出來的菜看得見摸得著。」
該小區「80後」居民陳先生的想法截然相反,他是該小區較早使用「叮咚買菜」的居民之一。他告訴記者,今年年初,母親來無錫幫他們帶孩子。「雖然最近的菜市場離小區不到1公裡,但老年人腿腳不是太方便,跑過去費力又費時,我們夫妻倆平時上班又顧不上買菜。」陳先生說,有了「線上買菜」後,他即使在上班,也可以手機下單買菜,由騎手送到家,「一般情況下,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到,感覺和點外賣一樣快,最主要的是菜也比較新鮮。」
距離該小區4公裡之外的金科世界城,居民錢女士則是「食行生鮮」的老用戶。錢女士是名「90後」,平時一個人在家,雖然喜歡下廚,但工作日早出晚歸,「到下班的時候,已沒有精力再去買菜,而且,我總感覺晚上的菜不夠新鮮,更沒有動力。」錢女士說,「線上買菜」給她提供了便捷,「即使人不在家也沒關係,騎手會把菜送到小區的食行生鮮保鮮櫃內,我下班順路取走就可以。」錢女士說,「這種方式比網上買衣服還便捷,菜也新鮮有保障,有時候還會有活動,很划算。」
業內代表
全程冷鏈,配送到冷藏櫃 10個技術人員便可保障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無錫市場上的生鮮電商商品種類多,每個電商平臺都相當於一個「線上菜場」,運費模式為「0元起送」免運費服務或滿額包郵。其中,絕大多數電商實行原產地、種植基地直採+「先銷後採」模式+農殘檢測、可溯源等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食材的性價比、新鮮度、降低損耗,且能保障食材安全。不同的是,在配送方面如何保障食材「鮮」到家,各家電商各有「妙招」——整體而言,以「配送到家」、「配送到櫃」為主。
其中,食行生鮮是「配送到櫃」的典型代表。與普通的快遞櫃不同的是,食行生鮮配備的是智能冷藏櫃,分為常溫、保鮮、冷藏三種,能滿足不同食材的存儲條件。
食行生鮮無錫地區負責人表示,截至2019年12月,該公司已在無錫建設配有智能冷藏櫃的社區智能微菜場400個,覆蓋我市366個小區,可直接連通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社區居民。這種配送模式對人工的依賴較低,目前只需要10個負責設備維保的技術人員,便可保障整個無錫市場的正常運行。自2016年3月進入無錫市場以來,該公司年銷售額和用戶均保持穩步增長。
以前置倉或商超為中心點 線上下單,騎手送菜上門
2019年7月開始「進軍」無錫「菜市場」的「叮咚買菜」則是採用「配送到家」模式。據介紹,「叮咚買菜」通過「前置倉+叮咚騎手」模式,為消費者提供配送到家服務。目前在無錫已設有26個前置倉,每個倉的輻射範圍半徑為3公裡以內,可以保證用戶手機下單29分鐘內,把新鮮食材送上門。比較有科技含量的是,叮咚買菜通過自主研發的氧氣箱,可以保障魚蝦等水產品送到家時還活蹦亂跳。
叮咚買菜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叮咚買菜在無錫每天有超過3萬訂單量,其中,下單量最高的商品為蘇北草雞蛋、土雞蛋。從用戶年齡層面看,「80後」、「90後」等是主力用戶,同時,50歲以上用戶也在逐漸增多。
與上述兩家電商代表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鮮達和天貓超市1小時達,採用的是接入本地大潤發、歐尚等商超門店,以及與生態夥伴共建近端履約中心的供貨模式。在物流側,則以蜂鳥配送團隊為主提供配送服務。目前,在無錫地區已做到5公裡內1小時達。
對於無錫「菜市場」的前景,食行生鮮等生鮮電商都較為看好。2020年,為更多、更好地滿足無錫市民的線上買菜需求,食行生鮮預計在無錫增加60個智能微菜場分部點,同時與社區便利店合作增設提貨點;叮咚買菜計劃繼續開設前置倉;天貓超市1小時達將提供更多層次的履約服務和更多元的消費者體驗……
行業分析
提升品質,避免同質化競爭 是生鮮電商「發展之道」
對於電商進軍無錫「菜市場」這一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傳統菜市場受營業時間、部分區域覆蓋不夠密集等限制,加上當下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網購等因素,使得「線上買菜」有著較大的用戶需求。與此同時,與其他產品相比較,蔬菜、水產、肉類等生鮮產品,與一日三餐密切相關,屬於「高頻剛需」,市場需求量大。這些都給電商帶來了機遇。而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以及相關技術,可保障品質,減少時間限制和損耗量,又能提供網絡便捷交易、送貨上門等服務,使得生鮮電商具有「天生優勢」。
但不可忽視的是,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各家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等都差不多,一時難比較出哪家更好,由此造成的同質化競爭,使得消費者黏度低,加上配送成本高等,都是生鮮電商「短板」。因此,生鮮電商要穩步、長遠發展,除調整服務、營銷方式外,還要從品質等方面下工夫。同時,確保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高效運轉,使得生鮮配送費用等有效降低,方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和更廣闊的市場機遇。(晚報記者 劉娟/文、攝)